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林生教授的《古帝传说与华夏文明》一书(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是叶先生 对自己90年代以来研究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一个总结。这部著作以独特的视角,对三皇五 帝古史系统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以史实为依据,追本溯源,探究古帝传说的历史真 相。该书认为古史传说中的古帝为先民原始宗教中的神祗,并以此为线索,结合考古材料, 对中 国文明起源的地区、时间和动力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探索,为我国文明起源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中国文明起源是个争讼已久,相当复杂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瑞典人安特生提出“中 国文化 西来…  相似文献   

2.
重写文学史的视域凸显了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开掘民国资源的文化向度,民国社会和文化机制所建构的新型空间及学人的现代性体验,绘制了民国时期文论体系的话语风貌。现代传媒的蓬勃发展,为学人的文学想象提供了更加宏阔的公共空间,促使民国文论展现出认同文化传统和吸纳异质文化的多向的现代性体验。新旧并存的文论书写形态彰显民国文论开放兼容的文化特质,勤劬的民国学人勾勒了一幅充满历史张力的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型镜像。  相似文献   

3.
鲍卉 《人文杂志》2022,(5):110-116
近代以降,东亚地区“华夷秩序”受到欧洲文明的冲击而至解体。日本访华学人以近代中国为“他者”镜鉴,并以纪行诗的文本叙事方式投射出在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背离困境中舍“东”趋“西”的方向抉择。概言之,其受国民性格、传统、利益和使命的影响于纪行诗中通过对近代中国的“落后”表述而将“自我”纳入文明,将“他者”从文明“除名”,表露出对儒教文明的疏离和对欧洲文明的追崇乃至自我主体建构的文明论转向,并促进形成其殖民扩张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证明,内蒙古地区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新石器以及相应的考古发掘都证明,内蒙古地区草原文化在最初阶段就对草原文明有着重要的贡献,如打制石器、发明弓箭、驯服野马等,对于这些应当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5.
陈剑 《天府新论》2023,(1):封二-封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三星堆遗址一号、二号祭祀坑为代表的系列重要考古成果的公布,国内外学术界对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古蜀文明的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关于古蜀文明渊源的探索工作也一直没有中断。宝墩遗址等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的考古新成果明确了宝墩文化是三星堆古蜀文明的前身。但是,对于古蜀文明渊源的探索在时间及空间上均需要有新的突破。四川考古界以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及既往的考古资料为基础,把探索古蜀文明渊源的目光盯在了岷江上游地区。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复杂演变,19世纪中期以"夷""洋"标志的西器西俗,至清末则成为文明的象征."文明"引领着都市社会的生活时尚,也成为思想领域的价值尺度,可谓蕴涵复杂的近代话语.但清末民初知识界对"文明"的认知和思辨值得注意:他们试图纠正文明潮的物质化偏颇,而彰显了制度和精神文明;他们辨析了奢侈与文明的本质区别,而重视道德修养;同时摒弃了西方文明观隐含的殖民主义意识,体现了多元化的文明观念.民初知识界对近代文明观及社会风尚的反思影响于社会思潮,推动了"五四"以后文化热的兴起.  相似文献   

7.
和生理念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特质,并为世界许多思想家普遍认同。当代心理学把握和生理念,对推动人类新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思想家在1920年代中后期积极倡导“生活之艺术”观,尝试为中国的新生建造整体的理想道德与文明体系,这是1920年代的重大思想事件。“生活之艺术”观既是一种理论模式,包含实证科学时代的世界解释系统、“人学”解释系统与文明史观,同时也是一种通过文明批判逐步建造道德与文明体系的实践模式。它由蔼理斯创建,经过“中国化”的理论改造后,成为根植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新“认识性装置”。周作人等新思想家立足“生活之艺术”的理论系统,针对中国各类具体伦理事象作出文明批判实践,力求逐步推进道德与文明的总体性建构,但国民革命时期加速败坏的社会道德却令周作人等新思想家丧失了建造新道德与新文明的信心。  相似文献   

9.
农业和工业的关系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知识界对农工关系进行了长期的讨论。20世纪20年代前半期,知识界基本认为农业和工业缺少关联度,但是到了后半期,出现了农业和工业相倚相辅的思想。20世纪30年代,农业和工业相互促进的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同,在此基础上,知识界对乡村工业这一概念进行新阐发,提出了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等概念。20世纪40年代,知识界认识到农业和工业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提出了"平衡发展"的概念,对如何实现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东岳论丛》2021,(1):29-37
郁达夫留日小说在显性层面贬抑传统中国,又在象征、隐喻、寓言的层面颂扬传统中国,将其作为对抗西方文明、克服身份危机的文化策略。其主人公歆羡西方文明又为西方文明所否定,由民族屈辱感获得民族自觉,使得主人公文化身份与民族身份从分裂走向统一,破除了对西方文明的崇拜并发起对西方文明的抗争。以往的研究将郁达夫的留日小说看作东方主义叙事,固然有助于说明郁达夫的文化倾向,却将其认同危机简化为东方主义心态,消除了反抗的可能性和主体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李晓年 《学术探索》2006,42(3):48-51
现代西方文明协调发展论是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理论反思的成果。其主要内容:协调发展的文明系统论,揭示了文明的协调发展实质,指出文明是包含经济、政治的文化等因素的相互协调的整体系统;世界历史的文明统一体论,表明世界文明是多元发展、相互交流及具有统一性的整体;社会危机的文明批判论,揭示了现代社会危机的实质是文明的失调与对抗,指出摆脱危机的出路在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知识界关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认同问题的言说及观点进行反思,并力图打破学科界限,从多方位、跨学科的角度去分析这方面的问题。全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提出相关讨论所存在的一般问题,重点介绍王小东式的激进民族主义观点。第二部分比较分析激进民族主义与秋风对本土汉文化中心现象的批判。第三部分辨析一种矛盾的文化民族主义批判的观点。第四部分寻找一种突破局限,展开和谐对话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一生对中西学术文化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但始终是以文明的视角为出发点, 从域外反观国内来进行比较研究的。在日本时期,他认为文明进步的“总因”在于思想自由,批判中国学术缺乏自由传统;游历欧洲后,则提出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价值,并进而力倡中西化合,发展民族新文化,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中国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新发展主义”的理论谱系及问题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对"发展主义"的批判与反思,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强劲的"新发展主义"思潮。这一思潮具有多元复杂的载体,既包括欧美左翼基于后现代主义立场对以往发展主义理论和观念的批判,也包括非西方国家知识界对"发展主义"的反思和清算;既包括联合国及其附属组织,也包括民族国家、非政府组织和公共知识分子。新发展主义质疑那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合理性,挑战建构现代化发展话语的运作流程,标志着西方传统的发展观遭到了全面挑战,为新世纪人类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内涵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阎书钦 《河北学刊》2005,25(1):187-193
早于2D世纪50年代西方学术界全面阐述现代化理论约二十年,中国知识界即于30年代阐述了自己的现代化理念。这种现代化理念,成为三四十年代他们设计中国发展路向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点。"现代化"概念,由中西文化讨论中的"西化"概念引申而来。它被知识界广泛使用,实际上要早于1933年7月《申报月刊》所组织的现代化讨论。由"西化"转变为"现代化",意味着文化认识坐标由"中"与"西"的地城坐标向"中古"与"现代"的时代坐标的转换。三四十年代,"现代化"内涵也有一个由空泛的文化问题向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等社会经济问题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流域文明”概念的提出虽然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研究实践却肇始于19世纪中期。中外学者从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以及民俗学等多重视角对黑龙江流域文明进行探索,对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尤其是清代学人吴大潋、胡省三与曹廷杰关于中国东北边疆史地的研究,其意义更为重大,如果没有这些学术积淀,今天的黑龙江流域文明研究则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7.
新月派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批判亦有承继,对于西方文化也并非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他们在批判与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不足的同时,提出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各种文化之优长,其文化观展现了他们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努力,不能简单概之以"全盘西化"。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民族主义日益高涨,新月派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在理智认识与情感依归之间的纠结,折射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文化认同的复杂面相。  相似文献   

18.
从发生学角度看,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从早期"批判的"文明论到后期"重建的"文明论演变;尽管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作为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兰克福学派文明论以文明的批判与重建为主题,以启蒙精神、工具理性、文化工业、单向度文明、合法化危机批判为核心,以非压抑性文明、交往合理性重建为目标,总体上是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悲观主义文明论。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进程中的哲学主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人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出发去厘定全球化时代的哲学主题 ,是当代哲学思考的新特点。面对当代世界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面对当代文明的种种危机 ,呼唤文化普遍价值、培育民族文化个性、建立现代生态文明 ,便凸现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大哲学主题。文化普遍价值是全球社会文化稳定发展的前提 ,民族文化个性是当代世界文化生动性的核心要素 ,而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小说精神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平凹的小说精神,有对陕西商州故土的复杂情感:认同有余,批判不足;有对性意识的独特观照:以宽宏的仁爱透视人生和文化;有对现代城市文明的批判:价值态度消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