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神人形象与东方话语——论毛姆小说《刀锋》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述了英国作家毛姆在小说《刀锋》中所展示的东方化及东方话语,肯定了毛姆对东西方化的理性、科学评价,特别是在二十世纪初殖民主义语境中,毛姆对“西方化中心论”超越的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2.
对于现实主义,毛姆的看法很独特:他批判同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歪曲自己的人物”,表明了自己的操守和原则。然而,在表现主义思潮盛行之时,毛姆的扛鼎之作《刀锋》问世,却在读者和评论家中引起很大争议:徘徊在表现主义时代,毛姆还在多大程度上信守现实主义的原则? 《刀锋》的问世是否表明毛姆已经有了放弃现实主义的冲动? 如果不是,那么毛姆试图在突破什么? 现代主义是否已成为毛姆的又一方向? 更深的疑问是,毛姆是在什么背景下有了如此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从<刀锋>论毛姆对现实主义的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现实主义 ,毛姆的看法很独特 :他批判同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断语“歪曲自己的人物”表明自己的操守和原则。然而 ,在表现主义思潮盛行之时 ,毛姆的扛鼎之作《刀锋》问世 ,却在读者和评论家中引起很大争议 :徘徊在表现主义时代 ,毛姆在还多大程度上信守现实主义的原则 ?《刀锋》的问世是否表明毛姆已有了放弃现实主义的冲动 ?如果不是 ,那么毛姆试图在突破什么 ?现代主义是否已成为毛姆的又一方向 ?更深的疑问是 ,毛姆是在什么背景下有了如此大的改变 ?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毛姆的小说《刀锋》的解读,分析其对性的构建的审视,得出《刀锋》中东方与西方对男性气质的不同定义和理解,指出性别的地理暗喻,提出超越性别的同性恋社会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5.
论毛姆《刀锋》中的幻灭人生与真实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姆是英国现代文坛上为数不多的几位雅俗共赏的作家之一。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这两个文学高峰呈“摆锤状”交替摆动的局面下,毛姆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批判地汲取了前人的写作精髓并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临床观察式”的小说写作模式,在内容与形式的处理上也表现了他独特的技巧。通过解读其后期的作品《刀锋》,可以看出毛姆在经历了不同文学思潮的洗礼后日臻成熟的文学创作观: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向现代主义的跨越。  相似文献   

6.
毛姆历来被归类在现实主义的门下。然而,在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下,毛姆开始对自己所信守的现实主义进行了或多或少的修正,《刀锋》的问世也许能说明这一点。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的幻灭感,激发了毛姆对于现实的再思考。与此同时,在欧洲文艺领域盛行的表现主义,强调的是创作者的主观感受,这就暗合了毛姆对于现实的重新认识。所以,《刀锋》在一定程度上重新阐发了毛姆的文学创作观:绝对的真实是触摸不到的,绝对的现实也是不存在的,现实主义都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7.
1943年春,刚从香港辍学回沪的张爱玲拿着她的《沉香屑一一第一炉香》拜见《紫罗兰主编周瘦鹃时,周立即品味出她的作品很有些毛姆作品的风味。张爱玲承认她正是毛姆作品的爱好者。张爱玲的弟弟在介绍姐姐时也说:“……,她顶喜爱看小说,《红楼梦》和毛姆写的她顶爱看。”①70年代,张爱玲在她的一本小说集序里回忆《连环套》的创作缘起时,提到某个人物的原型,说他“整个象毛姆小说里流落远东或南太平洋的西方人……”②长期以来,对张爱玲的研究在本国文化范围内探索的居多。这位23岁就名噪大上海的女作家与她所喜爱的大洋彼岸的作家之间,究竟存在哪些联系?本文愿在这方面拾遗补漏,作一点尝  相似文献   

8.
秦传 《今日南国》2013,(10):21-21
英国现代著名作家毛姆,是《人性的枷锁》《月亮第与六便士》等著名长篇小说的作者,尤其擅长短篇小说的创作。早期的毛姆是位医生,1897年,毛姆弃医从事文学创作,接下来的日子里,名不见经传的他写了几部小说,总是不温不火,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用毛姆自己的话来说,没有一部能够“使泰晤士河起火”。没有其他生活来源的毛姆常常入不敷出,一段时间里他甚至饿着肚子写小说。  相似文献   

9.
《刀锋》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这部作品主要描绘了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资产阶级社会各种人物的不同人生境遇。用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来解读《刀锋》,可以看到人们对名利的狂热追求,以金钱为纽带的虚假人际关系和以获得物质利益为前提的婚姻。通过对这些物化现象的揭露,毛姆对物质利益与情感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明进入工业社会以后 ,人性成为作家极力探索的领域。他们从文明缺撼的角度 ,在不同层次上揭示和批判了西方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人性的邪恶在毛姆的作品中描写的最多 ,因此而遭到了冷遇。同时 ,毛姆在其作品中为西方人提供了拯救自我 ,拯救人性的处方。本文通过分析毛姆的三部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中主人公的人生历程 ,寻找毛姆的人生态度以及其独特的人性探索领域  相似文献   

11.
毛姆与庄周     
《毛姆与庄周》这个题目是我们读毛姆小说时在脑里徘徊不已的问题。我们也觉得奇怪,毛姆是十九至二十世纪的英国文人,庄周是公元前若干世纪的中国哲人,两人素昧平生,为什么会把他们连在一起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约人性的确有些相通之处,它甚至可以打破天地光阴的界限吧。一、《现象与本质》和《朝三暮四》  相似文献   

12.
毛姆小说创作具有较强的现代色彩.本文以《月亮和六便士》为例具体分析了毛姆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中所包含的现代性因素,如观念性、人物虚化、拼贴技巧等,对进一步理解毛姆小说观念和艺术成就提供了新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以毛姆小说中的故事情结为切入点,分析毛姆小说的特质。毛姆以“讲故事”这一古老而传统的形式,揭露和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开掘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层隐秘,追求精神家园的重建和完满。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毛姆自传体小说《人生的枷锁》中主人公菲利浦恋爱中的各种表现,揭示了其情感上的受虐倾向,通过分析菲利浦的成长经历探析其受虐倾向的成因,进而探讨菲利浦/毛姆的受虐倾向对毛姆作品的人物情感模式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毛姆的性情     
关于英国作家萨姆塞·毛姆,我读到的第一本小说是《人生的枷锁》,就是这部散发着哲理、思考着人性和寄托着灵魂的经典小说,使我对毛姆先生顿生好感。后来,我有意寻找毛姆的作品,终于在一位朋友的家中,发现一本早已发黄的毛姆经典短篇集,让我如获珍宝。  相似文献   

16.
毛姆登上文坛时,必须面对俄国的契河夫,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享利等短篇小说圣手,然而这位自诩为“较好的二流作家”竟然能在三位巨人身旁抢到一块地盘,并站稳了脚跟,这确实耐人寻味。法国文学评论家安东尼·柯狄斯在纪念毛姆百年诞辰所撰写的《毛姆的典型》中,开始注意到毛姆超然独立的创作个性。他认为毛姆的价值是永恒的,毛姆的全部魅力不仅仅体现在他最好的作品中,而且还蕴含在一个完整的系统里,毛姆不是卓然自成的大家,但他站在“大家”的行列里。评论家幽默地指出:“毛姆之所以是毛姆,便由于他是毛姆”。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试图从鉴赏者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毛姆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赋与小说在形态与体格上是貌似大相径庭、实则一脉相承的两种文类,二者在《红楼梦》的时代形成“参体同构”。《红楼梦》不仅援赋作入小说,秉持“远师《楚辞》而近学六朝”的赋学观念,存“隐曲之笔”;更是援引赋法入小说,以“七体”结构小说第五回,以“曲终奏雅”结构小说全篇。反过来,诸篇《红楼梦赋》又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首次以“赋”体完整组织、重写小说,以“赋法”构筑一个新的大观园世界。“赋—说”同构的文体形态分别在小说文本叙事与赋文本敷陈中得以实现。《红楼梦》与《红楼梦赋》二者的成功“互参”,是辞赋与小说试图以“赋法”同构的一个典型范例,在文体史、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人胡应麟说:“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少室山房笔丛》)至鲁迅说得更明白:“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唐人才开始有意为小说。现在有学者认为六朝已有有“意为小说”的萌芽。撇开这些争论,有一点可以肯定:唐人已经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小说的自觉时期已经到来。 唐人怎样“有意为小说”呢?本文侧重从李益的生活事实与《霍小玉传》中的审美事实的联系与区别,探索唐人自觉地进行小说创作的部分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毛姆最具争议的长篇小说《面纱》作了三种解读:从男主人公瓦尔特的角度来说,小说撕破了这个“白求恩”式人物的高尚面纱,展现了善恶界限的模糊与人性的不堪。从女主人公凯蒂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讲述女性对自我的艰难探索和体认的小说。凯蒂在历经磨难后揭开了生活的华丽面纱,领悟到能够给予女性彻底的安宁与自由的不是罗曼蒂克的爱情,也非某一种宗教,而是生活本身的重量。而从作者毛姆的角度再回窥文本.他写作此书的契机是一种无能为力的哀恸情绪。对于凯蒂最后的升华,多年挣扎于自身积郁的毛姆没有把握,因此他难以给出一个自然有力的结尾。毛姆挥刀卸去了芸芸众生的伪装.却无法剥落生在自己脸上的面纱.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现代语用学角度同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中的“话语理论”角度评析了毛姆的小说《午餐》的人物语言。《午餐》中人物对话充分运用了语用学中关于会话的“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多种具体准则或技巧,但从文学的“话语——权力”理论视角分析,这部小说恰恰是对这些“原则”、“准则”下隐含的现实社会关系和话语权力关系的揭露与反讽。这种对照表明:现代语言学从语法到语义再到语用的重心移动,还必须进一步同“话语权力”观念结合起来,这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语言系统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