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破产法的首要作用和直接功能 ,是保护债权人的债权得到公正清偿。其中 ,破产债权人自治制度是破产程序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在制定新破产法时 ,一方面要完善债权人会议制度 ,另一方面要设立监查人制度 ,以使我国破产债权人自治制度得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破产制度中管理人的选任极其重要,完善的管理人制度不仅能够最大化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还能有效地优化债务人财产,提高整个破产程序的运行效率。我国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的缺陷限制了我国破产法的完善。应当从创新选任模式、选任范围、选任资格准入等方面进行完善,建立法院与债权人会议相结合的管理人选任模式,创新管理人的选任方法,建立有效的企业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3.
破产法中的公司治理问题不仅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还与破产制度的运行效果密切相关。破产程序本应将债权人利益作为公司治理的终极目标,然而《企业破产法》所构建的以债权人会议、破产管理人和司法/行政互动为核心的三重权力体系却令债权人的治理权存在落空风险。为了应对债权保护制度失灵的困境,消解路径应从债权人权利保障的目标定位出发,确立破产管理人的履职行为坚持债权主导原则,在股权与债权相互掣肘时奉行债权优规则,同时革新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破产公司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4.
公司重整制度在我国最新的破产法中被引入,这意味着重整制度在我国的正式建立。重整的目的是拯救面临困境的企业,也是为了避免由于大公司的破产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当下,如何平衡社会利益、债务人利益和债权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各国立法者的一大挑战。本文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角度出发,评析新破产法规定的重整制度中关于债权人利益的相关保护机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对如何切实有效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更好地完善我国的重整立法。  相似文献   

5.
2002年俄罗斯破产法完整地规定了"企业挽救制度",即重整制度(реорганизация)。在破产重整中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制度做了具体的规定。其中调查制度(наблюдение)设置集中体现了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理念,对债权人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破产法没有解决司法对法院外和解的确认问题.我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同根同源,有着相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因此,台湾地区破产法中的商业会和解制度,大陆地区破产法也可以参照借鉴.当然,在建构自己的商会和解制度时,必须预防台湾破产立法中有关商业会和解制度规定的弊端,对法院外和解确认的相关问题作出详尽的规范,并且严格控制适用,同时给予债权人充分的救济手段.  相似文献   

7.
公司重整制度与债权人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司重整制度的首要目的在于预防破产、保存企业。重视对债权人利益的法律保护已成为执行当代破产法的一大趋势,应体现并贯穿于公司重整制度自始至终的每一环节。  相似文献   

8.
破产法旨在追求债权人、债务人和交易相对人三方力量之间的制衡关系.破产撤销权是破产法平衡破产程序中各方当事人利益,体现公平原则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实现债权人利益最大化以及公平受偿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利益平衡的理念,构建破产撤销权合理制衡机制:破产撤销权制度应该采用概括加列举主义的方式规定可撤销行为类型,扩大破产撤销权的适用范围;确立主观主义在破产撤销权制度中地位,赋予行为人以善意抗辩权;临界期的设置应当注重具备破产原因与期间限制双重标准,并考虑可撤销行为的危害程度及关系人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自然人破产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澳大利亚的自然人破产法律制度科学完备。其中破产前后的两种和解制度、债务人自愿破产制度、行政机关和注册受托人扮演破产重要角色制度以及破产免责制度等很有特色 ,充分体现出既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又维护诚实债务人的利益 ,同时还威慑和惩罚恶意债务人的当代破产法之立法思想。这些经验对制定我国自然人破产法是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公司重整制度与债权人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司重整制度的首要目的在于预防破产、保存企业。重视对债权人利益的法律保护已成为执行当代破产法的一大趋势,应体现并贯穿于公司重整制度自始至终的每一环节。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在法律教育方面都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特别是海峡对岸的台湾地区,不仅历史文化传统上与大陆同根同源,而且由于同属大陆法系,在法律渊源、司法制度、法律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海峡对岸的台湾地区在法律教育面临挑战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也为大陆法界同仁带来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列举主义和概括主义是当今世界关于破产原因的两钟立法模式。香港破产法实行列举主义 ,台湾、内地破产法实行概括主义。与港台相比 ,内地存在破产原因多元化的缺陷。因此 ,笔者提出了完善内地破产原因的立法建议并深入论述了“不能清偿”与“停止支付”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港台地区ADR(多元争端解决机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其成就与台湾当局、香港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这主要体现在仲裁法律规范的不断完善以及一系列驱动本地ADR发展的具体行政措施之中。较于港台地区先进、国际化的ADR制度,内地与澳门无论是实施理念还是规范体系上都还存有较大差距,港台地区对于推进仲裁发展的一些支持性举措值得内地与澳门学习借鉴。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寻当前两岸四地关于推进本地ADR发展的政策上的差异性,从区别当中提出完善内地与澳门 ADR 制度的些许建议,为两岸四地ADR事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台商投资大陆一直是两岸经济学术界关注的对象,台湾地区关于台商投资大陆的研究文献不在少数,但目前大陆学术界并未有针对台湾地区的相关文献进行的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台湾地区学者多集中于对台商赴大陆的投资动机、投资区域的影响因素和台商投资对台湾地区经济的总体影响三个问题进行研究,文章将2005年以来有关上述内容的台湾地区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整理,以更好地展示台湾地区学术界目前对相关问题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5.
台湾地区辩护律师会见权相较于大陆来说,在法律制度、实务操作、救济途径等方面发展较早,研究比较深入.体系相对健全。本文通过比较两岸律师会见权的理念基础、制度规定、救济程序等方面的异同,阐释台湾地区律师会见权制度对大陆的两点借鉴。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同是以现代汉语标准语为交际工具,但是在对同一外国人名的翻译上常会出现很大的差异。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纯粹的语言问题,是两岸的中国人在选择作为注音符号的汉字来音译外国人名时,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用字不一致现象。事实上,这并不是单纯的用字问题,而是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语言心理,折射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微妙的心理差异。台湾的外国人名音译用字,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自我为中心""万物皆备于我"的"天朝心态",而大陆的外国人名音译用字,则表现出一种开放多元的文化心态,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渐趋淡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独"分子活动猖獗,大搞"去中国化"活动,这给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造成暂时的困难,建立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战线成为遏制"台独"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是高级人才的聚集地,高校统战工作是党的整个统战工作的缩影和窗口,也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高校互动的加强,台湾师生来大陆交流和学习的日益频繁,大陆高校台湾师生人数的持续增加,探讨高校在构架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战线中的作用、路径与方法是十分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台商大陆投资的不断深化,投资地域范围不断扩张,海峡两岸产业转移的实证分析逐渐成为国内产业转移研究体系中有待充实的内容.以交易效率作为观察台湾产业转移大陆区域分布差异化的重要视角,尝试构造交易效率指标用以量化比较大陆各地区吸引台资的效应强度,探究两岸业界资本在考虑产业合作时的行为逻辑.透过两岸合作障碍的表象,对台湾与大陆欠发达地区产业合作困境以及大陆在承接产业移入的滞后性进行深层次的体制追问.  相似文献   

19.
台湾地区“陆资入台”法律制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台湾地区的"陆资入台"法律制度历经了从"禁止投资"到"有限制开放"的曲折发展过程。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尤其是陈水扁执政期间,"陆资入台"配套立法"缺位",这主要表现在"授权条款"的宽泛性、行政立法的审查力度不足、"朝小野大"及"朝野对立"的政治结构。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台湾岛内政治生态的重大转变,直接促使"缺位"现象的快速消解,"陆资入台"法律框架也由此构建。从陆资与侨外资在具体规定上的差距可以看出,台湾现行的陆资对台投资立法仍然存在诸多的歧视性规范。基于海峡两岸目前的现状,歧视性规范的消解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或许是"两岸特色"在"陆资入台"问题上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20.
2006年我国企业破产法正式出台,但自然人破产制度问题最终未被该法调整。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和调整的阶段,自然人大量举债的情况已不罕见,而民事司法程序并不能真正解决债务人的困境,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具有其现实基础。同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立法经验和我国在民事强制执行程序中制定的规则也为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可行性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