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苏青走红于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沦陷区文坛,写小说使她成名,但数量众多、不太为人关注的散文则更能表现苏青的思想。苏青散文极具条理,论说过程中不乏逻辑严谨处,她认真地探究日常生活的内里,向着深刻努力,向着改善现实生存状态努力,其散文取材和内容都具有忠实于日常生活的特点。小说的虚构和散文的忠实自我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文人苏青,她也因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忽略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苏青的散文进行条分缕析,解读其笔下的母性意识。苏青从自身的妻性、母性出发,在她的作品中,展现了"现代母性"艰难的生活图景;并对母性的出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现代眼光";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她笔下的母性意识仍有着时代的烙印,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局限。当然,透过母性情结,可以领略到在文化的边缘上默默行走着的女作家苏青内心的觉醒与追求,苏青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把苏青的散文按内容分为四大类 ,并对每类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和论述。同时对苏青散文艺术方面的特点作出了一定的评价。文章认为 ,我们现在不应该忘记苏青 ,她应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苏青是20世纪40年代孤岛文学的代表作家中创作很独特的一位,她创作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题材领域、民俗描写和表述风格等三方面。从苏青创作的潜在的家庭心理影响角度切入,主要就她的主导思想及创作的特点,来研究苏青创作的价值及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现代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着特殊经历而又备受争议的女性作家。本文主要从苏青作品的视野、题材、观点、心理、语言等方面 ,分析了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特点 ,并探讨了苏青都市女性文学的成因及价值  相似文献   

6.
苏青的文学创作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发展历程中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她以女性的视角和真实深切的生命体验再现了女性自身价值的失落与寻求,对女性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反思。文章以苏青的代表作《结婚十年》为例,对其"女子写作"的写作方式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活跃在20世纪40年代的女作家苏青,其创作语言犀利简洁,内容大胆宣泄,表现了独立入世的精神.苏青作品深深烙印了上海市民生活的印记,映射出40年代笼罩在上海现代洋场社会里觉醒的女性灵魂,以及她彻头彻尾的对"俗"文学的追求.她在20世纪文学史上的地位,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再评价.  相似文献   

8.
苏青创作具有超前意识,即独具魅力的先锋性。主要表现在她运用独特的女性体验、大胆而直白的女性话语打破男性话语的垄断;苏青正视男女间的差异,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苏青不仅是先锋女性,更是世俗的女市民,她关注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热衷于平凡而琐碎的人生;她务实而重利;她热闹而坚韧地过日子。苏青的女性意识和市民实用价值观取得同构,所以在其作品中,先锋性与世俗性、市民性不断交叉出现。  相似文献   

9.
与众多现当代女作家不同,苏青的“母性情结”来源于她内心的最深切的体验,而这恰是构成其作品的基点。文章试从母性本体的失落、母性情结的回归、现代母性的期待等三个方面剖析苏青笔下的独特的母性情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超前性。  相似文献   

10.
苏青散文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青(1913—1982)是40年代上海文坛的一位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解放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张爱玲和苏青都不为研究者所注意.新时期以来,张爱玲的作品逐渐为评论界与广大读者所承认,然而,苏青其人其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然是较为陌生的.其实,苏青的散文与小说都颇为可观,至少不在张爱玲之下.本文拟谈谈她散文的思想和艺术特色.苏青散文所触及之处,很大一部分是平凡琐碎的市民女性的生活.举凡恋爱、结婚、离婚、生男育女,都出现于苏青笔下.在这片比较狭窄的园地里,苏青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她的思路开阔,从纵向的祖辈、母辈和己辈到横向的中产阶级妇女、下层劳动妇女,她都涉及到了.这样,就使得题材有一定的广度与较强的现实感.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苏青创作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青创作研究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历史,21世纪以来,对女性意识的发掘已经开始显现性别研究的双面影响和包容性;作家作品的历史定位也在时空比较中渐渐清晰;解析理论和策略的日益多样化,使苏青创作研究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可能。  相似文献   

12.
苏青和林白是时隔半个多世纪的女性作家,并且成名时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京。然而笔者发现,就是这两位不同时空的女性作家在创作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私人化写作”倾向。文章试图以两位作家为基点,论述其不同语境下的独特的“私人化写作”,从而揭示“私人化写作”这一独特的景观对20世纪女性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寿苏雅集源于清人宋荦,被翁方纲、毕沅等人发扬光大,至乾嘉年间逐渐风靡全国。寿苏雅集的流行既与组织者及参与者的个人心态密切相关,又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这种特殊的集会活动一方面要求组织者自身有一定的文坛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持续下去;另一方面也要求祭拜对象具备强大的感召力,能够满足祭拜者的精神需求,引发心灵共鸣。在雅集中所展示的画作及诗人们的唱和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头戴斗笠、脚着木屐、洒脱不羁的苏轼形象,正是诗人们在繁忙的世俗官场之外渴望拥有的乐观豁达、潇洒从容的另一个自我。虽然清人亦曾为白居易、欧阳修及黄庭坚等人祭祀生日,但其规模、持续时间及影响力都不能与寿苏相提并论。清人寿苏传统还被日本学者长尾雨山传到京都,并有《寿苏集》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14.
苏轼前后《赤壁赋》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后人对《赤壁赋》的拟效是其中之一。现存《赤壁赋》的拟作有38篇,从金元到明清,皆有创作,包含了文赋、律赋、摘句赋等形式。通过比勘拟作与前后《赤壁赋》文本,可以发现其中被反复强调的语象、意境和哲理,这些元素正是苏轼二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积淀的文化之魂。通过比较拟作由体裁和思想模仿,到意象事件的跨体裁模仿的前后变化,可以探寻原作意象和思想的留存和沉淀以及文学的经典化形成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米芾文学作品在宋代、尤其是在北宋文坛上有较高地位,经苏轼等人的评赞和推介,在其同代人中影响更大。米芾旧有《山林集》一百卷,遭宋金战乱销毁,其文学的地位和影响因此下降。南宋岳珂等人开始辑佚重编米芾文集。明清人较为重视其人及文学作品,不少选本收有米芾的文学作品。其文学的地位影响在当代仍未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16.
清代词人邹祗谟行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祗谟为清初著名文士,初以《诗经》题经义著名,后以诗古文辞与董文友、陈椒峰、龚琅霞并为毗陵四名家,最工填词,有《丽农词》及词话《远志斋词衷》,又与王渔洋同编《依声集》,于清初填词风气影响至巨。其填词三书虽为学者所重,但生平事迹湮晦小明。《清史列传》等古籍虽有传记,但皆简略不足徵。文章裒集史料、诗文,对邹祗谟的生平、著述和交游进行考证,对邹祗谟的文学创作研究有创新开拓之处。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论述了海南少数民族“黎人”对苏轼诗文创作的重大影响。文章指出,这对更加全面地认识苏轼沉浮宦海、驰骋翰墨、波澜起伏的一生和诗文之创作,显然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村上春树屡获国内外文学奖项,是当今亚洲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肯定村上文学价值的同时,还应该看到其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危险的信息,比如:暧昧的善恶意识、消极的生死观,以及若无其事的乱性等。本文通过大量文本解读,从以上三方面分析村上春树作品的消极性,希望引起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警惕。  相似文献   

19.
谈苏轼文学中的幻变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读苏轼,发现苏轼是创造、使用幻变异化故事的大师,幻变异化是构成东坡文学特点和创作方法的重要因素,认识苏轼文学中的幻变异化对认识宋代文学发展的总趋向,如题材的俗化、以文为诗等也不无裨益。苏轼文学中的幻变异化现象在苏轼各期文学和各体文学中有各自的表现和作用,并赋予了苏轼文学特殊的美感和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