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有其独特的情趣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心理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可以在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中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从不同侧面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审美与德育价值,这些思想和道德观念是通过一系列仪式与活动呈现出来的。因此,应深刻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对民族文化发展的作用,并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使其内涵的审美和德育功能得到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庆伟 《中华魂》2012,(10):24-25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要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具有重大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社会对有着鲜明主题、体现人伦关系的单项节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华夏多佳节,千古风俗淳。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民族心理因素之一,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风俗、风情与风貌。  相似文献   

5.
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而又占有特殊地位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方式,也是一种隆重举行的标志性民族文化。保护好传统节日,能促进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助于达成人心与精神的和谐,从而产生社会和谐的强大文化动力。传统节日保护也有利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巩固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契机和有效方式。鉴于目前我国法定节假日体系的实际情况,保护传统节日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是给除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传统节日增加法定假日。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而成的民族瑰宝,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特殊重要性。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传统节日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着节日氛围的淡化、传统节日商业化等新的挑战,传承与发展传统节日文化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充分利用媒体力量、鼓励农民自觉提高文化素养、挖掘农村特色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保持传统节日文化的生命力,从而更好地丰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内涵,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7.
传统节日是活的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结晶,近年来关于传统节日文化淡化的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传统节日、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实践还存在着诸多困难,本文从传统节日困境产生的原因和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着手,提出了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并将传统节日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节日中最具广泛性与代表性的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发展对节日文化功能的消解、城市化以及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创新在时代发展中陷入了困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探讨新时代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创新价值的标准,更是探索其路径选择的方法指南。因此,新时代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创新要强化重要传统节日的载体功能、重塑文化功能、统筹城乡节日文化资源以及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节日诗词的特点王景科中国传统节日诗词不仅是中国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也可以说,中国传统节日诗词是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部好教材。中国传统节日从它们的产生与演变中形成了中...  相似文献   

10.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节日的法定化保护,是文化安全的手段,也是国家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传统节日的法定化对加强公民的政治认同、培养公民的民族情感,树立公民的文化信仰、保卫国家的文化安全,以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素质、历史传统和心理感情,是构成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正因为这样,从服饰、饮食到人生礼仪;从居住到社交;从节日喜庆到文化娱乐,各民族既有各自的风俗习性,又有许多共同、相似之处。比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的节日,也是各民族的传统节日,这是共同的。但过节的方式,各民族又有各自的特点。《汉书·地理志》就对风俗作了这样的阐述: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  相似文献   

12.
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价值和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传统节日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的传统节庆活动。传统节日在传承一个民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文学艺术、传统道德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保护好传统节日遗产,应坚持民间事民间办原则、原真性保护原则、活态保护原则和整体保护原则。  相似文献   

13.
地名是历史形成的,是人类的历史活动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因此,地名反映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及其它特征。在鄂西这块广大的土地上,生息着20多个不同的民族,她们为了区分周围的不同的自然环境而给予各种命名,借以达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目的,使鄂西的土地上染上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印迹,这就是我们所称谓的鄂西民族地名文化,它反映着鄂西各族人民在认识、利用和改造自己所处的特殊环境时的多种情感,如希望的和失望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重要表征的节日文化,是展示民族特色、寄托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昭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窗口和载体,是各少数民族文明发展过程中最具魅力和个性特色的文化符号。以恩施州节日文化为个案,探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价值,发现节庆文化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与策略,对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精神遗产。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历代的文人墨客为一个个的节日谱写了许许多多具有民俗研究价值的诗文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我们在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食俗、娱俗之时,还能了解一些与传统节日相伴而生的节令服饰习俗,而后者正是本文的研究重心之所在。我们希望藉由自己的研究,使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令服饰重新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成为彰显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发展节令经济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西藏林芝藏族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宗教氛围和艺术审美。文章系统梳理目前学界关于民族节日的研究成果,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综合性研究入手,进一步梳理林芝藏族传统节日中的代表,总结林芝藏族传统节日保护研究方面的长处与不足,以期为西藏林芝节日文化乃至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守护民族传统是现代文明发展中一个文化立场的重要问题。在高有鹏的《文化现象的兼容情感》中,表现出其来自生活的实践品格与博采众长的科学品格的统一。他关于保卫传统节日,守护民族文化传统的主张与倡导.对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的论述均显示出对于历史典籍的稔熟,对于现代理论的洞彻,特别是他对于田野作业的投入与感受,构成他独特的学术勇气与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档案是记录、反映我国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现状的重要载体,是对少数民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历史面貌的真实记录,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卷帙浩繁的文化档案里,民族文化档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档案工作对促进我国的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群体的健康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保护、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民族成员广泛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必须重新审视本土文化,增进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情感,组织开展有意义的节日文化活动,以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使其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精华,它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谐思想、生命价值观、感恩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发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资源,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品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