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人论孔子人性思想,多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作为代表。其实,根据孔子实质的人性论,他的人性思想远比这丰富、深刻而系统。孔子将人纳入理性考察范围,结合文明史情况,将观察他人、反思自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人性的主要内涵是以“仁”、“礼”等为中心的德性,性近习远的现实人性被要求围绕这一中心而变化,从而确立其在人性内涵中的真正地位;他认定、推重的人性是人性中善的内涵,要求人们通过学习、克己等修养,化不良的现实人性为善的人性。所以,孔子的人性论是倾向于人性善说的;这成为后儒所谓“孔孟之道”的人性论基础。孔子的人性论,还存在着可以和马克思人性论相沟通的内容,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为人类普世价值建设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人性”的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所以有些哲学家,对于人性的问题便做了专门的阐发,并成为自己的政治观和伦理观的基础,特别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更是把它做为自己哲学的基础,从而建立起具有中国特点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人性”,在中国古代哲学家那里,最初只是指人的自然属性而言的。最早把“性”做为人的自然属性或伦理范畴提出来的,就是孔子。他说:“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即是说在人初生之时,其性相近,以后由于环境和习俗的影响,才有了差异,这就明确地指出了,人的后天习俗行为,对人性的影响作用。孔子把“性”作为一个与伦理规范相联系的命题提出来,说明了人类认识领域的扩大与加深。它标志着人类认识自身问题的开始。从天命观发展的角度看,这也标志着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转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   

3.
人性论的问题,是中国伦理史和哲学史上出现比较早,争论比较多、比较大的问题。孔子提出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是中国人性思想的发端。自孔子以后,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在中国伦理史和哲学史上就展开了,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人性问题被正式提到伦理史和哲学史的日程上来,是战国中期以后的事。当时出现了几种不同的人性论。据《孟子》一书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四种典型的人性论:第一,性无善无不善说;第二,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说;第三,有性善有性不善说;  相似文献   

4.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人性思想,对今天的企业管理者正确地把握人性,采取恰当的管理方法不乏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孔子人性学说要么只传授于颜回,要么没有传授于任何弟子,造成其人性学说的失传.孔子论性,仅存"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语,不过,通观《论语》可知,孔子认为人性本质上是人所具有的、与生俱来的属性,是人的共性;孔子认为人性的内容客观上虽为物欲、食色,但是,其主观上希望其为仁、德;从孔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来看,人性的根据在于天、天道;由于孔子未有明言人性的内容,在人性内容方面的不确定性,造成其未能明言人性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6.
论人性:罗杰士对高觉敷(美国)李绍昆引言东方的圣人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从哲学心理学来讲,这大概是最早的性善论,而当今美国人文心理学的大师罗杰士尊孔子之论为不易之论,并奉之为心理治疗的指导思想。西方基督宗教的始祖耶稣对...  相似文献   

7.
人性问题是中国人学乃至中国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之一。千百年来,对“人性是什么”的问题,不同时期的思想家们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讨,苟子也不例外。下面就苟子关于人性方面的思想论述及其人性改造之途径方面的见解剖析于下。对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认识的开始。众所周知,早在孔子之前,晋国的青臣就已论述过人性问题,但真正从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人性问题的却是孔子。孔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的习得才出现差别,即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①孔子虽没有揭示人性的深层内容,但却为盈苟人性论的产生奠定…  相似文献   

8.
"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孔子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一个命题。孔子的人性观是现实的、具体的;是其制定道德教育内容的出发点,是选择道德教育方法与原则的根据,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着落点。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道德内化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道德内化思想初探刘毅1.孔子的“性近习远”论与道德内化人性与人生、伦理道德及道德修养等问题,是儒家学派的一个突出特点。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人性之论,他从人性论出发阐明了道德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孔子的人性观较集中地反映在“性相近,习相远”这一...  相似文献   

10.
在人性论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但他未直接言说人性之善或恶。若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应该说孔子是倾向于人性善的;在此基础上,孔子将违法犯罪的根源归结于人们欲望的过度膨胀和人们合理欲求没有得到满足。为此,孔子主张以礼法来节制人们的欲望、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建构相应的法制秩序。  相似文献   

11.
孔丘说:“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它的上句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两句话都出自《论语·阳货》。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脉络关系的,但却常有人取“惟上智与下愚不移”作为孔丘认识论的先验论而加以批判。事实上,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的教育实践是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因此,对“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这  相似文献   

12.
《性自命出》是先秦时期郭店楚简中极为重要的一篇有关人性思想文章,它填补了由孔子到孟子之间人性理论的空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其中天、命、性、情、道等一系列有关人性论价值范畴有条理地相连在一起。它承接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人性论思想并对"性"做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证,性与心、性与情、性与物,情与乐等各种关系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因此可以说它为儒家人性论思想的发展及其价值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思想家们提了出来。孔子首先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继之有世硕的“性有善有恶”和告不害的“性无善恶”等观点。作为战国时期的儒家大师孟子和荀子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孟子提出了人性善,荀子提出了人性恶。人性善和人性恶是正相反对的,但他们的理论也有相同之处。本文就他们二者的人性理论的异同作一个  相似文献   

14.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以及历史上哲学家们对人性问题的探讨都表达了人性由后天习得的思想。这一哲学思想和现实中存在的伦理缺失现象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任务,即建立关于人本身——人性的科学,创立一门科学的人性学,以指导人们自觉地按照合乎人性的方向塑造自己,使人人都尽可能地成为完善的人。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他的语录集——《论语》一书,主要讨论的是道德教育问题,仔细研究起来,在今天仍有很重要的意义。 孔子很少谈到人性,所以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但他并非完全没有研究过人性,他曾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承认人性无所谓善恶,人性的不同是后天习染的结果,但他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这就自相矛盾了。不过他主要是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即从人性的后天可塑性出发,建立了他的一套德育理论。 孔子的道德论中,“仁”是核心。《说文》:“仁,亲也。从人二”。段注;“会意,中庸日,仁者人也”。换句话说,“仁”表示人与人之间亲密相处的道德总原则。  相似文献   

16.
儒家学派的人性论已为众多研究者所瞩目,然目光多偏集于孟荀。孔子对人性的论述虽远不及孟荀系统,但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对人性的论述和探究,当以孔子始。“性近”与“习远”谈及孔子的人性论,困难在于“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此处之“性”,即指人之本性。何以“不可得而闻也”?古今注家对这一疑难的解释纷纭不一,刘宝楠在其《论语正义》中引了几家比较突出的说法,兹简括如下。不可得闻,非孔子不言,乃或是孔子罕言,子贡偶然得闻而叹美,或是孔子视对象而言,因为“中人以下,不可语上”;或是孔子晚年所言,故部分弟子不得而闻。对于这些说法的是非固有待研究,但对于孔子有无人性方面的论  相似文献   

17.
在人性论问题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的人性理论是"性善论"。荀子主张人性"恶"。不管人性本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人性属于生成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内省、学习和实践,克服人性的弱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向善前进,是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包括人性论在内的儒家思想在国外都有深刻影响,对我们...  相似文献   

18.
人们长期以来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孔子”或“独尊儒术”,是误记了班固的《汉书·武帝纪赞》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而臆说的。司马迁和武帝同时,他在《史记·孝武本纪》中实事求是地说:武帝信方士、搞封禅大典,“而颇采儒术以文之”。但群儒的意见不能使他满意,他就“尽罢诸儒弗用”了,这是实录,并无“独尊儒术”或“独尊孔子”之措施。 班固说的“罢黜百家”,系指武帝初即位那一年,选拨了一部分“贤良”来京,丞相卫绾发现“贤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就孔子“仁”说的内涵、阶级实质、产生背景和历史价值几个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同仁。 一 “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春秋时期的许多古籍中均有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晋国骊姬曾引外人之言:“为人与为国不同,为人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国语·晋语》)“子产始知然明,问为政焉,对曰:‘视民如子,见不仁者诛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虽然“仁”字在孔子之前即有人提及,但作为哲学概念和伦理范畴而系统论述“仁”者,当始于孔子。《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据赵纪彬先生统计,“《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  相似文献   

20.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过去,出于对孔子的全面否定,错误地把“生而知之”解释为从娘肚子里生下来就知道世间的一切,并据此说孔子宣扬所谓天命论,是唯心论者,这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