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雷师的第一个读书会宋锐(海康县文化馆524200)雷师,是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的简称。在建国以前,它是雷州半岛历史悠久的最高学府。其前身可远溯明代崇预九年(1636年)雷州知府朱敬衡创建的雷阳书院。这书院的原址本在海康县城西门外天宁寺后怀坡堂之北,后...  相似文献   

2.
<正>"谭平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建树、有影响的民主革命家,是我校前身雷阳中学堂、雷州中学校时期的教师和校长。"值我校前身雷阳书院诞辰380周年、师范教育112周年之际,12月25日,我校举行纪念谭平山校长诞辰130周年专题研讨会。民革中央、中国社会科学院、广东省政协、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社科院、中山大学、中共湛  相似文献   

3.
陈瑸生前所在的康熙时代雷阳书院已经被毁,尚未恢复。根据陈瑸本人的文本及后人的记述可以证明:民国二十七年之陈氏《族谱》所记陈瑸任教雷阳书院一事失实。陈瑸任教的是义学,今人所谓陈瑸曾秉铎雷阳书院一说,乃是对历史的误读误判。  相似文献   

4.
“雷阳文化”以“雷阳”命名,有必要先对“雷阳”的概念加以梳理。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刺史陈文玉疏请改东合州为雷州,雷州之名始于此。但海康之名出现比“雷州”要早。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南合州改为合州,并将由汉置徐闻县数次更名为齐(隋)康县,合州分置齐(隋)康县(今徐闻县)和海康县(今雷州市)。海康县名始于此。唐宋时期,海康县也曾叫过海康郡。那时县郡之称经常变换。直到元代以后才不称为郡。  相似文献   

5.
<正>尊敬的罗海鸥校长、邵乐喜副校长、兰艳泽总会计师、冯观富主任以及岭南师范学院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这是我第三次来到岭南师范学院。去年湛江师范学院改岭南师范学院的揭牌仪式我也来了。看到学校在过去这段时间的成长、发展,我非常敬佩。我知道贵校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1636年(崇祯九年)的雷阳书院开始,传承了370多年的历史;从1904年创立雷州中学堂师范科至今,这所学校从事师范教育已历110周年。这是一个相当有历史、有文化  相似文献   

6.
粤西地域武术文化受雷州半岛的雷阳文化影响,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雷州半岛海洋文化中的海盗文化、本土文化中的游神文化、红土文化中的抗法斗争精神的影响,体现了南海的湛蓝,岭南的碧绿与抗法重镇红土地的深红3种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7.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地方最高学府,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陕西著名学者冯从吾创办,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书院改为师范学堂。数百年间,关中书院秉承宋元书院之遗风,先后有冯从吾、孙景烈、李颙等大理学家于此教授,他们以昌明关学为己任,以讲求性理为宗旨,主张"明体适用"。同时,科举成就斐然。关中之乡试、府试的考举之士,多为此书院之生员,并培养出清代陕西惟一的状元王杰。此外,西北奇才于右任、关中大儒牛兆濂、教育家刘古愚等也曾就学于关中书院。关中书院为陕西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雷州地区的教育事业至明代获得大发展,培养造就了众多的人才。这是由多方面条件共同促成的:首先是地方官对于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其次是学校教育获得了坚实的经济支持;再次是明代雷州人对于教育、科举的热切追求。明代雷州教育事业的发展,突出的成就之一是使雷州人才辈出,尤其是政治人才;教育的发展,伦理道德规范的宣扬,改善了雷州地区社会的风俗与面貌,也推动了雷州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雷祖信仰是中国特殊的雷神信仰。雷州雷神庙现仅存一二,近古时期却有十余座,上古时期雷祖信仰当更广泛。雷神故里原在遂溪英灵村、榜山和海康擎雷山等地,后来雷神庙迁到雷州城南英榜山等地。雷神的迁徙据传是一个雷神"托风雨而迁"的神灵过程,其深层原因却是以孟喜为代表的黎族人民大起义对雷州政权和神权造成巨大冲击,使雷州在迁移政府衙门的过程中连带迁移了雷神庙。  相似文献   

10.
雷州自古多"寇贼"。有"瑶贼"、"倭寇"、"海贼"及其他"寇贼"。"倭寇"、"海贼"的猖獗与明朝廷推行的"海禁"政策有关;造成明代雷州地区多"寇贼"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明朝廷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欺压、明朝军队及过往官员对雷州及其附近地区人民的骚扰;明代在雷州建珠池采珠,也是导致雷州民众为"寇贼"的原因之一。"寇贼"之乱使雷州人口大减,破坏了地方社会秩序,对雷州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加重了雷州人民的经济负担,对于雷州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摧残也是极严重的。为减少损失与危害,尽快恢复发展生产,地方官府采取了若干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雷州"之名始于唐贞观八年,在其得名由来之四种说法中,以得名于擎雷水之说最有说服力。"雷阳"为雷州的"郡名",是历史上约定俗成的。它常在古代的诗文和公文中使用,用以指称雷州府或雷州地区。"雷阳"名称来源于"(擎)雷水之阳"。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雷师重建党组织回忆陈意(雷州市老建委办公室雷州524200)广东雷州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有许多共产党人在校从事革命活动,传播革命火种。1946年8月,雷州地区特派员沈斌.从各县动员一些党员和进步青年到雷州师范...  相似文献   

13.
汉乐府《有所思》反映了雷州地区的珍珠和海南的玳瑁走进中国北方女子的妆饰世界,使北方的婚恋习俗焕然一新的一幕。雷州之所以能走进汉乐府,是因为雷州在汉代的外交和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雷州是西汉时期广东的两大首府之一,人口密度略超番禺。认识雷州上古史,对于今人承传历史开创未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台湾书院制"全人教育模式"的发展背景、管理模式、组织机制、运行体系、支持系统等方面进行剖析,深刻阐释了台湾书院制"全人教育模式"的精髓,为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书院制改革与探索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5.
对"三本"学生实行"书院制"管理,是淮海工学院近年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大胆尝试。针对淮海工学院"书院制"下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工作难点,作教育对策的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6.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教育组织机构。山西省平定地区有着近八百年的书院历史,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时期。本文以平定地区书院的教学与管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平定地区书院在教育目标,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以及祭祀仪式方面的特点,并对书院在管理经费,管理组织和藏书管理方面的特色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7.
衡阳书院文化肇始于唐代,在宋代、明代和清末民初形成三个发展高峰,分别对湖湘学派的兴起、"王湛之学"和船山思想的传播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书院文化是衡阳历史文化的高峰之一。  相似文献   

18.
赵文、刘辰翁和刘将孙都是凤林书院词人。赵文和刘辰翁是"同党",同为白鹭洲书院的弟子,有共同的亡国之痛,他们的交往、唱和是"同党"的相慰。赵文和刘将孙是"忘年之交",他们极论一世人物,唱和的诗词甚多,赵文肯定刘将孙任教于元王朝是为儒家礼乐制度争一脉,他们是"忘年之交"相勉。赵文、刘辰翁、刘将孙的文章学问对庐陵欧阳守道等的文章学问有承继也有创新。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雷州士民的义举表现在资助族人度过难关、对身陷困境的乡邻施以援手、让利施惠于人、为人申冤化解邻里矛盾纠纷、灾后义赈、捐资兴教助学、为民请命除害等方面。明清时期雷州地区经济的发展、儒学教育的深入普及、雷州地方官及本地义士义举的示范影响、官府对义举的表彰及民间对义士的推崇等,都推动了义举风习的形成。明清时期雷州地区士民的义举对地方社会民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学、研究的重要教育机构,书院与书有着密切的关系。藏书是中国古代书院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书院藏书是为书院的教学、研究服务的。本文从书院类型划分入手,分析了客家梅州地区不同类型书院藏书的种类特征,并指出无论何种书院,其藏书最终目的都是为科举服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