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5-2016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变化轨迹和LMDI效应显示,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和经济水平效应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正向拉动作用,其中效果较大的是能源强度效应,这是导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增加的主导因素。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其中效果较大的是能源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2.
基于Kaya恒等式,采用LMDI分解方法建立重庆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实证分析1997—2016年重庆人口、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促进人均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是抑制人均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自2010年起人口对人均碳排放有驱动因素,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随着煤炭消费比重、工业比重的变化而呈曲折变化态势.总的来说,驱动因素的作用大于抑制因素的作用,导致人均碳排放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对陕西省碳减排政策设计提供决策依据,选择能源消费、生产链、消费需求视角,基于2007和2012年投入产出表,采用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和EIO LCA模型分别测算陕西省2007和2012年30个细分部门的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构建碳减排效应模型分析各细分部门的2007和2012年的碳减排变化。结果表明,直接碳排放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基础性能源部门的碳排放量较高;间接碳排放中,建筑业、其他服务业隐含碳排放量较高,而“流出”间接碳排放对最终需求引起的碳排放贡献最大;在碳减排政策设计中,上述部门应该成为碳减排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4.
根据北京、天津、河北三地2000—2014年的数据,基于拓展的环境影响因子模型和对数均值指数分解方法,将京津冀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分解为人口因素、人均GDP因素、产业结构因素、能源强度因素和能源消费结构5个因素。结果表明:总体上人口和人均GDP促进了碳排放的增长,在总体上产业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因素抑制了碳排放的增长。各影响因素年度变化存在差异,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能源强度对于碳排放的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是分析研究的重点。为了更好地推进碳减排,应该重新认识经济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根据全国及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湖北省和重庆市六个强制碳减排试点省市的碳排放量数据,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MDI),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发展三方面分析能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发现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在北京、天津和上海市,三大驱动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明显大于在湖北省、广东省和重庆市的贡献值。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环比增长率数据,实证检验全国及六个试点省市三大驱动因素的变化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来看,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影响不显著,而碳排放对能源效率的变化比对经济发展更为敏感。具体到各省市数据,湖北省三大驱动因素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均不显著,而其他省市碳排放受各驱动因素的影响各具特点。研究结论为政府在各地区制定合理的碳减排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面临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的双重危机,我国在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绿色低碳产业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家庭这一重要能耗部门的能源消费及其碳排放状况,对于探寻家庭碳减排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占据家庭主要能源消耗的间接用能为代表,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为基础,基于消费生活方式法测度了家庭间接碳排放量,并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和Bootstrap法共同验证了互联网使用影响家庭间接碳排放的作用路径;并进一步基于家庭所在地区、城乡类别以及收入水平差异这三个视角,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间接碳排放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首先,互联网使用正向促进了家庭间接碳排放,对享受型消费碳排放和发展型消费碳排放的增加效应最为显著,而对生存型消费碳排放则没有明显的影响。其次,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网络购物这一中介变量对家庭间接碳排放产生正向影响。最后,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家庭的间接碳排放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作用强度从中部、西部到东...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碳排放因素分解与碳峰值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基于投入产出法的结构分解模型(IO-SDA)分产业、分时间段从整体状况研究了陕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分别分离出每个因素对碳排放所做出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2年流出扩张效应、投资扩张效应和投入产出系数变动效应是碳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因素。流入替代效应、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是减少碳排放量的最主要因素。工业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部门,占整个碳排放量的93.6%。情景分析法以及蒙特卡洛模拟法对陕西省的碳峰值进行预测表明,碳峰值大约出现在2030年。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加强地市碳减排、提高地市碳排放效率是山东省碳减排的重要途径。构建考虑能源替代效应的RAM模型对山东省地市碳排放效率进行测度,并进行差异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运用Moran’s I自相关指数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构建基于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7地市碳排放效率呈现空间聚集效应,多数地市表现为空间依赖性;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镇化对碳排放效率有负向影响,对外开放与科技支持水平对其有正向影响;各地市可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低碳产业、合理推进城市化、鼓励发展对外贸易、增加科技投入、完善区域碳减排合作机制等提升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9.
随着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迁和气候灾害逐渐凸显,各国都面临着碳减排的压力。部分欧盟国家开征碳税来控制碳排放,而美国却不推崇碳税。碳税政策是利用税收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迫使人们改用清洁能源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化石燃料消费比未课税的情况下减少。对中国燃料价格和碳排放的因果关系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变化是燃料价格变化的格兰杰原因,〖JP2〗而燃料价格变化不是碳排放变化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说明了中国化石燃料需求的〖JP〗刚性,预计在中国开征碳税所能实现的碳减排效果不会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减排贡献及潜力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拓展的STIRPAT模型对1995-2016年中国四大地区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实证探究,同时基于脱钩分析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以揭示各地区历史碳减排贡献、潜力及其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等对全国及各地区碳排放而言均为稳定且重要的影响力量,且对不同碳排放水平地区这些作用力表现差异明显;(2)外贸仅为驱动东北与东部地区碳排放增长的显著力量;(3)表征技术效应的能源消费结构,仅对东部地区发挥了符合理论预期的抑制力作用,而碳强度则没有发挥出理想的技术溢出效应;(4)样本期间,各地区平均碳减排贡献及平均碳减排潜力大小均依次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政府投资项目是以政府财政基本建设资金为投资主体的项目,是不同于一般投资项目的非赢利性投资项目,其经济分析有其独特性。本文在介绍了政府投资项目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进行政府投资项目经济分析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论述了现行的几种政府投资项目经济分析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其中主要介绍了效益费用分析法。文章通过这些分析方法的介绍希望能更有效地为政府投资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理论依据,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2.
乡镇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以河南省偃师市的16个乡镇作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提取出综合经济实力因子、农业发展实力因子、第三产业发展因子、工业发展实力因子4个主因子,并基于因子得分矩阵对16个乡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反映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综合经济实力因子和农业生产规模的农业经济实力因子处于主导地位,同时第三产业发展因子和工业发展实力因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对此,提出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发展新型工业、推动乡镇企业发展、特色建镇以及乡镇的非均衡发展等乡镇经济科学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工业主要行业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方法,对海南省工业中16个主要行业的结构状况进行分析,从中比较出海南省的优势工业产业,为制定海南省整体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从主成分分析中得出了各项经济指标反映行业经济效益、行业规模的情况,从聚类分析中得出了各行业发展层次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资源的主要用户,为了解现在大学生对高等数学教学的满意度,本人在非数学专业的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大学生对高等数学教学的满意程度,旨在为今后高等数学教学研究提供实践的依据和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使役结构的基本概念人手,确定使役结构讨论的范围,并阐述了使役结构具有的形式以及表达的意义.然后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使役结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句法分析、及物性分析和作格分析.本文的重点是使役结构的作格分析,并对作格分析提出了新的、更具有层次性和适合术语的明确标识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山东省各市物流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因子和聚类方法对2008年山东省物流发展水平的数据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山东省各市物流发展水平排序和聚类结果。结果表明各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其划分为四大类,青岛属于一类城市;烟台和济南属于二类城市;其他城市分别属于三类和四类。  相似文献   

17.
着眼于当代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产业特征,以《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06版中的制造业产业数据为基础,利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旧数据进行了新探索。提取了制造业中的29个产业的当前发展特征,并以各产业在这些特征中表现出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为标准,将其集合为当前发展特征相似的三大类。研究数据表明,这种划分结果与传统划分结果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城市拥有专利权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与水平,是城市综合科技实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专利角度入手,构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专利信息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南方沿海地区的城市在创新活力、创新实力、创新存活力和创新贡献力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一些老工业基地城市在创新合力和创新潜力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现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行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已难以充分有效地向财务报表使用人提供相关决策信息。文章旨在分析这些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现行财务报表信息披露体系和提高现金流量指标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地位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中国电信业最新的效率水平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静态分析、分布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从整体和区域两个维度,以2005—2008年为样本区间,针对DEA有效性、技术有效性、规模有效性三个方面对全国31个省市的电信业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我国电信业整体技术效率较低,纯技术效率低下是造成整体技术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区域间电信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追赶效应比较明显;有效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注重规模经济效应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电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