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诗歌所体现出来的旅游审美境界,是由悦耳悦目的体游之境至悦心悦意的神游之境达悦志悦神的醉游之境,渐次递进,逐步深入的.悦耳悦目为第一重境界体游之境的特征,属有我之境;悦心悦意为第二重境界神游之境的特征,恰处于有我之境至无我之境间的跨越;最后的悦志悦神则是第三重境界醉游之境的特征,达于无我之境.把李白诗歌旅游审美境界归纳为此三重境界,对于挖掘李白诗歌中的美学思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白是自我意识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最容易受“隐含作者”支配,脱离最初的诗题构思行文,使诗歌呈现出违背初衷的状态,形成“跑题”现象.不管什么诗题、题材,作者总要借他人之酒,浇自家胸中之块垒,要么表现人生的伟大志向、卓而不群的独立人格,要么表现自己的人生不如意、有志不得伸的激愤、孤独和痛苦,形成独具特色的抒情艺术.可以说,“跑题”现象在李白诗作中有很好的体现,研究李白诗歌“跑题”现象,对提升李白诗歌认知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白诗歌的总体风格前人概括为“豪放飘逸”,其写景诗尤其是咏月诗最能体现这种诗风。李白的咏月诗想象力超旷飘逸,融注着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和豪放飘逸的襟怀  相似文献   

4.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李白诗歌英译研究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衡量标准。以数词的英译为切入口,以美学视角下的“对等”比较李白诗歌意境美、气势美和情感美等非纯形式诗歌特质在译诗中的还原和再现,对李白诗歌英译研究具有指导和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本学者小畑薰良英译的《李白诗集》是英语世界的第一部李白诗集单行本,深受英文读者欢迎,颇具影响。译者的中国情结集中体现在这本融译诗与史料于一身的诗集中。他的散体译诗策略秉承了埃兹拉·庞德的译诗传统,颠覆了以往汉学家的中国诗歌翻译风格。1926年,中国学者闻一多对小畑薰良英译的《李白诗集》进行了评介并得到小畑薰良的回应。双方的译事商榷重点探讨了选诗考证、“诗意”能否翻译与翻译对文化、文学的影响等问题,于当今的诗歌翻译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李白诗歌创作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在李白研究中,对其诗歌思想内容倾向的看法从来就不是一致的。一种意见认为李白的诗全部是“盛唐气象”、“盛唐之音”的表现(见林庚《盛唐气象》,北大人文科学学报1958年第2期),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李白诗歌以大量篇幅反映出“盛唐”的衰落与诗人本身的不幸(见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笔者  相似文献   

7.
赵秉文对李白、杜甫都有极高的评价,诗至李杜,堪为千古绝唱,不应优劣抑扬于其间。同时,赵秉文对李白、杜甫诗歌的个性特点或日瑕疵也有客观点评,如称李白“词胜于理”,称杜甫“未知不诗之为诗”等。其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也颇有意味,如称李白、杜甫为词人之文,他仅师其词,不师其意等。作为金代颇有影响的文宗巨擘.赵秉文对李白、杜甫的接受与传播,在李白、杜甫的研究史、传播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值得认真思辨体认。  相似文献   

8.
<正>一、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唐代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其诗歌风格独具一格,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诗歌价值。那么,李白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李白的一生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李白在5岁到25岁时,他饱读诗书并在蜀中游历。李白在五岁时就跟随父亲来到了江油县,十五岁的他已经创作出许多诗篇。  相似文献   

9.
李白与谢创作特色比较是个并不新颖的话题,但本文从李学谢诗有哪些成功的或超过的,有哪些失败的或更糟糕的这一角度切题,对之进行了十分详尽的比较:一、索其同,以示渊源:李白学习谢诗歌的“形似”与“神似”。二、辨其异,以定风格:李白、谢诗歌中的“境清”、“神清”及其统一。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者武部利男,曾就李白的诗歌对于日本的影响说过这样的话:“李白的诗歌在一农带水的我国,古往今来历诵不衰。‘白发三千丈’和‘月色满长安’等诗句,即使没读过李白的诗的人也耳熟能详。在西洋和东洋的诗人中,最受日本人欢迎的诗人,大概就要算是李白了”。无独有偶,他所说的这种情况也适用于朝鲜。李白对朝鲜诗歌的影响。比起日本来,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要言之,李白曾经影响过朝鲜的一代诗风。  相似文献   

11.
游国恩、王起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蜀道难》“使李白获得巨大声誉”。《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也久成定论。自古及今,研究此诗者经久不衰。对于李白写本诗的意旨,《唐诗鉴赏辞典》称“有种种寓意之说”。追溯到传世较早的两宋本《李太白集》,在《蜀道难》题下均注有“讽章仇兼琼也”。赞同此说的著名学者有北宋的黄庭坚、沈括  相似文献   

12.
唐以来不少诗评家都不惜笔墨地指出李白诗歌具有奇的特点。如(李白)“以奇文取称”(元稹),皮日休也说李白“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刘枣强碑文》)顾璘在《息园存稿》中更是把李白与庄子及书法家怀素相提并论,“文至庄,诗至太白,草书至怀素,皆兵法所谓奇也”。上述评语,无不突出“奇”字。用“奇”字以概括李白诗歌独特的审美风范,很有见地。本文拟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证,不妥之处,诚望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3.
每读李白的诗歌,总会想到他那“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创作主张和飘逸豪迈,放达不羁的个性,形诸笔端,便构成了他诗歌总的艺术倾向和艺术特色。在为数不多的李白的少作中,尤以描写蜀中山川之作,更能体现这一总的艺术特色。 李白描绘自然风光的诗,素以“雄奇瑰丽尸著称,“咆哮万里出龙门”的黄河,“白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为《李白诗文与钟嵘〈诗品〉》的续编,着重分析李白全面接受钟嵘《诗品》的原因:(一)李白与钟嵘都是革新诗歌的有志之士;(二)二人以“兴寄”为中心的诗歌理论有一致之处;(三)李白为钟嵘所品诗的著名诗人的思想、道德、生活、创作所吸引。  相似文献   

15.
洛夫与李白     
"诗仙"李白与"诗魔"洛夫虽然时空远隔,但诗成为两人联结的精神纽带。洛夫不少诗引用、化用了李白的诗歌名句,更有《李白传奇》等诗在精神上与李白进行对话。在创作手法上,李白追求的浪漫主义与洛夫修正的超现实主义也有相通之处。在诗歌风格上,李白以"瑰奇"著称,洛夫则以"惊奇"出众。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系统转换的交流活动,而且是两种语言背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特殊表现形式.本文以许渊冲先生所译南朝诗人谢胱的名诗<游东田>为例,通过"以创补失"和"三美"论,解读许渊冲诗歌翻译中文化因素在译诗中的再现,从而论证诗歌翻译不是复制原诗,采用"拆散、重组"文化基因的移植方法可以实现以诗译诗,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诸葛大名垂宇宙”。自汉末迄今,评论诸葛亮的文章和诗歌极多。从诗歌说,以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歌咏诸葛亮的诗篇数量既大。质量又高。杜甫以人物为题材的诗歌,同时的人,他怀念李白的诗最多;而不同时的历史人物,则他怀念诸葛亮的诗最多。杜甫之于李白声气相通,交谊素重,同为当时出类拔萃的诗人,倾慕爱惜,发为诗篇,篇目既夥,情感至深,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杜甫之于诸葛,生不同时,政事、文学又各异其途,但他对诸葛亮景  相似文献   

18.
作为同样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雪莱的诗歌中都出现了很多月亮意象,表现了“美丽、和谐、宁静”等文化内涵,但由于不同民族的审美心理,他们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又表现出不同的意蕴和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严羽于《沧浪诗话》中,将李白、李贺二人并列对举,分别比为“天仙”“鬼仙”。历来诸家对此条诗评的解读,都存在一些逻辑上的问题,难以自圆其说。在多维综合的审视之下,有理由认为,严羽的“天仙”“鬼仙”之评实本道教,属于“以道喻诗”。并且,将道教对“天仙”“鬼仙”的各种细节描述,与李白、李贺二人的整体诗风、诗歌内容、情感向度,乃至诗歌细节、创作路径等方面进行对照,可发现几乎一致。如此一来,此条诗评的内涵也便得到了更合理的揭示,在阐释逻辑上的龃龉难通之处,亦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20.
旅游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旅游诗歌是旅游记事和表达形式的提炼。它以洗炼的文字、优美的音律和丰富的意境内涵在各种游记文体中独树一帜。旅游诗歌不仅是诗歌文库的一朵奇葩,而且为开拓旅游资源,宏扬旅游文化作出独特贡献。 旅游诗歌林林总总,色彩纷呈,本文仅就中英旅游诗常见的几种题材及其意境表现的共同特点略加分析论述。 中英旅游诗歌常见的题材大致有下列几种: 一、旅游哲理诗。诗人在旅游过程中,触景生情,顿悟景中存在的哲理而作的诗歌,古人称之为“理趣诗”。这种诗歌既写景又写理,或只写景而藏理于其中,让读者自悟之。景理交融,意境奇兀,诗中的景物体现着哲理的深邃内涵,反之哲理也赋予景物更强的生命力,使得诗歌更加隽永不衰。如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以大手笔描写了匡庐雄浑变幻的景色,同时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要认识一件事物,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否则,容易被各种变幻不定的现象所迷惑,从而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诗人通过短短的七绝小诗,写景写理,使二者相得益彰。读者在品吟之际,似乎觉得正在诗人的引导下游览名山大川,同时也正在识理悟道,韵味无穷。 揽物之情中外皆然。著名的英国启蒙运动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