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问陶晚年更执著地坚持诗歌创作的审美内涵是诗人自我内在“性灵”、“性情”、“血性”的感情显现 ;提倡以性情论诗 ,又以禅喻诗 ,从美学高度论诗 ;反对模唐规宋 ,又提倡“转益多师”,向古人学习 ;反对以笺注、考据入诗 ,又反对雕文镂彩 ,强调写真景、传真情、达真意、得真趣 ;崇尚“天才”,又看重创作主体的修、养、炼 ;突出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和灵感的重要性 ,又坚持必须有坚实的生活基础的观点。随阅历之丰富和识见之高远 ,张诗由抒写个人抱负转为表现南北山川之美、羁旅飘泊之感和怀乡念亲、悯民忧国之情。张的诗论和袁枚同属性灵一派 ,诗作却独树一帜 ,有别于和超过袁枚之处。  相似文献   

2.
孙原湘性情诗论主要包括2个方面:主张诗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追求真我的展现,这与袁枚较为相通;其性情论又不脱儒家伦理道德之囿,这一点与蒋士铨更为接近。孙原湘之实际创作与其理论主张是基本相吻合的,只是其理论上虽处于袁枚与蒋士铨之间,实际创作则偏向于袁枚一方。其诗展现更多的是诗人一己之情, 多有性灵之风。在伦理道德内容上,其诗所表现出的并没有诗论所强调的那么重,而是较为开通。  相似文献   

3.
张问陶晚年更执著地坚持诗歌创作的审美内涵是诗人自我内在"性灵"、"性情"、"血性"的感情显现;提倡以性情论诗,又以禅喻诗,从美学高度论诗;反对模唐规宋,又提倡"转益多师",向古人学习;反对以笺注、考据入诗,又反对雕文镂彩,强调写真景、传真情、达真意、得真趣;崇尚"天才",又看重创作主体的修、养、炼;突出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和灵感的重要性,又坚持必须有坚实的生活基础的观点.随阅历之丰富和识见之高远,张诗由抒写个人抱负转为表现南北山川之美、羁旅飘泊之感和怀乡念亲、悯民忧国之情.张的诗论和袁枚同属性灵一派,诗作却独树一帜,有别于和超过袁枚之处.  相似文献   

4.
乾嘉诗坛,派别纷争。洪亮吉论诗,却以平正为特色,独立于各个派别之外。他的诗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标举性情,但强调性情要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尤其注重作家的人品;二、推崇创新,尚奇但强调要合乎情理;三、提倡学古,但崇尚学古出新;四、主张多读书,重视学以养性。由于持论公允,他的诗学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但在清代诗学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唐宋诗论争中,曾国藩秉承姚鼐的诗学观点,深受当时宗宋思潮的影响,崇尚宋诗。他论诗着眼于诗文相通的原则,形成了"艺通于道"的诗文观,强调积理养气对诗歌的重要作用,主张奇崛和不俗论,也注重才情,标举"机神"说,初步合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于一。作诗取径杜、韩、苏、黄,尤其推崇黄庭坚,晚年诗径有所拓展。其宗尚对同光体有很大影响。其诗学观的褊狭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6.
以《诗麈》、《载酒园诗话评》为主要依据,讨论了黄生的诗学思想。认为黄生所说的“比兴深微,寄托高远,有得于性情,有裨于世教”是他论诗的纲领,从这四个方面对黄生诗学思想加以阐发,认为在黄生的诗论中,把比兴提到形象思维层次,提高意境创造高度;对“诗品”与“人品”关系的论述;对性情与“理”的关系和“理”的概念的诠释;对诗歌既要重“世教”又不能是说教的阐述,等等,都有新意,这是我们今天仍然重视黄生论诗著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桐城派既是一个散文流派,也是一个诗歌流派。道咸年间姚门弟子继承了先贤姚鼐的论诗宗旨,在唐宋诗之争中采取无分唐宋的诗学策略,评诗不轩唐轾宋,方东树的诗论是其典型代表。他们论诗强调创变,反对摹拟,务去陈言,化古生新,因而对善于创新的宋诗代表人物苏轼、黄庭坚极为推崇,于拟唐的明七子、"诗文浅陋"的性灵派及好用僻字、僻典的浙派持批评态度。在性情与学问的关系上也主张二者相容,化学为才,体现出他们唐宋兼融的旨意。但在某些情况下,则有偏重唐诗美学趣味的倾向。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也参与到了历史上聚讼纷纭的“李杜优劣论”这一著名公案中。本文认为,综观元好问一贯的文学思想,他所持的是李杜并尊的观点:既反对扬杜抑李,也绝不会扬李抑杜。其第十五首“笔底银河落九天”云云,既是对李白诗品及人品的赞扬,同时也是对相传为李白所作《戏赠杜甫》一诗的否定。  相似文献   

9.
姚鼐论诗,反对唐宋诗之争,明确主张“镕铸唐宋”,吸取二者之长以补二者之短,形成新的风貌。故此,在学诗方法上,将宗唐诗风的模拟与宗宋诗风的新变融合;在表现内容上,将唐诗重性情与宋诗重学问融合;在美学趣味上,将唐诗的蕴藉与宋诗的高奇融合;在诗风取向上,将唐诗的宏阔与宋诗的幽深融合。姚鼐以宗宋诗风弥补宗唐诗风的空虚、平熟及肤薄,又以宗唐诗风挽救宗宋诗风的险怪、枯寂与浅直,由此而臻于“完美”。“镕铸唐宋”成为清代一种比较通行的诗学追求,昭示着清人力图构建本朝诗风的宏愿。  相似文献   

10.
汉儒诗学源于春秋诸子诗学,主要是围绕着《诗经》经典化解读而展开。四家诗在诗学上具有同源的关系。毛诗之外,齐、鲁、韩三家诗中,鲁诗之传承,最为渊源有自,流行并取重于世似乎也早于齐、韩两家。三家诗齐诗近玄,鲁诗与韩诗近史。齐诗与毛诗都以性情论诗,但宗旨不同。四家诗都以言志为基本宗旨,以分别美刺为基本的说诗方法,对于具体诗篇的美刺,看法上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1.
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提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涉及诗,画二艺,再来论诗,论文者少有提及引用,而且画史,画论称引频繁,并且均有各是其说之嫌.这种情形在画论中尤为突出.我认为,作为一种艺术观点,且是苏轼在其个人之艺术立场思想上对王雏的诗,及画所作的评述.只有在这一视角上,诗、画才能互"有".  相似文献   

12.
《一瓢诗话》是清人薛雪论诗语集。他提出诗人首先应“胸襟正”“人品高”才能写出好诗。好诗就是应该“有寄托”、“有气魄”,即有较高的思想性。同时还要注重诗歌的独创性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这些见解都是可贵的。但其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南朝赠答诗是南朝诗歌中抒情性较浓的代表题材之一,其在“性情”与“声色”之关系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性情显于声色者、性情与声色交融者、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者。这些特点与当时重文尚文,以诗歌作为仕进手段的文化背景,以及后期士族狭小苍白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主张“诚”为诗的本原,提倡诗歌的“风雅”传统,提倡刚健质朴、慷慨豪壮的诗风,主张诗歌应该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具有积极意义。艺术上,意境交融,形象丰富、动静结合,风格多样化,在论诗绝句发展史上,创造了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5.
杨思圣是清初诗坛的重要诗人,他与河朔诗派主将申涵光的诗学理论倾向基本一致,其论诗推尊杜甫及明代的李梦阳、何景明,主张学习盛唐诗人,提倡诗歌应以性情为主,反对过度模拟之弊。由于文禁之故,杨思圣的《且亭诗》经大量删减后,更名为《且亭诗钞》行世。其诗歌“一以少陵为宗”,表现出明显的宗杜倾向,特别是其入蜀诸诗模拟少陵,取得了较高成就。杨思圣被尊为“畿辅七子”之一,堪称河朔诗派的主将。其与申涵光、殷岳等人一起,共同为清初慷慨悲歌的燕赵诗坛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论陈衍的宗宋诗学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唐宋诗之争为视角,综合分析著名诗论家陈衍的诗学观点。其论诗宗旨是“三元”说和“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合”说。对严羽以迄清代宗唐派总体上持批判态度,对明七子批评尤甚;大力宣扬宋诗理论,为“同光体”指引前进方向,并创作出清隽奇峭的宋诗型诗歌。其中也不乏持平之论和精深见解。  相似文献   

17.
严羽论诗以兴趣、诗识和妙悟为着眼点,指陈江西诗派积弊,总结唐宋诗美特质,既有标识时代审美趣味变迁的重要意义,又有自身立论取法未尽完善的弊端.兴趣说提出了新的诗歌至境的理想,主张诗学汉魏盛唐,但历史潮流与时代风会的影响又使其诗论主张包含着微妙的矛盾.诗识与妙悟说指出了学诗的门径和方法,以禅说诗顺应了时代风气而触及到诗歌美学的本质,同时其理论缺陷也使妙悟说自陷其弊.对严羽论诗的利弊得失应结合时代背景而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是一位小说名家,但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文学生涯,既始于诗的创作,也终于诗的创作,可以说是诗陪伴了他飘零的一生。郁达夫作诗,虽缘于他的性情与兴趣,但更多地却是缘于他对诗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在诗学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与深入的研究,对历来的诗坛风气与诗人创作往往有精辟独到的见解,而这些见解除表现于他的一些诗学专论以及散文、书信之外,还通过七言绝句的形式来加以阐明,《论诗绝句寄浪华》(五首)、《盛夏闲居,读唐宋以来各家诗仿渔洋例成诗八首录七》两组诗,是他以绝句论诗的代表。以绝句的形式来论诗,风…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的诗主性情说相较于晚明与清中期,呈现出了一种新的特征:其一,从外部结构上来看,诗言志与诗主性情说呈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二,从内部系统上来看,诗主性情说不仅从个人之性情延伸至万古之性情,同时在性情与世运之间也形成了辩证统一的联系;其三,从审美取向上来看,由诗主性情说所引发的对"真诗"问题的探讨同样是这一时期诗论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中国书法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人品高洁、才华横溢 ,其书法创作注重表现哲理、人品、性情和意趣。他非凡的经历 ,坎坷的一生 ,陶冶出他的旷达雄放之气 ,给他的书法艺术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