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理论建设、语言事实描写和非语言证据等方面评析国内外"时—空隐喻"研究现状,认为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就某一种语言进行系统研究的不多,二是较全面地就此专题进行研究的不多,三是与国内少数民族语进行深入对比研究的不多。文章最后强调指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宝库亟需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的角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在传统的修辞学中,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然而在新生的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并且被认为是一种很重要的认知工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在表达抽象的情感中,隐喻无处不在。文章通过研究英语和汉语中大量的"爱"的隐喻,发现由于人类共同的生活经历,认知上和语言上的共同性,英语和汉语中有很多关于"爱"的共同的隐喻。然而,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也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之构建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实现。本研究拟以"上/下"为例,对英汉两种语言空间隐喻的相似性进行举隅论证。  相似文献   

4.
在汉韩两种语言中有不少与"吃"有关的隐喻,它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本文以语料为基础,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角度对汉韩"吃"动作的隐喻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爱情、婚姻"概念隐喻为例,从体验哲学、认知心理学角度探讨概念隐喻、映射理论及其认知和思维过程,把爱情和婚姻概念联系起来,作较深入的分析,透视概念隐喻隐匿于语言形式后面的心理认知过程、在语言中投射的表现及生活中由其扩展出的其他抽象概念。同时揭示了隐喻概念的体验性、派生性及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从“耳”来看转喻和隐喻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和隐喻长久以来都只被人们看作是两种修辞方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才被上升到认知方式的高度,并被认为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二者在人类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概念化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隐喻和转喻的相互关系引起了国内外认知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耳"的语料出发,研究"耳"的相关语料所体现出来的隐喻和转喻的相互关系,证明隐喻和转喻之间存在一个模糊地带,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即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存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转喻相比隐喻在人类的认知上更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空间隐喻是认知隐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多抽象概念构建的基础。汉语中表示空间的"上"和"下"与英语中相对应的"up"和"down"的隐喻拓展意义对比分析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空间隐喻在认知模式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诸多高级情感元素中,爱情是其中最为独特、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由于人们思维存在共性,因此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中,常用具体的事物来隐喻"爱情"情感。本文从认知角度来诠释情感概念——"爱情",通过对其认知原型的分析来揭示英、汉两种语言关于"爱情"的隐喻相似性。  相似文献   

9.
维吾尔语谚语中“爱情”隐喻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帮助人类更清晰地了解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工具。文章通过对维吾尔语谚语中的"爱情"隐喻进行分析,进而揭示人类思维方式及其相关文化因素对"爱情"隐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是个亘古不变的话题。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的隐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东西方文化及影响的新思路。东西方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中对"月亮"这一客观存在的理解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本文将从体验哲学的角度,就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月亮"隐喻与中国古代名著《红楼梦》中的"月亮"隐喻作出比较与分析,尝试性地探讨"月亮"隐喻在两种语言中的认知模式和优势分布格局,剖析其体验哲学的根基和各自文化特异性的渊源。  相似文献   

11.
"死亡"是一种人人都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但无论在无神论思想占主导的中国,还是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国家,"死亡"都是一种不愉快的现象而成为了一种忌讳,但在语言的长期使用过程中,英语和汉语中"死亡"的喻义都发生了变化,甚至出现了大量的不被人们察觉的隐喻。  相似文献   

12.
隐喻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可以溯源至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的相关论述。亚氏将隐喻认定为"将另一物体的名称来指称这一物体"的修辞手段。认知语义学者莱考夫与约翰逊(Lakoff&Johnson)在其1980年的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55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框架,从而引发了学界对隐喻机制热烈而富有成果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隐喻现象是人类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某一领域的经验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本文从"水"的隐喻角度入手,通过中西"水"的隐喻的相关语料,来探讨"水"隐喻认知的个性,并对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再是附属于语言的一种比喻方式,而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和重塑人类经验的过程.本研究借鉴新的隐喻理论,通过大量的医学英语文献语料的收集和分析,对医学语篇中的“疾病是什么”隐喻表达式及相关的概念隐喻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探讨,利用使用中的语言实例分析对比隐喻,提供认知解释,从而为隐喻在医学科技语篇中的大量存在找到了其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本文主要利用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通过描写和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汉语“脑”词群为例,对认知语言学的热点人体隐喻进行研究。在结合语料库和词典的基础上,对汉语“脑”词群的隐喻化认知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寻求词语构成的理据性,同时也希望此研究可以对对外汉语教学、翻译学、词汇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认知隐喻理论是隐喻研究的主流范式,它提出概念隐喻并将其表示为"A is B"格式(幕后认知),但语言层面我们也会说"A is B"格式的隐喻(台前认知)。针对这种格式隐喻的认知语用机制,概念隐喻理论和刻意性隐喻理论之间出现分歧,前者认为语言层面的隐喻可以依靠概念层面隐喻的激活便可理解,而后者则认为语言层面的"A is B"型隐喻是一种刻意性隐喻,其理解需要认知主体在线构建相似性。基于语料库,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以"生活是一场旅行"为例,对作为台前和幕后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起源、识别、加工方式、语用效果等方面存在不同。分析结果有助于厘清概念隐喻理论和刻意性隐喻理论的分歧,也有望对语料库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不但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本文试从彭利元教授对Ogden&Richards的经典语义三角修正后得出的新"语义三角"的视角对隐喻进行解读,以揭示隐喻的产生、本质以及分类和功能。隐喻是在人类认识世界并与其相互作用以及创造语言过程中产生的;其本质是从一个概念域(源语域)向另一概念域(目标域)映射的结果;其功能主要表现在认知功能和语言学功能;它对人类认识世界和创造新的词汇和概念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并间接地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一词多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个语词的汉英对比隐喻分析上,对一类词的多义研究关注较少。将隐喻理论应用于汉英"光线类"词汇语义延伸机制并展开探讨,发现此类词汇在两种语言之间存在隐喻同质性和异质性,印证了隐喻一方面具有体验普适性,另一方面受认知主体文化模式和语言系统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倾向性。  相似文献   

19.
跨语言爱情隐喻异同的认知理据与哲学文化渊源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抽象概念认知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武器。爱情作为一种极其抽象复杂的概念,常常需要借助隐喻机制才能得以最充分的演绎和阐释。在汉英语言中,采用隐喻机制来表达"爱情"的语言形式比比皆是。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背景,在大量搜集和整合跨语言爱情隐喻表述的基础上,从共时角度对比汉英语言在爱情概念的异同,尝试性地探索人类思维及文化因素对隐喻生成与阐释的影响,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认知理据和哲学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0.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云”隐喻在习语中的种种隐喻和比较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关“云”隐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发现“云”隐喻在这两种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隐喻的翻译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