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6 毫秒
1.
从现代博弈论的研究价值及研究现状出发,梳理博弈历史、中外博弈论学界探讨的主体内容,寻找博弈论的逻辑起点(博弈策略),创建博弈论的逻辑结构,提出博弈论理论体系,即博弈机理、博弈策略和博弈均衡的逻辑结构,从而形成心脉相通、血肉相联、整体贯一的博弈论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策略博弈均衡解的标准逻辑分析通常是有关逻辑认知模型中参与人理性的相互知识的分析。本文试图用动态的方法来刻画策略博弈逐步到达稳定的过程,假设双方都是理性的,且除非双方已经到达稳定状态,在其他任何状态,参与人在知道对方采取行动的前提下,都有动机改变自己的策略,同时理性会驱使他们采取能增加自己收益的策略。本文在策略博弈环境中引入了有关参与人策略知识推理的逻辑,该逻辑的语言是通过增加策略算子扩张认知逻辑语言而得,然后给出其模型,进而分析在该模型中成立的某些有关策略博弈的逻辑性质。  相似文献   

3.
在博弈困境中,纳什均衡所预测的博弈解与人们的直观相矛盾,而且越来越多的博弈实验表明,这与现实博弈的结果也存在巨大反差。博弈困境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经典博弈论理性预设的质疑,从而提出不同的逻辑模型和解决方案。本文以旅行者困境为例,对Halpern&Pass提出的重复后悔度最小化模型和Capraro提出的基于联盟与合作的概率推理模型两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它们是如何成功地解释和预测旅行者困境中选手实际博弈行为,并对这两种方案的普适性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同时对博弈论的基础进行了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4.
企业合作研发过程中存在着知识共享博弈,知识共享博弈是企业合作研发过程中重要的知识行为,对其研究可以有效地辨识知识共享主体间博弈过程,为企业合作研发知识共享策略选择提供依据。运用博弈论思想,分析企业合作研发中知识共享的冲突及其原因,提出企业合作研发知识共享博弈的路径选择和解决思路,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合作研发中知识共享博彝模型,求出知识共享博弈均衡解,并对博弈均衡解进行分析,指出了企业合作研发知识共享博弈行为策略,提高了企业合作研发知识共享效果。  相似文献   

5.
集体行动中合作何以可能——从博弈论的视角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集体行动合作均衡的诉求构成人类永恒的政治主题之一,视角和观点的不同,带来分析结构论证和解释的差异。本文立足于博弈论的分析框架,来理解集体行动合作的难题,寻求合作博弈的均衡结果。从博弈论发展历程的几个阶段,探讨了熟人世界和陌生人世界的合作何以可能的问题,熟人社会清晰可辨的博弈历史形成的声誉机制有利于合作产生;在陌生人世界里,从行为纯正而非动机纯正作为出发点,以生存博弈为前提,道德博弈为生存博弈提供博弈框架,共同遵守内在博弈规则,内在博弈规则的演进和三方博弈的利益兼容机制,也可能达成合作。  相似文献   

6.
政府治理的合理性问题日益为人关注。本文从博弈论的立场探讨作为政府治理基础的公共政策制定 ,结合奥斯本与鲁宾斯坦的博弈论思想提供了几种政策博弈纳什均衡的解释。文章列举热点政策问题的纳什均衡 ,论述如何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更好地运用博弈论思想 ,试图说明公共政策制定的博弈论分析是实现合理化政府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博弈逻辑是博弈论和逻辑学相交叉的一个崭新研究领域,属应用逻辑范畴。双主体零和博弈逻辑是目前国际上博弈逻辑研究的重心。在命题动态逻辑原有程序算子(;∪*)的基础上增加对偶(dual)算子d建构双主体零和博弈逻辑的形式系统;把双主体零和博弈逻辑嵌入μ-演算中,分析双主体零和博弈逻辑的语言表达力;并在对双主体零和博弈逻辑形式系统建构的基础上,研究其模型检测的复杂性,可以为双主体非零和博弈逻辑及多主体博弈逻辑的研究奠定基础。双主体零和博弈逻辑已成为拓展博弈逻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传统博弈论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前景理论是刻画风险及不确定环境下决策的最佳工具。考虑心理异质性对决策行为的影响,将前景理论中的参考依赖、敏感性递减、认知偏差、损失规避等纳入博弈分析框架中,构建局中人的前景函数,求解前景博弈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并将其与传统博弈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对比,发现前景博弈能有效刻画出心理异质性对个体策略选择的影响机理,从而成功地解释一些传统博弈难以解释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实物期权博弈投资战略分析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实物期权和博弈论相结合,提出了以实物期权、博弈论和传统资本预算理论为基础的期权博弈投资战略分析的理论框架,总结出期权博弈投资战略分析的主要工具有基于不确定条件下的动态最优化理论,主要是确定最优投资时机的最优停止理论;在竞争环境下确定均衡战略的时机博弈理论,指出最优停止、时机博弈、随机分析等是期权博弈投资战略分析的基本工具。最后提出了实物期权和期权博弈投资战略分析的应用思路和步骤。  相似文献   

10.
博弈论为行为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模型。理性人是博弈论的基础假设,揭示了实现合作共赢上的诸多困境,并引发争论。然而参与者的理性状态同他关于博弈的信息情况相关。通过对囚徒困境这一博弈论经典案例的分析可证明,在特定的信息条件下,合作虽能得到高收益但并非理性博弈参与者的最优选择,理性参与者倾向于不合作;但对博弈进行修正后,参与者的信息情况发生了变化,其最优选择也会发生改变,合作将能够达成并得以保持。声誉、恩仇等机制的引入也提高了博弈达成合作均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以实践社群为对象, 利用进化博弈方法, 综合考虑实践社群知识流动过程中的知识重组、知识集聚、成本损失、组织制度、社群成员知识期望等, 构建社群成员知识转移的得益函数, 对社群成员的知识转移行为进行博弈分析, 探究实践社群知识流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研究结果发现:社群成员的知识收发能力、社群成员知识转移的知识集聚效应、社群成员知识转移的激励奖惩机制、知识转移成本、社群成员知识的异质性、社群成员个人期望等是影响实践社群知识流动的因素, 可从这5个因素着手提高实践社群知识流动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运用博弈论分析招投标的理论基础以及作用机制,剖析影响招标报价价格的各种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招投标报价的常见策略与技巧,以及报价的注意事项,为提高投标命中概率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焊接接头不平顺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持供应链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应通过节点企业间的合作追求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共赢。但是企业的短期行为会使合作陷入困境。通过对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交易状况所构建的博弈模型重复博弈进行分析,论证了供应链企业间长期合作的可能与必然,得出了双方充分合作的均衡条件,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保证这个条件实现的系列措施。简要介绍了供应链管理与博弈论的理论知识,并构造了博弈论下的供应链中企业合作的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博弈论的全球研究态势,文章以以博弈论研究为主的两本代表性期刊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me Theory的2115篇论文为研究对象,绘制了该领域的科学知识图谱,借助CiteSpace II对博弈论的全球研究力量分布、作者分布、研究热点和知识基础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机构研究力量的分布上,美国、以色列等国的8所高校有很强实力;在国家分布上,美国、以色列以及西班牙等国家有较强的研究实力,而德国、加拿大以及荷兰等国在博弈论研究国际合作中有重要作用。对作者的分析得到了一批在该研究上有影响的科学家,特别是一批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对博弈论研究高频关键词和文献共被引网络的分析得到了博弈论研究的热点词汇及在博弈论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的关键文献。  相似文献   

15.
传统博弈论认为成本与收益之比对理性国家政策偏好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1年间安全合作领域的政策变化却违背了成本与收益之比,无法用传统博弈论进行解释。新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所发展的“主观博弈论”考虑了观念的因素,认为国家政策偏好的变化过程伴随着观念的变化,有力地解释了美国冷战后多边安全合作政策变化的原因。此外主观博弈论认为只有当观念的变化推广到所有的制度参与人形成共同认知,才可能形成制度变迁,由此可知当前美国安全合作领域采用的单边政策难以生效的原因就在于缺乏国际社会的共同认知。如果缺乏共同认知,即使是通常得到积极评价的多边安全合作制度,也并不一定能真正向更完善的制度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知识社会新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有助于提高我国高校的综合竞争力。文章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了高校知识管理中的隐性知识共享问题,指出教师间的长期合作和相互信任是合作的重要基础,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人力资源招聘模式的博弈均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招聘过程实质上是招聘方和参与应聘方相互决策的过程。文章应用博弈理论的相关知识,探讨了招聘过程中的博弈行为和存在的条件,分析了组织从内部选聘和外部招聘两种方式存在的博弈均衡。从而为组织和应聘方在这一决策过程中提供各自理性思考和分析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才流动成为一种常见现象。由于其独特性,高校人才流动在人才流动中越来越引人关注。在联盟博弈的基本思想下,高校人才流动被视是人才与高校之间建构的一种动态的联盟关系,实现人才的良性流动的根本路径是参与人(人才与高校)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惟其如此,人才与高校均能够在结成的联盟中实现自身的最大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