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由岳麓书社出版、江立中副教授所著的《离骚探骊》(以下简称《骚探》)一书·对《离骚》研究中的种种疑难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索·提出了自己一系列富有独创性的观点。成为新时期屈骚研究的新成果。具体说来·该书最引人注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以下几个问题的阐述上:  相似文献   

2.
《离骚》作为赋体文学作品,继承了荀子《赋篇》的“隐”的传统,以“历数”为隐,寄寓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的批判以及改革、更新政治的主张.《离骚》的作者是淮南王刘安,不是屈原,《离骚》是作者应汉武帝之命而作.《离骚》的写作时间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其写作关乎武帝时代诸侯王地位日益微弱,朝廷疑忌日深的形势;作者作为“反王之后”的诸侯王忧谗畏讥,希望武帝消除对自己的疑虑,这是《离骚》题旨的重要方面.《离骚》之被认为屈原作,大约源于刘安的托名,托名他人,一方面这是一种文化传统;另一方面,由于《离骚》的以历为隐,表现了作者“改正朔,易服色”的主张,而当时的实际掌权者窦太后反对这种主张,为避不测,作者于是既托名屈原又将“历事”隐去.  相似文献   

3.
历来研究屈原的学者都重视《离骚》而忽视《远游》,一则以为《远游》非屈原所作;二则以为《远游》多言神仙,其实《远游》也是屈原的作品,也同样应该受到重视。若说神仙思想,《离骚》同样有较明显的神仙思想。学者们多注重《离骚》所表现的坚持直道、“九死不悔”的精神,而忽略了它巫术神仙方面的内容,其实神仙思想并无损于屈原的伟大。以下就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离骚》、《远游》同为屈原作品《远游》的作者究竟是不是屈原,学术界颇多争议,但若将《离骚》与《远游》细加比较,便会发现两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内容上看,《离骚…  相似文献   

4.
重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重新认识处于这一阶段中的阶级关系,正确掌握划分现阶段阶级的标准,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周作翰、陈湘舸合写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结构研究的两个问题》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赜。然而这毕竟是一家之言,读者想必还有更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离骚》后半部分的描写是述梦、记梦,是由梦经过艺术加工而成的。《离骚》“自我”是梦者的自我感知。而《离骚》“梦”的产生,又与诗人的生理、病理有关。“梦”这种潜意识活动与艺术创作这种有意识的活动,二者之间又有着重要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屈原氏族考     
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开头便说:“帝高阳之苗青兮。”可见他是十分重视他的姓氏门第的。刘知川史通·序传》认为司马迁的《史记·自序)是“征三周之故事”。可见屈原重视氏族门第,为历来作“自序”者所效法,探本寻原,莫先于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姓,本帝高阳颛顼氏之后,《大戴礼记·帝系篇》载之甚详,王逸《章句》,已引据之。《章句》又云:“(楚)武王潜号称王,始都于部,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古者姓氏有别,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又《亭林文集》卷一有《原姓…  相似文献   

7.
辟蹊拓异灼理探赜──跋艾斐《中国当代文学流派论》张炯流派问题,一直是文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是一个理论雾界。虽屡屡进行过这方面的讨论,乃至争论,但在学术意义及其对现实的创作实践和文学运动的美学观照上,却一直未能取得长足的进展和实现切当的评定,以致...  相似文献   

8.
《离骚》的写作时地和屈原三次“放逐”黄震云一、《离骚》的写作时地和屈原首次“放逐”对干《离骚》的写作时地,由于材料的缺乏,迄今只有些旁敲侧击式的猜测,等于无论。细绎《离骚》中的文句我们清楚地看出,屈原刚离开政治舞台不久,既没有把胸中的块垒叠化为沉郁,...  相似文献   

9.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光辉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两千多年来,人们研究《离骚》的内容、艺术特点、写作技巧获得很大的成就,但对《离骚》的写作地点与作品年代一直不能定论,有损《离骚》作品的完整性。千百年来,《离骚》爱好者针对这个问题曾展开过研究讨论,得出如下几种不同的结论。一、《离骚》是屈原被楚怀王初次疏远时所作,地点当在郢都。主此说者以班固、王逸、朱熹为代表。二、《离骚》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离骚》的原型结构为周诗六义中的“比诗”(原始的双人歌舞戏剧)。《离骚》结构本身也是一种古代歌舞剧的剧本。结构关乎内容。因此,《离骚》中的诸意象均当做为戏剧中的台词、道具、戏剧场景等来阐释,这才更符合其本义。  相似文献   

11.
屈原的长诗《离骚》,不愧为“古今第一等手笔”。然而,做为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究竟应当怎样理解诗中“上下求索”的内涵?古今学者,说法各异。本文想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长诗《离骚》,可以说是诗人追求理想而不得的一曲痛苦悲歌。清人王帮采在《离骚汇订》中,最初提出《离骚》艺术构思上的三大段之说,同时并指出:“《离骚》一大篇文字,‘信谗斋怒’为人题,直至‘岂余心之可惩’为第一大段结束。其后反反复复,曲曲折折,总是申明此意。文势累累如贯珠,若无端无绪可寻,却又一丝不乱,所谓一篇之中三致意焉者也。”刘熙载在《赋概》中也说:“《离骚》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极开阖抑扬之变,而其中自有不变者存。”  相似文献   

12.
《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是屈原用血和泪谱写的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思想的赞歌。其千汇万状的思想感情,具有强烈的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产生这种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一、《离骚》的情是丰富、深沉、强烈的;二、《离骚》的情是真实、典型的;三《离骚》的情是融汇在先进思想的光照之下的;四《离骚》有高超的抒情技巧。本文拟就这四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尹曙光 《天府新论》2012,(3):146-149
本文分析了保存在《文选集注》中的陆善经注所征引92种书籍的情况。其中大部分所引内容与现存版本相差无几,也有个别内容大相径庭,还有一些则仅保留在陆注中。对于陆善经习引一些书籍的原因,也作了初步探赜。  相似文献   

14.
屈原因著有《离骚》长诗而成为不朽,《离骚》也因出于屈原之手而流芳万代。在中国古代的这段文学史上,屈原与《离骚》浑成一体。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学评论史上,著者们亦如是而论。我们注重从《离骚》等作品的分析去了解屈原,完美屈原的光辉形象,还由于史料方面的诸多原因。现存古籍中有关屈原的史料较少,仅靠它们甚至连屈原一生的轨迹也很难连缀起来。在这一方面,历史的遗留与我们的需求极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千古憾事。那么,研究屈原的生平和思想,《离骚》及其他屈原的楚辞作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尤其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形象,多方…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论证了二《思》的创作时间与《离骚》相距不远,且二《思》早于《离骚》。“思美人”与“求女”实际上是同一意象体系,两者的喻意应是相同的。从取喻缘起,所求对象和结果三个方面看,二《思》所思的“美人”均喻指君王。因此,与二《思》内容紧密相联的《离骚》中“求女”的喻意,理应紧承“思美人”的喻意,即喻为求合于君,而非“求贤”或其他。  相似文献   

16.
唐诗有云:“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为我国先秦时代最伟大之诗人,其《离骚》一篇,更为历来脍炙人口之作,古来即与《诗经》并称为“诗骚”,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之地位。然而“离骚”一词意为何解?今试结合历来学者之论,以评析话说,进而析论此名之含义。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叙《离骚传》以还①,学者已有论及“离骚”一词之义者,而于训解上则颇有歧义。其大旨之归趣,仍可加以协调。及至宋人治学,好出新义,其中即有学者项安世与王应鲜提出了“离骚”亦即“骚离”之说,其义颇为新鲜。项安世《项氏家说》卷八称事篇…  相似文献   

17.
班固在其《离骚序》中对屈原及 《离骚》进行了全盘否定,其理由有三:一是认为 屈原不能明哲保身,二是认为屈原不该直谏,三 是认为多虚无之语,不合经义。班固的论断源 自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时社会价值观的 影响,二是封建功利主义的美学标准的影响,三 是史学家实录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崇浩 《云梦学刊》2005,26(6):35-38,42
关于《离骚》结构的研究,是一个颇具意义的学术课题。《离骚》主人公灵均经历了“四重境界”,全篇可以划分为四大段落。主人公的心灵历经四大阶段,最终将“心灵的力量”发挥到极致;而主人公在“四重境界”的活动,不仅符合形式逻辑的“因果律”,同时也符合辩证逻辑的“否定之否定定律”。但是,《离骚》主人公的情志变化的结局却是“悖反”的,这就使得《离骚》的结构成为一种“两难结构”,一种永远开放的结构:它使《离骚》获得永恒。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星汉灿烂的诗歌百花园地里放射出一朵具有季节光辉的绚丽鲜花——《离骚》,既是时代文明的华灯,又是民族精神的升华.作品通过抒情主人公——太阳神“自我”,强烈地表现了楚族人民真诚炽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同时,《离骚》又以太阳为题材奏出了一曲时代的悲壮哀歌.  相似文献   

20.
陈桐生 《云梦学刊》2006,27(2):33-37
历来治《骚》者都认为楚辞学习《诗经》,这一看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20世纪考古成果已对北方文化中心论提出挑战,事实上楚文化早在春秋中叶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屈原创作《离骚》并不是讽谏楚王,因此不能用《诗经》的美刺讽谏理论解说《离骚》;《离骚》列举了一些北方历史文化中的圣君贤臣,这是楚人以天下主人自居的博大气魄的体现;《离骚》的比兴来源于南楚巫文化艺术和战国士文化,“《离骚》之文,依《诗》取兴”说不能成立;最重要的是,楚辞与《诗经》分别出于两种不同的文化母体,楚辞不是《诗经》的继承,《诗》、《骚》两者是平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