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来,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大肆喧嚣,企图利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来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的后期著作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立起来。 其实,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其他有关著作中,劳动异化这个概念虽然没有广泛地被使用,但它的内涵却构成了这些著作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曾  相似文献   

2.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概念。虽然在他1844年后的著作中也能找到其表述,但已不再作为核心概念使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可以借助“异化劳动”概念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但是到了《资本论》,马克思却是以剩余价值为核心概念。为什么马克思要放弃借助“异化劳动”概念阐明经济学范畴的计划?沿着这一问题出发,可以发现马克思不再借助“异化劳动”概念的四重根据。厘清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核心概念的转换历程,是研究“两个马克思”问题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第一部阐述经济问题的著作,在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充分估计到马克思《手稿》的科学价值,对于把握马克思的全部经济思想及其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一异化劳动是马克思《手稿》中的基本概念。马克思试图由这一概念出发,来揭示资  相似文献   

4.
刘钒 《理论界》2007,(10):226-227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内容的解读,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理论内核,指出其产生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资本论》创作之前的两部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这三个概念成为始终贯穿在两部手稿之中的思想主线,共同构筑着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形成与思想发展。有必要基于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努力理解马克思对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的认识与把握,努力把脉马克思两部手稿创作的理论思路,努力研究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之前的这两部手稿已蕴含的共产主义观,认为马克思在两部手稿中对劳动、资本逻辑的理解具有的一致性体现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与共产主义观的形成上,以此探索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思路、思维方式、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6.
张宗 《兰州学刊》2008,(Z1):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异化劳动"概念的内涵决定了它的适用范围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运思方式彰显着马克思独特的哲学视野。哲学思维框架内的实证的经济学研究也孕育着马克思思入人的现实存在的切入点—物质资料的生产。因而"异化劳动"概念虽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成熟概念,但在马克思哲学中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实践观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红 《东岳论丛》2006,27(4):32-37
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形成的逻辑起点,这一基本观点较为系统地提出和论证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全面阐述了实践观思想的合理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自然存在前提论、对象性活动论、异化劳动论、人化自然论和劳动二重性论。  相似文献   

8.
胡绪明 《学术论坛》2007,30(7):58-6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资本统治的确立指认为异化劳动这一基本的"经济事实",其实质是抽象劳动对人的统治.马克思将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结合起来,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即积累起来的死劳动对人的活劳动的统治,揭穿了现代社会异化关系的本质在于抽象劳动成为现代劳动.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范畴,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整个哲学的批判,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意义的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文本,是马克思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全文发表以来,引起了世界理论界的广泛兴趣,特别是马克思在《手稿》中使用的异化范畴,成为各种观点争论不已的焦点,评论者大多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所谓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而我认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并没有泛泛而谈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的异化现象,而是从经济异化入手发挥了确定的、具体的异化劳动理论,因此在评价《手稿》以及异化劳动理论时,应着重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进行闸释。 一 从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难看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最初的一种经济理论。 那么,马克思在《手稿》中所详尽发挥的异化劳动理论是想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从马克思在《手稿》中叙述的顺序看,首先,马克思借助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尤其是斯密所达到的理论成果,具体分析了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种收入,籍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基本阶级,即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特征。在分析了三个阶级的经济关系之后,马克思才用其异化劳动理论对以上的分析进行概括和总结。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根源的钥匙”。(《马恩全集》  相似文献   

1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内涵以及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规定。可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具有应有的时代价值,它是现代性的先声。有必要从异化劳动的理论渊源、异化劳动的内容和异化劳动的当代价值三方面来阐述异化劳动理论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所引本书文字只注页数)是一部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和热烈争论的著作。关于劳动的思想,是《手稿》的重要内容。但在国内学术界,对于劳动思想和唯物史观的渊源关系尚投有专门的论著和较详尽的评析。本文拟通过对劳动思想的分析来评价《手稿》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 劳动,以及作为劳动的现实形态的异化劳动,是《手稿》中的基本概念。这两个概念是联结经济学和哲学,人与社会的纽带。在《手稿》中,劳动和异化劳动对于历史的主体和客体有着双重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露平 《中州学刊》2014,(5):116-121
马克思有没有本体论,是什么样的本体论,一直存有争议。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资本论》及手稿)时期,马克思从批判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出发并向批判大工业生产与工业资本的转变,其理论立场一直对本体论进行批判,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内置了本体论的批判话语,即对国民经济学的"异化劳动本体论"批判,并作为一种拒绝性姿态一直延伸至《资本论》中。马克思并未构建任何意义上的本体论,他在否定意义上拒绝了那些构建本体论的企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了异化劳动.在这里的劳动异化,本质上是人性的异化.在手稿中,随后他提出了人性复归的方向--共产主义.因为马克思的讨论仅仅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展开,在阅读手稿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的讨论不够准确和充分.对此,文章将通过提出一些马克思未曾提及的异化事实来丰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相似文献   

14.
唐仕军 《学术论坛》2007,42(10):32-35
青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化自然命题,在人本学劳动异化史观与走向客观经济现实的复调语境下,不得不带有合理性与非现实性的双重属性.就价值评判意义和异化劳动逻辑的要求,人化自然命题表现出合理性;而异化劳动逻辑前提本身的思辨性则造就人化自然命题的非现实性.文章力图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本主义异化劳动逻辑与描述经济现实的复调语境中对人化自然命题作出解读,并以此探求人化自然命题于当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劳动对象化理论,我以为按其实质来说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异化劳动理论在方法论原则和世界观指导方面,还没有真正摆脱旧哲学的束缚;劳动对象化理论已经在根本上突破了旧哲学的樊篱,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手稿》的主要思想精华并不足异化劳动理论,而是劳动对象化理论。  相似文献   

16.
宇海金  刘付春 《兰州学刊》2006,(6):18-19,1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异化劳动概念,并结合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提出了以扬弃异化劳动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学说。从中明显地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分析,远远超越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预示着“新唯物主义”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涯中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这两部著作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在20世纪得到了新的阐释和发展。从总体上看,这些阐释和发展是在三个向度上展开的:第一个向度是阐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和异化劳动概念,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第二个向度是反思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建构以资本积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三个向度是探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生态学思想,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三个向度的开展,揭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多重内涵和当代价值,预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国民经济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从四个方面揭示出工人阶级的劳动异化。在此追溯了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来源,分析了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概念内涵和具体内容,并阐述了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蕴含之意,得出导致工人阶级劳动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存在方式,异化的克服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只有通过提高人的对象化劳动实践能力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7-33
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1932年首次全文刊发以来,对异化劳动理论的立场及其基本性质的不同理解引发了国内外广泛而持久的争论。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不过是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学逻辑的再现,仍然立足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但笔者认为,马克思虽然在《手稿》中借用了费尔巴哈的术语,但只要严格遵循异化劳动的文本逻辑,准确把握异化劳动的理论内涵,就会发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关注点、出发点、核心精粹、理论结论、提出任务、遗留问题以及遗留问题的解决等,都不仅鲜明地呈现出与费尔巴哈的本质性差异,而且可以把《手稿》及其异化劳动理论看作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发源地。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就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渊源、产生过程及研究意义,谈点个人粗浅认识。 研究导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一本重要著作。通过《手稿》,人们惊异地发现,马克思在早期活动中,对旧哲学的异化概念加以革命改造,深刻地揭露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努力探索私有制的本质和奥秘,初步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并对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的平均的共产主义进行了批判。《手稿》包含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初成果,也包含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