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梁堆”,又名“粮堆”或“梁王堆”。一般三、五成群,高出地面数米或十余米。因人们不知道是古墓,故对此有不少神奇的传说。如《昭通县志稿》说:“梁王堆,昭城四乡皆有,似冢而大。传说古时有夷名马湖子据此,择高阜处凿穸以掩死者。每至清明日,其婿轮流垒土以为尽礼,接年如是,遂积成堆。”雍正《云南通志》也说:“粮堆在城东(宣威州)二里,世传武侯南征,至此乏粮,堆土覆于米上,以示有余。今遗址尚存。”  相似文献   

2.
中央电视台岁首播出的长篇历史剧《雍正王朝》是一部光头长辫冠盖云集的男人戏。按照“后宫不得参政”的大清朝祖制(后来慈禧破了规矩),这部表现雍正治理天下的电视剧没有贯穿始终的女主角。但“第五代”女导演胡玫凭着她对女性戏的擅长,对剧中不多的几个女性角色的表现各有情致,为这部男人戏增添了丰满的羽翼。  相似文献   

3.
惠士奇“罚修镇江城”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应宪 《东方论坛》2006,(3):108-113
惠士奇“罚修镇江城”一事,传文记载甚略。今据相关史料稽考此事来龙去脉,并通过士奇广东学政任内政绩的再考核,驳斥雍正对士奇的不实评价,再将此事置于雍正初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雍正治国用人策略下,蠡测雍正“龙颜大怒”之缘由。“罚修镇江城”为惠门一大厄,对乾嘉汉学吴派的形成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14,(12):38-39
“回家过年”溯源 为何过年时一定要回家?这可能与传说“年”是个恶兽有关。传说,“年”长着四只角四只足,力大无比,在每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便会出来作祟。当时生产力低下,个体对付“年”的能力不足,人多力量大,于是全家人守在一起,等着“年”的来到,合力把“年”赶走。所以不论怎么困难,有什么样的理由,在外的家庭成员都要赶回,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5.
广为流传的乾隆下江南传说,是对1751年到1784年乾隆6次南巡这一历史事件的戏说。文章借鉴类型分析、传说圈分析等方法,对100篇流传较广的乾隆下江南传说进行了分析,发现:乾隆下江南传说以“解难题”为核心母题,可分为“乾隆吃瘪”“乾隆获救”“乾隆赏赐”三大类型,它以运河流域为主要流传区域,连接起南北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叙事资源,运用了大量民俗文化形式;以文化自信为传承动力,展现出运河流域繁盛时期民间文化的自信面貌。  相似文献   

6.
鲁良 《源流》2006,(12)
在历史长河中,康熙、雍正、乾隆是时间接续的三个朝代,康熙朝61年,雍正朝13年,乾隆60年,但人们常道“康乾盛世”,似乎夹在康乾之间的雍正就无甚可言一样。其实,纵观中国历代皇帝,极少能像雍正这样勤理政事的。他“振数百年颓风”,革除旧弊,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动者。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杰  相似文献   

7.
民族认同与高密境内的鲧、禹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秦汉以来发生于全国各地的大量大禹的传说和禹迹,大多存在不少可疑之处。“殛鲧于羽山”及“鲧娶有辛(莘)氏女”的传说,反映了族群流徙及通婚,为夷、夏之间渗透融合的重要渠道。发生于高密一带的鲧、禹传说似与战国、秦汉以来东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与对华夏民族的大认同有关。  相似文献   

8.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有许多关于刘三妹的传说,优美动人而又独具地方特色.将这些刘三妹的传说进行“集合性”的阐释,可反映出富川“梧州人”自觉的族群认同意识、隐性的龙母崇拜、“刘三姐式”歌仙情结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清代王权极度膨胀,成为道教衰落的根本性因素之一。雍正视道教的神仙说为虚幻,仅利用道教的“教化”、“治病”等功能,将道教工具化,从而决定了道教衰落的命运。在平息佛道之争的过程中。雍正将道教归入佛教。最后,道教被排挤出“大传统”,遭到“小传统”中众多民间宗教的分解和吸收。  相似文献   

10.
17—18世纪澳大利亚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史上仅次于哥伦布发现南北美新大陆的重大事件,因而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重要历史问题。遗憾的是,中外史家对这一问题的研讨是十分不够的。在中外现行的世界通史中,或根本不提,或提到也是寥寥数语。本文仅就这个问题略述一下,以期引起重视。 关于澳大利亚大陆早在古代就有传说。这种传说盛行于欧亚两洲。 大约在公元前150年时,大哲学家托勒密曾绘制了一张地图,图上称有个“未知南方大陆”存在(拉丁文是Terra Australis Incognitia)。我们知道,澳大利亚(英语为Australia)一名就是由此而来,意为“南方大陆”。故澳大利亚地理大发现亦称“南方大  相似文献   

11.
徐乃为 《南都学坛》2002,22(6):44-50
《红楼梦》具有一定意义的自传性 ,其小说人物原型多取自作者的亲友。然而 ,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老一辈学者倡言 ,且获得到广大读者信从的观点 ,即曹雪芹为贾宝玉 ,雪芹“父兆页即宝玉父贾政”的结论 ,其实是错了一辈。今据曹氏一家与贾氏一家比照寻绎 ,贾政对应的是曹寅 ,宝玉对应的是曹寅之子曹颜 ,作为曹寅孙子的曹雪芹 ,其对应者乃贾政的孙子贾兰。小说的对应原则基本是将生活原型平移到小说中。其对应中心轴为曹寅对应贾政。找出这一对应关系有助于破解《红楼梦》的作者问题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隐秘曹家历史考——元春判词考释(上)@王玉林$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3~~~~~~  相似文献   

13.
郑功懋乃清末民初海宁之社会名流,为现代海宁地方教育创始人之一,其子郑晓沧为浙江师范大学前身浙江师范学院首任院长,堪称教育传家。浙江师范大学图书馆藏郑功懋手稿《书带草堂诗存》一部,从中可窥见功懋与其子晓沧的舔犊深情及当时人文之一斑。  相似文献   

14.
贾政幼时诗酒放诞养成了他迂腐谙弱的性格,该性格又制约着他进退维谷于官场,疏懒游离于家政。当诗酒放诞基因被宝玉创造性地遗传地放大,欲从儿子身上得到人生补偿的希望火苗旋遭熄灭,悔恨、痛楚、绝望便转化为反感和敌对式的惩戒,惩戒劣子的反方向结果又加剧了他的焦虑,酿成了恶子情结,这是贾政省察失败人生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5.
王子今 《南都学坛》2010,30(4):28-31
对于曹操葬制存在诸多争议。曹丕黄初三年(222年)诏所透露的有关曹操高陵葬制的信息,也为相关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现在看来,高陵"陵上祭殿"确实存在。被称为曹丕"终制"的诏令被赋予传世之戒条的意义,当时已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公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半公开的文件。不论魏文帝曹丕的本意如何,这一诏令所取得的宣传效应是明显的。我们以为这篇措辞严厉的文字值得注意的,还在于曹丕对于违诏"妄有所变改造施"的诅咒,体现曹操宣告薄葬的遗制,应当得以遵行。我们通过魏文帝曹丕"终制"的文字可以推知,如果他确实对于曹操"薄葬"遗令"有所变改造施",一定不会痛斥反薄葬行为是"愚俗所为",也不会自认"弃君于恶"、"爱以害亲"、"不忠不孝"之名,当然更不会使用"为戮尸地下,戮而又戮,死而重死"一类激烈言辞。很可能文帝黄初三年诏和文帝"终制"原本属于一个文件,也许统称为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诏"是适宜的。如果这一假设成立,则马端临注意到的"魏武父子遗令俱欲薄葬"就表现出了连贯性和完整性,其中所透露的有关曹操高陵葬制的信息亦有更值得我们确信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一、《西游记》和《红楼梦》中都写到两块顽石 ,《红楼梦》是从《西游记》的描写中演化出来的。曹雪芹把孙悟空的血液大量注入到贾宝玉血管里去。孙悟空和贾宝玉在强或弱之点上 ,基本是相似的。他们反抗、斗争 ,有似石头 ;他们又一齐归于佛 ,在宗教的牢宠下无能为力。吴承恩和曹雪芹都是石头的歌颂者 ,孙悟空和贾宝玉的被塑造 ,便是明证。二、《西游记》写到的人间国度及地方行政区域凡十余 ,大都是吴承恩凭空结撰的。似西梁女国、车迟国据平话《西游记》、杂剧《西游记》而扩大渲染的是少数。三、散见于明代其他小说、戏曲中片断的、不同于吴承恩《西游记》的孙悟空故事主要有 :1 孙悟空有儿有女 ;2 孙悟空的金箍棒系得自南海龙王敖钦处 ,名“如意棍” ;3 孙悟空一个筋斗打八万四千里。四、《西游记》以邵雍象数学宇宙发生论开头。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从汉魏丧葬礼仪制度的视角,研判所谓"曹操墓"的墓主身份及其相关问题。主要结论是:1.按照汉魏君主的丧葬礼制,其随葬品上谥号书写的规范格式,是谥号加身份,绝不会再加上国号;2.君主谥号书写的规范格式,来源于孔子创立的正统儒家理念,并由孔子亲手在儒家经典《春秋》中树立起权威性样式,目的是凸显天子高于诸侯国君的独一无二至尊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功用;3.曹操生前已充分享有天子特权,并在安排自己陵园中公然以天子自居,所以曹操封号"魏王"的"王",完全不能理解为普通诸侯王公的"王",而是周朝天子称谓"周王"的"王",是与皇帝并称"帝王"的"王",也就是天子;4.在其权位继承人曹丕和丧事主要经办大臣司马孚等的一致支持下,曹操丧葬必定会以天子等级办理。其随葬品上谥号书写的格式,应当是"武王",而绝非加国号"魏"字的"魏武王";5".魏武王"称谓的出现,非但不是认定墓主为曹操的关键性物证,反倒成为证明墓主绝不可能是曹操的关键性物证;6.仅仅因为随葬品有"魏武王"的称谓,就将墓主认定为曹操,是在不了解当时丧葬礼制和政治现实的情况下,做出的根本性误判;7.陵园中两座墓葬的相对位置,也是以上误判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18.
以细致深入的文本阅读为基础,结合详尽的背景史料分析,考察汉末名士蔡邕的家世及生平。蔡邕的一生,大约与汉末顺、桓、灵三朝相始末,正值东汉王朝从衰败走向覆灭的时期。作为汉代乃至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通才式人物,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在书法、绘画、音律、碑诔、辞章、史志乃至天文律历、阴阳谶纬术数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当时的最高成就,且流风所及,影响深远。结合东汉末年的社会政治状况分析了蔡邕生不逢时的原因,并从5个阶段来评述他一生的经历及境遇。  相似文献   

19.
现存最早记录昭君自请远嫁匈奴故事的文献<琴操>,目前学界多认为是东汉蔡邕所撰,此书并全文收录了所谓昭君所作的琴曲<怨旷思惟歌>.然而,通过对今本<琴操>作者问题的考证,可知此书实出于晋代.据此可知,含有自我意识觉醒成分的昭君自请远嫁匈奴的传说,是东晋文学自觉风气的产物.它的产生,印证了魏晋是中国文学自觉期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