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清末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皇帝年号纪年方式提出了挑战,围绕着解决当时现实政治困境和遵循世界发展"公理"的思想内核展开了论争,展现了不同群体知识分子的政治主张,加深了知识分子对纪年的基本功用及纪年必然会趋同于世界标准的认识。清末的纪年论争对之后中国纪年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晚清"纪年"论争之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时期的"纪年"论争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文化事件。各政治派别的知识分子在向清王朝皇帝纪年"正朔"挑战的过程中提出了黄帝纪年、孔子纪年以及帝尧纪年、大禹纪年、秦纪年等多种纪年方式,并围绕"纪年"问题,提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纪年"论争。文章从"国家认同危机"、"正统性诉求"、"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内在要求"等三方面对晚清"纪年"论争进行文化解读。剖析其所蕴含着的深层的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3.
论文就当代学者对晚清、民国时期"尊黄"思潮的研究成果作一总结,分别论述了晚清时期"黄帝"与清末民族主义的关系、黄帝纪年的政治文化意义,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尊黄"所表达的"大民族主义"诉求。并就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纪年”论争的宗教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应采用何种纪年方式展开了激烈论争,纷繁各异的纪年方案都呈现出追求世界发展"公理"的取向,在此过程中,宗教性因素作为西方思想资源用以佐证不同纪年方案的合理性。而到五四时期,这一状况却根本改观,宗教性因素又成为知识分子对世界"公理"认同的障碍而被抛弃。这一转变是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现在所通行的所有的《中国历史纪年表》在西汉惠帝后和文帝前都编排有"高后元年至八年",这与中国古代以帝王在位时的年数或年号为纪年方式是相违的。在汉高祖刘邦死后到汉文帝刘恒即位的这15年中,"高后"吕雉确实有差不多15年的实际执政史,说她是一个没有名号却有实权的中国第一位"女皇帝"名副其实,但她确实没有哪怕只有一天或者名义上的帝王称谓。在这15年间,先有惠帝刘盈七年,后有刘恭、刘弘两个"少帝"八年。只是因为刘氏功臣集团发动宫廷政变、推翻吕氏集团后,担心身上流有四分之一吕姓血液的小皇帝长大后报复,为了自身的利益,便诬说他们"皆非真孝惠子"而予以斩尽杀绝。司马迁明确指出这是"阴谋"。我们在编写《中国历史纪年表》时应当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以"少帝"刘恭四年、"少帝"刘弘四年取代所谓的"高后"八年。  相似文献   

6.
古代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遗产和历史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9年以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是四千多年有明晰纪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继夏商周、秦汉、隋唐、元明清以后的第五个"大统一"时期。当代中国"国家统一"大业,是在继承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国家统一"的历史遗产和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向前推进的。自"王朝国家"至"民族国家"的近四千年的古代中国的中华文明史,有四个大统一的时期,统一时间近两千七百年;有三个大分裂的时期,分裂时间为一千二百多年。古代中国的"分分合合"积淀了政治、经济、文化"大一统"的"超稳定结构",一次次分裂又一次次统一,自小统一至大统一,至封建社会"谢幕"之清朝时期达到"大团圆"的鼎盛,为近代中国(中华民国)和当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国家统一"的历史遗产和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7.
民为邦本的理论或学说,被称为民本思想。中国传统的民本学说在本质上不是民本位理论,而是君本位理论,人民群众仅仅是统治者的工具而已。新中国成立后,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本思想既包含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精华的汲取,但更多的是对其的超越。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本国的历史、国情、政治文化以及政治发展实践的产物。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还具有自己明显的特殊性:紧紧围绕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主题展开,经历了从民本到民主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8.
我们现在通行的中国古代秦汉之际的纪年方式是秦汉相接。而事实上,秦灭亡于公元前206年,其后经过楚汉相争的四年历史,刘邦是在公元前202年才正式称帝建立汉王朝。此期历史舞台的主角是项羽而非刘邦。为了准确、客观地反映历史,应当在秦汉之间加上“以西楚霸王项羽作为历史纪年”的这段空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对近代中国时间观念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近代时间观念变化的文本分析,多集中在纪年论争问题的研究上;二是对社会变革与时间观念互动的研究,侧重于民国时期推行阳历的分析;三是时间观念对现实政治等方面的文化建构研究,这是当前史学研究受到西方新文化史影响的结果,对时间观念研究的深化和视野的拓展有积极作用。近代时间观念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仍显薄弱。要深化时间观念的研究就要综合考察时间观念与其他相关文化现象的关联,将时间观念放置于近代思想文化和社会变迁中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状况渗透着西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以及对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变迁取决于中国对西学的取舍、加工和改造 ,而不是对西学内容的机械应对 ,反映出中国近代政治力量更替和兴衰的历史必然性。适于民主的政治文化 ,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逐步发展 ,逐渐成为国民的政治和政治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1.
民国初年确立的教育宗旨与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不仅有形式上的区别,而且有本质上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后面是二者的教育价值观所导致的不同教育追求:五育并举以完善人性,塑造完全人格为价值取向,其追求是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民初教育宗旨以社会现实为价值取向,突出教育的社会救亡工具价值和社会急务。民初教育宗旨确立的教育是一种片面教育,但这种片面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片面。当今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我们的教育完全有理由站在"人"的发展的角度去充分考虑、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问题,在这方面,民初的教育宗旨能给我们一定的借鉴,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思想也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用"民国视野"的研究方法对民国时期的文学运动进行重新梳理,是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界出现的一种文学研究现象。在这个现象的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新的历史时期对学科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是最为根本的原因,它为我们重返历史,回到民国话语情境中去研究民国时代的作家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考察鲁迅在清末民初的生活轨迹,探寻其对于鲁迅思想形成的作用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通过史料梳理的方法对这一时期鲁迅生活轨迹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鲁迅后期思想的重要影响,对于我们透过"民国视野"走进真实的鲁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90年来,党的组织建设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党创立初期即从多方面积极进行自身的组织建设,经历了右倾和"左"倾错误的危害,逐渐形成了正确的组织路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紧密围绕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广泛展开,初步实现了向执政党组织建设的转变。从1957年到1978年间,党的组织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党的组织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此后,党的组织建设在实现拨乱反正、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科学发展中不断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政府承袭民国时期华侨参政的传统,尊重和保障华侨的参政议政权。但与此同时,新中国华侨参政议政权的维护和实现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近年来,华侨可以"列席"各级政协会议,这是对华侨参政制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人民公社是毛泽东提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之一,也是导致“三年灾害”的祸根之一。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坚决支持并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上海和华东地区的人民公社化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在3年的“大跃进”彻底失败后,人民公社的弊端暴露无遗,但柯庆施仍然极力维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为正确总结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的教训制造了障碍。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60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对传统的继承和超越的基础上,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推进。纵观60年的变迁,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坚持提高质量这一基本主题,在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同努力下,本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开拓出一条渐进式制度变迁的改革路线。鉴往瞻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改善民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改善民生与"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贯穿于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之中。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至上宗旨的具体体现。党与民贴心,民与党同心。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和历史的反复比较中,最终选择了"跟共产党走",于是有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历史,就是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表面上看是由琉球问题所引发,实质则是日本明治政府实施对外扩张的结果。这一事件的发生,使中日两国在东海地区首次出现对立局势。随后双方虽通过和平方式签订条约结束了这一局势,中国清政府也开始加强东海海防,但由于琉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使得中日两国在东海的对立局势持续发展,日本最终成为了中国东海地区的“永久大患”。  相似文献   

19.
民生发展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发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根本目标,是发展的高级形态,进入民生发展时代标志着一个国家开始进入现代化的成熟阶段。中国现代化进程经历了30年的制度转型和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两个30年,中国需要将国家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推进到民生发展时代。中国的民生发展时代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包括丰富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与国内局势,确定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方针,此后三十年间,中央政府在制定外交政策的过程中都严格遵循这一方针。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加之"美国重回亚太战略"、"南海争端"、"中日钓鱼岛争端"等国际矛盾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质疑"韬光养晦"的政策是不是应该终结了。文章研究了近两年来中国外交所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在新时期中国政府如何在原有"韬光养晦"的指导方针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有所作为",从而应对这些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