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李贽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中,“自然”既是人格美的标准,也是艺术美的标准,人格理想和审美理想是相通的。崇尚自然真诚,追求思想自由,是李贽人生哲学的要义;“以自然之为美”是李贽文艺理论的核心。李贽的文艺自然论具有时代的特色:一、以自然反对礼教、反对道学;二、突破以平淡中和为自然的传统观点;三、以情性自然为出发点。他的自然论是较前人更为彻底的自然论。  相似文献   

2.
孙奇逢是身跨明清两代的著名心学大师。其思想造诣颇深,而犹精于《易》学。他深刻地理解“《易》以道阴阳”(《庄子·天兀》)的根本思想。如说: “《易》以道阴阳”。其理止此矣,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读易大旨》卷三。以下引此书,仅注卷次) “《易》以道阴阳”。阴阳之道,不幽明、死生、鬼神之理而已。(同上)这就是说,“道”是“一阴一阳”,是“幽明、死生、鬼神之理”,外此,将无处寻“道”矣。他从“一阴一阳”中发现了世界本质,如曰: “《易》有太极”,乾坤之生生而子息者是。(同上)这就是说,所谓“太极”,无非指“乾坤之生生而不息”罢了,“而实非另有一物立于两仪器象之前也。”(同上)“太极”不离两仪四象,是犹“形上形下不离形字”(同上)的  相似文献   

3.
<正> 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的观念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这种整体观念是以时间和空间纵横交错的变化来体现的。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所谓年、月、日、昼夜、四时等划分,源于太阳、地球、月亮、星辰之间的相互运动,从而产生自然界阴阳的消长和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由于人与天地之气息息相通,人体的生理病理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生理病理的变化,也决定了时间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之间的密切关系。《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与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这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得出的自然与人体关系的朴素而精辟的结论,说明人居于天复地载、阴阳升降的“气交变”之中。日月星辰的往来,春夏秋冬的变迁,旦暮昼夜的更替,子午卯西的推移,人体的阴阳气血亦随之起伏波动。所谓“时间就是生命”,这不但说明人的生命随时间流逝而消亡,更说明时间的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由于祖国医学的时间观念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所以几千年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对《周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对古代易学历经四十年的潜心精研,建立了自己的易学。首先指出天的本质是太和清刚之气,把天概括为产生万物的理气的统一体,批驳了“天一理”说。在论述天地化生万物时,阐发了“乾坤并建”说,视“独乾”为异端,批判了老子和邵雍的天地有始说。王夫之把太极改造为极大至上的物质范畴,提出天地为宇宙的本体、万物是本体产生的作用、体用同时俱生的思想。王夫之的道器论,既指“道者器之道”,规律或准则是事物的规律或准则;又指“道”是万物的本体或普遍规律,批判了道器割裂的唯心主义道器论。王夫之揭示天地万物变化的根源在于“二端”,由于阴阳二气的交感作用,生生无穷。  相似文献   

5.
戴震哲学之二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在理气、心性问题上戴震对朱熹的若干批评意义所在。朱熹持理、气为二本,且赋予二者价值预设;戴震反是,持气一本论,且无价值预设。朱熹认为仁义礼智是天赋之性,因而修养是“复其初”。戴震反是,主张性只是所禀之气,仁义礼只是通过问学、“扩而充之”达到的。通过这些分歧可以看到中国思想与印度思想根本区别所在之一斑,也可以借此看到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根本区别所在。本文最后讨论了戴震是否唯物主义者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魏源继承中国古典哲学尤其是王夫之关于气的学说,故其论气具有如下的特点。阴阳是气本身固有的性质。气有多种形态,在精神属性方面,有志气、勇气、浩然之气、正气、善气、和气、恶气,等等。在物质属性方面,有天气、地气、人气、阴气、阳气、元气、精气、神气、秀气,等等形态。王夫之认为阴阳二气、水火之气、甚至善恶治乱之气,都本原于一个气。所谓“一个气”,系指“物物有阴阳,事亦如之”。“阴阳之气,散则万殊,人莫知其一也,合则混然,人不见其殊也。”(张载《正蒙·乾称》)即阴阳是气本身的固有性质,而阴阳二气本身是运动的,两者相摩相荡,互相转化,变化无穷,从而出现各种形态的气。魏源说:“愤与忧,天道所以倾否而之泰也。”(《海国图志叙》)  相似文献   

7.
关于欲与情,李贽首发“以自然之为美”的宏论,其所谓“自然”包括四个维度:首先,根本指向是承认“欲”的自然正当,为个体私欲即生命主体的感性欲望正名,反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主导思想;其次,“情”以欲为源,不齐之自然人欲的流行发用生发不齐之自然“物情”,打破发乎情、止乎礼的礼教传统;再次,任情从欲即为自然,把追求自我欲望的满足和情感的快适即“真”视为超越世俗美丑判断的新标准;最后,“童心说”强调文艺创作应是“自言”、“自文”,实为自然之“真”的具体落实和集中体现。这些,构成了李贽自然人性论哲学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儒家哲学基础是天地之气,气化万物,万物皆气之聚合。儒家承认生物多样性的存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体现在:认为天地“广生”“大生”万物,万物来源同一,具有平等的生命价值;阴阳动态平衡机制使万物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和实生物”“和而解”的博弈机制使万物既竞争又和平相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自然万物承载着神秘的至上之道,“物莫不含神而具性”,神性使人类对万物产生敬畏之心;仁民而爱物是天所赋予人类的一种德性;万物一体,人与万物都是宇宙的一部分,“爱者优存”而不是适者生存乃是自然真正的演化规律。儒家爱护自然的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知,而且还化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法律规范,约束制约着人类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张载宇宙本体论中,最根本的观念有四,即气、太和、太虚、性[1]。张载主张气一元论,从气切入,得出“太和之道”,用“太和之道”来论述自己宇宙观的基本思想。以“虚空即气”“通一无二”为中心展开,对“太和”“太虚”“气”等概念的关系进行梳理,从而有“太虚之气”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天地”“阴阳”“风雨雷霆”等是张载自然观所得以体现的自然本征,他们之间以“二端”或“两体”的关系存在并运行,从而有“一物两体”的自然本体论。而张载的宇宙本体论与自然本体论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他“太虚”哲学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0.
阳明心学推崇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意识,强调处于本体地位的“本心”和“良知”,其中包含了“狂者胸次”“自然人性”等性灵思想的萌芽,经由以王畿为代表的龙溪学派和王艮、罗近溪、李贽等泰州学派的演绎,阳明心学中蕴含的个性解放思想得以张扬,进而对徐渭、陶望龄、王思任、张岱等越地文人的文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徐渭提出的“求真绝伪”、陶望龄“自胸膈中陶写出”的作文主张、王思任强调“言己”本色、张岱推崇的“冰雪之气”,无不受到王阳明及其后学的直接或间接的熏陶。不过,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了阳明心学中崇“理”的一面,体现出文化传承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薛瑄,明代著名理学家,“河东学派”领袖。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高度评价了薛瑄的理学思想,曰:“果知复性一言,虽四民二氏,俱许入祠谒夫子;不辩读书二录,即两榜三元,亦虚在世称士人”(读书二录,即《读书录》和《读书续录》,以下简称《录》和《续录》)。本文从理、气入手,对薛瑄的理气观作简要阐述。1 薛瑄所谓的“理”,主要是指事物运动变化之则,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这个“理”无声无臭,与太极是同一种东西,薛瑄说:“太极者,性理之  相似文献   

12.
“分理”是戴震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理解戴震伦理学中自由思想的关键。因为“分理”概念蕴含着自由思想的形而上学基础。戴震提出的“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和“欲而不私”两个著名命题,与现代自由主义者探讨的自由意志与道德律令、个人自由及其边界等问题可以沟通,其自由思想在精神上与李贽一脉相承,但其对自由的认识与论述比李贽更深刻、更圆通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宋代思想往往被称为“理学”,实际真正的理学只能指程朱派,即客观唯心论派,因为只有他们才把“理”提升到世界的最高地位,把它看作(?)驾乎一切之上的精神实体。在宋代思想家中,“理”这一概念首先在周敦頣的“通书”中被提出(通书理性命章),但周敦頣没有对它加以说明,他所说的“理”究竟指什么,我们很难把握其意义,张载也说到,“理”,例如他说:“万物皆有理”,“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很显然,张载之所谓“理”是指自然变化所遵循的规律,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4.
在朱子学的理论构造中,有关鬼神的论述涉及“鬼神主乎气而言”和“鬼神以祭祀而言”两大论题。朱熹极力主张“两样鬼神”“不是二事”,而这一命题与儒家天人合一之学有密切的理论关联。那么“两样鬼神”何以“不是二事”呢?首先,从《乐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的观点出发,“鬼神即是礼乐道理”,此点结合《礼记》《易传》的相关论述,可以窥看天道与人道是如何沟通的;其次,就朱熹“鬼神之理,即是此心之理”之说,祭祀之时求阴求阳、诚报气通,人神“合莫”而绝非假设;最后,从东亚儒学视域出发,日本江户儒者对“两样鬼神”“不是二事”之说有所解构。在中国传统儒学中,人道本于天道,人伦基于自然,故“神道设教”被诠释为神妙之道,即礼乐之道,即天地自然之道。然而对于这一观念,自江户中期以来如荻生徂徕,则将其理解为绝对的宗教信仰,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两种理欲观的对峙--王夫之批判李贽的根源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欲观上,李贽主张人欲等同天理,私欲即为公利,认为人的欲望是真、善之物,从而认欲为理;王夫之认为人欲不能等同天理,理欲"同行异情",主张以公私区分理欲,存公欲去私欲,以理统欲,以理节欲.该文分析这种理欲观上的深刻分歧,以及王夫之对李贽的批判,并在二人的学术背景、对佛禅的态度、社会立场以及生活的态度等问题上作进一步剖析.  相似文献   

16.
李栗谷对朱子哲学的诠释(2)[台湾]杨祖汉(二)气发理乘与理通气局栗谷反对退溪理气互发之说,对退溪理发气随及气发理乘二语,只承认气发理乘一义为合理,他认为四端亦是发气理乘,理不能创生阴阳之气化活动,只是在气化活动时乘之而表现.而气发理乘及理通气局二语...  相似文献   

17.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与习惯思维相对立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反映在认识上就是要打破习惯思维的固定程序,对人们已有的或者普遍公认的论点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从而达到新的发现,也就是要标新立异,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其实,求异思维也就是一种换位思考,思考者变换角度、改变位置,交换对象进行思考,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譬如,《笑林》上有则笑话说:鲁有执长竿人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人,横执之亦不可人,计无可出。俄有老父至,日:“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这个笑话也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变换角度,改变对象去思考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得出与常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或结果。  相似文献   

18.
古代壮族的朴素自然观及其与宗教的关系韦玖灵在关于“自然界如何形成”和“人能不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重大问题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那么,古代壮族人是怎样回答这些问题的呢?一、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本人曾以“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为题,阐述了古代...  相似文献   

19.
李贽求道过程中的区分意识、死亡意识、“饥渴”意识、自由意识等,在本质上都是李贽对人之有限性的强烈自觉与竭力超越。凭借这种自觉与超越,李贽始终自由地行进在通向自由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20.
朱熹理学范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索了朱熹理学中无极、太极、阴阳、理、气、天理、人欲、混沌、社会秩序、格物致知、阴阳互根、理道、义理象数、理一分殊、性体分用等范畴,并把这些范畴按照朱文公之意串联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理学的"范畴之网",以探索理学的本质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