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亚当·斯密是现代社会良序经济生活的探索者.建构良序经济社会是斯密社会经济哲学的主旨,他认为良序经济社会是正义与美德的完美结合,是一种良性的经济伦理生活状态.良序经济社会包含着对自利和交换的肯定、对正义观的重新界定和“公正的旁观者”的确立.公正与仁慈是良序经济社会的特征与建构准则,良序经济社会亦需要客观公正宽容的社会道德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黄彦华 《理论界》2013,(12):128-130
迈克尔·斯洛特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美德伦理学家,他在继承休谟同情思想的基础上,深受霍夫曼移情关怀伦理的影响,借鉴当代道德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将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移情——作为人性的基础和道德的根本,开创性地构建了道德情感主义理论体系,为当代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在新的道德语境下的解释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卢屏 《南方论刊》2010,(12):64-65,60
休谟认为同情是人性中强有力的原则,把同情作为道德基础。其形式上是自然的,但实际内容却是人为的。同情是道德产生的来源、道德评价的标准、美德养成的基础。休谟撇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关系,在人自身的心理感受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4.
“全球伦理”的基础——儒家文化传统问题与“金规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将说明“金规则”的基本内涵以及它不能作为人类伦理道德原理的初步理由。第二部分将会指出并分析“金规则”在传统儒学中的基本位置以及它曾经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说明作为道德意识开端的爱与同情现象 ,并且描述同情、爱与“金规则”之间的可能奠基关系。第四部分则意图论证人为美德或社会公德必须建立在更为原本的自然美德和个体道德的基础上。而在最后的第五部分 ,本文最终希望能确定与两种美德相关的两种教育方式 ,并指出通过教化来弘扬自然美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同情理论是英国18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大卫·休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道德导源于情感,苦乐感是人类心灵的主要动力;同情是道德感的根据,可以解决道德感的个体差异与道德感的普遍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同情是道德区别的主要源泉.休谟的同情理论存在着局限性,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6.
胡军方 《理论界》2012,(3):95-97
情感在伦理学中的基础地位一直在近代才得以确立。情感的这种基础地位的确立依据同情理论。同情激发了作为行为的道德动机的情感,也阐明了出自情感的主要的道德原则,使道德行为既合乎目的性又合乎规范性。  相似文献   

7.
十八世纪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以自然主义态度对道德情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标志着西方哲学由传统向现代的重大转向。他认为,情感源于原始的苦乐感觉,情感和道德以苦乐感觉为共有内核,道德借助于情感得以表达,并提出了现实道德生活中的同情原则。休谟的道德情感论无论对于我们目前的道德研究,还是对于现实的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贺琛 《江汉论坛》2012,(8):73-77
当今时代对于新闻传播者的责任要求有两个维度:规范维度和美德维度。新闻传播者规范维度的道德责任包括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新闻,真实、客观、无私地再现事实,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传播优秀文化、塑造良好社会道德精神,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仁爱、诚实、勇敢和公正是新闻传播者美德维度的道德责任,也是新闻传播者实现人文关怀、追求真实客观、探求新闻真相和高扬新闻正义的核心德目。只有规范维度和美德维度的道德责任相辅相成,才能共同塑造道德的新闻传播者和培养道德的新闻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9.
李薇 《社会科学》2024,(4):32-41+180
同情在以哈奇森、休谟和斯密为首的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情感主义者用来调和个人的善/利益与他人的善/利益,树立以利公/利他为客观标准的道德观的核心概念和原则。然而,同情并非一开始就居于该流派的核心地位,而是经历了由一种特殊情感到同情共感的心理机制的发展历程。鉴于此,将同情置于情感主义流派的整体视域下进行综合分析和说明,不仅可以辨析不同情感主义者对同情的差异化理解,还能厘清他们在同情问题上的继承、批判和发展的逻辑关联。如此,同情在整个流派中的位置也将得到清晰呈现。  相似文献   

10.
康德认为,美德就是按照道德法则来决定行为动机的意志的力量,这与通常把美德看作优秀的情感欲望品质的美德观有着较大的距离.康德指出,再优秀的、令人羡慕的情感、欲望品质也不能保证其本身绝对的善.唯有纯粹的、客观的道德法则才能确保意志的善的价值.但正因为康德的美德理论绝对地排除情感的来源,所以其美德理论中也存有内在困难,他把理性世界作为本体界是失当的,但将康德的美德理论应用于公共美德的探究中却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弱势群体更需要道德的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在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相对下降,成为整个社会需要同情和关爱的对象。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无视或漠视弱势群体的利益势必给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道德的危害。必须贯彻以民为本、公正平等、人人共享的执政道德理念;选择和设计好扶助弱势群体的道德制度;营造一个扶助弱势群体的道德大环境;增强弱势群体主体的造血功能,增强适应竞争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新伦理体系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首先来讨论因道德层次缺位和偏执崇高造成的现实道德危机。道德从来不是抽象的。从道德的自我践履和律己难度或从道德的社会功能即利群程度讲,现实道德是有常德、美德、圣德层次之分。诸如正直诚实、公正守法、尊老爱幼、互尊互助、不损人利己、不损公肥私等等皆属于常德规范;诸如仁慈博爱、助人为乐等等皆属于美德范畴;而忘我牺牲、无私奉献等则属于圣德或崇高道德范畴。其中,最具有道德约束功能的便是常德。这是因为,道德规范只有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并自觉遵循才有意义,才能形成道德舆论环境并形成道德约束力。实际上,人们日常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三大困惑:一为对道德价值的怀疑、否定,二为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抵触,三为道德准则与道德行为的相悖。破解三大困惑的思路,一是要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深刻认识道德价值被颠覆的威胁,坚持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用一元主导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二是要培育道德情感,从形式内容、方式方法、体制机制上着力创新;三是要努力营造公正公平合理的社会大环境,通过多种社会途径促进道德行为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情感类电视节目热衷于消费个体苦难以博得观众同情,赢取高收视率。以异化“消费苦难”的职业性行为来唤起社会大众内在的情感认同继而获得收益,已成为情感类电视节目制作者的一种营销手段,其本质反映的是对人性的消遣、对情感的消费和对道德的亵渎。从哲学语义来看,“消费苦难”是以引起道德感动、情感认同为内需性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是人实现积极社会化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人自由发觉自身“善的系统”的一个过程,具有情感性、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特征。异化“消费苦难”使情感类电视节目存在道德认知失真、道德情感失真、道德判断失真、道德行为失真等问题,必须通过坚守道德底线,排除道德真空;牢筑职业道德,重视行业伦理;恪守道德情操,提高道德判断;完善制度规定,明确行为责任等路径实现“消费苦难”哲学语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铸造新德性:环境美德伦理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伦理学为传统伦理学在元伦理、规范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三个层面带来全局性革命,美德伦理学是当代环境伦理学发展的新方向.虽然深层生态学为环境哲学的内在化、伦理学转向奠定了正确方向,但是美德伦理学的正面建设尚未开始.人与自然平等原则、人与自然共享命运原则和自然大于人原则是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美德建设围绕对象自然与环境自然两个维度展开.面对对象自然时,环境美德是指人类应当尊重、同情和关爱自然;面对环境自然时,环境美德是指人类应当具有感恩之意、依恋之情与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以来政治学研究的法律制度化向度背景下 ,强调从政者的道德责任既有其必要性 ,又有其独特取向。其必要性主要是 :政治领域的公共性 ,从政者的“自主性”和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以及法律制度的不足和局限。其独特性取向是 :道德价值取向上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 ,公共道德取向上成为公正的化身 ,私人道德取向上成为践履美德的榜样。  相似文献   

17.
从博弈视角,分析旁观者现象存在的深层原因:搭车心理、规则不适和道德缺失;从博弈思维,寻找旁观者现象的路径改善:博弈模型---改变博弈支付,博弈规则---策略博弈调适,博弈道德---约束博弈范式;从博弈策略,运用两两对比方式:“搭车心理”与“博弈模型”,中国“彭宇案”与比利时“抢劫案”,“谁让谁吃亏”与“自我道德约束”等对比,提出博弈模型的行为方式、博弈规则的行为调适和博弈道德的行为范式。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闲下,政府行政角色美德有着特定的内涵.当前,政府行政角色美德存在着缺失现象,表现为:行政角色职责转变不彻底;行政角色责任定位不明确;行政角色逐利倾向过度扩张;权力腐败蔓延.因此,必须加强行政角色美德的建构,在全社会培植统摄人心的公正精神气质;制定基于公正理念的可持续的行政角色规范制度;加强行政人员个体德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同情在亚当·斯密的道德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举足轻重,其重要性横贯了《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对同情的讨论可以从规范性和解释性两个维度进行,规范性的讨论强调同情的道德涵义,而解释性的讨论力图描述同情在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中发挥的作用。本文从解释性的维度着重探讨了同情的发生机制,同情与自我的关系以及其所激发的人们改良自身处境的冲动,并由此引申出斯密对正义环境(休谟、罗尔斯)的批评。  相似文献   

20.
"推扩"的思想贯穿于儒家的道德、情感、知识、天道等各个领域,具体体现在德性的彰显;情感上的理解、同情与反省;求知的格物致知精神;以用显体、上达天道等方面.推扩给儒学提供了合理的方法论依据.推扩本身的根据乃在于"吾道一以贯之"之"一",也即"千人一情"、"万物一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