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与公平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解决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则.把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当做自变量,根据相关问卷调查的数据,回归分析表明,个体特征中仅性别对公平感有着显著影响,而社会经济地位重要指标收入情况对公平感几乎没有影响.研究发现,对公平感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程度,即构成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四个方面,差异趋同、心理认同、交往融入和受歧视感受均对公平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农民工的公平感与这一群体的稳定有很大关系.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2.
社会成员对于社会资源分配感觉是否合理即社会公平感高低对社会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经济社会学角度入手,将社会经济地位分解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和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将社区融合分解为社区认同、社区交往、社区参与三个维度,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社会经济地位和社区融合对农民工社会公平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主客观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均有影响,社区融合的三个维度对农民工的公平感均具有统计显著性,即农民工的社区认同度越高,与本地居民交往越频繁,向社区组织提供意见或建议的频率越高,公平感就越强。文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农民工社会公平感和增进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合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环卫工一直是被民生话题所提及的底层弱势群体,环卫工的劳资冲突也引起社会关注。基于湖南和上海环卫工的数据,从微观心理角度研究环卫工的职业认同,发现环卫工职业认同度低,组织公平感不高,社会排斥感强;实证研究进一步揭示,环卫工组织公平感对职业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社会排斥感显著地负向调节这一过程。提高环卫工职业认同需要从组织内改进组织公平和组织外提高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工户籍由农村转为城市,在他们转户之后生活质量、组织公平感及社会支持是否发生了变化,是社会应该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400 名转户和未转户青年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转户后青年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居于中等水平,但其生活质量、组织公平感及社会支持都比未转户的青年农民工差。男性转户青年农民工的心理领域生活质量比女性高,“30~44岁”组心理领域生活质量比“16~29岁”组高,“无子女”组社会领域生活质量比“有子女”组高;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对转户青年农民工的生活质量没有影响。转户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越好,生活质量越高;组织公平感越好,生活质量越高;组织公平感在社会支持对转户青年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社会支持通过影响他们的组织公平感进而影响生活质量。要提高转户青年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就要呼吁社会和相关单位给他们更多的社会支持,增加他们的组织公平感。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 以下简称CSS(2015)]的数据验证了养老保障满意度对农民工社会冲突意识的影响。结果表明, 养老保障满意度对农民工的社会冲突意识具有显著性影响, 农民工对养老保障满意度越高, 社会冲突意识越低。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收入公平感, 社会地位公平感, 城乡待遇公平感, 幸福感和政府信任度的中介效应显著。养老保障满意度可以显著提升农民工的收入公平感, 社会地位公平感, 城乡待遇公平感, 幸福感和政府信任度, 而农民工的收入公平感, 社会地位公平感, 城乡待遇公平感, 幸福感和政府信任度的提升可以显著降低农民工的社会冲突意识。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作为影响居民社会冲突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CGSS2010),实证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中国城乡居民社会冲突意识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居民社会冲突意识具有直接正向影响,还会通过社会公平感、政治信任感和社会信任感的中介作用对居民社会冲突意识产生间接影响。互联网使用对社会冲突意识的影响,在中国城乡区域人群中具有差异性效应。此外,少数民族居民社会冲突意识水平显著底下,与受教育程度和主观阶层认同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公平性对居民的生活环境无限渗透,但对其影响效果的分析较为缺乏。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5)为基础,探讨主客观社会公平因素对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公平程度越高,居民的公共服务获得感越高;主观公平因素比客观公平因素对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更大。异质性分析结果还显示:社会公平性对于城镇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的影响程度比农村居民更大。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分别从客观公平和主观公平方面去主动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同时应积极引导民众的主观认知,大力增加农村民生投入。  相似文献   

8.
公平与公平感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人的社会活动中, 寻求分配或交换的公平与公正、保持心理上的公平感, 是人们行为的一个社会准则, 也是人们判断行为是非的一个伦理标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 公平感的产生, 既是人际之间社会比较的结果, 也是社会规范、社会准则在个体身上内化的结果。当人感受到不公平时, 会采取种种心理上或行为上的手段, 力图消除不公平, 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基于湖北省城乡居民家庭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综合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两类模型,比较分析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并不显著,相对剥夺因素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有抑制作用,社会救助则对城乡困难居民社会公平感有促进作用;比较而言,社会救助的社会公平感促进效应更为稳健。其具体表现为:较之城市社区困难居民,城郊、乡镇社区困难居民的相对剥夺感低,农村社区困难居民的相对剥夺感更低,相应地,农村社区困难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最高,城郊、乡镇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次之,城市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平感水平最低;较之未获得社会救助的城乡困难居民,获得过社会救助的困难居民更有可能发生社会公平感,且社会公平感水平更高。正所谓,不患贫而患无助。缩小层际差距、促进阶层融合、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提升社会公平感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湖北和四川五个省市2 000名进城新生代农民工问卷调查和100名农民工实地访谈,尝试探讨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基本现状、社会期望和社会公平感等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平偏低,缺乏社会归属感;社会期望日益提高,社会提供给他们的生存发展空间相对滞后等问题,力求采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技能,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和幸福度等措施来实现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之一,社会公平感则是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心理变量.对珠江三角洲地区820位普通公民进行的"公民公平感"调查结果表明,在所反映的社会公平问题中,贪污腐败、医疗费用和住房费用是现阶段被珠江三角洲地区公民列为最缺乏社会公平感的三大问题,公民有将这些问题归咎于政府的心理倾向:所揭示出的问题可以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政府制定"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服务政策,调整政策制定导向和服务导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益格局变迁与非直接利益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冲突是引起现代社会冲突的两种基本因素之一,阶级意识(阶级认同)是阶级社会中从阶级矛盾到阶级冲突行为发生的关键环节,在现代社会,社会公平感是现代社会冲突行为发生的主要中介变量。当今中国群体性事件增多折射出非直接利益冲突的特点,反映出利益相对剥夺感群体由对物质利益分配的不满转向对社会公平公正价值理念的怀疑,直接削弱统治“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3.
公平是社会保障领域的核心概念,社会保险制度天然具有促进社会公平的使命,参加社会保险是否提高了社会公平感是重要的理论课题和实践命题。利用2018年发布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年数据,建立Ordered Logit回归模型,研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行为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行为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如果不考虑参保组合影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者比不参加者社会公平感高17.0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者比不参加者的社会公平感高6.60%。如果考虑参保组合影响,与两项社会保险均未参保相比,其他参保组合均能显著提高社会公平感,同时参保两项社会保险者比均不参加者社会公平感高28.10%。基于分析,认为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角度,需要综合考虑制度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从完善社会治理的角度,需要培育和发展正确的公平观。  相似文献   

14.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环境-个体认知-行为意愿"研究框架,探析村民的社会公平感与村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意愿之间的作用机制,并引入社会信任和政治效能感两个个体认知变量剖析社会公平感和村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意愿之间的运作机理,通过对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年数据的分析,进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村民社会公平感越高,其有序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越强烈;社会公平感并不直接影响村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意愿,而是通过社会信任和政治效能感双中介路径间接影响.此外,通过多重中介效应比较发现,机构信任在村民社会公平感与乡村治理有序参与意愿之间具有更强的中介效应.据此,提出建立村务公开公示机制、完善村务监督和法律机制以及构建村务民主协商机制等措施,以激励村民有序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社会的养老压力加重。长期以来我国对不同的群体设置了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这种"碎片化"的养老制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影响到了人民的公平感和社会的稳定。文章基于2008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比较了现阶段我国在不同单位属性就业的人员在养老社会保障待遇公平感方面存在的差异,然后进一步分析养老保障公平感与整体社会公平感的关系。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得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障的公平感优于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障是否公平会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感,以此说明目前的养老保险"双轨制"不仅没有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反而加重了不公平感。  相似文献   

16.
生活数字     
《社区》2013,(4):7-7
64%的农民工认为“社会不公平”中国社科院1月7日发布《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其中对5省市进城农民工的社会公平感研究显示,64%的农民工认为社会“非常不公平”和“比较不公平”,在受到社会不公平对待时,农民工主要采取消极逃避,维权方式上存在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珠江三角洲814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的因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补充了职业价值观和社会资本对其就业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观层面上,职业价值观、受教育程度、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对农民工的就业流动产生显著影响;中观层面上,社会资本、高工资及教育培训能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宏观层面上,政策制度和社会文化对农民工的就业流动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影响组织中员工积极性的诸多因素中,公平感是最敏感的因素.本文从公平感的产生着手,阐述了员工在面对不公平感时的反应,对影响公平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对组织做好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转型期中国民众的社会不平等认知与评价状况进行分析,可以从"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认知"与"社会冲突意识"两个方面展开,既关注"公平感"与"冲突感"的总体状况及二者间关系,亦分析历时性演变趋势及阶层/群体间所体现出的差异性。基于历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受访群体普遍反映当前的收入不平等持续拉大,收入分配欠缺公平性与合理性;一些群体间的矛盾与冲突被认为达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并有持续恶化的趋势;对收入及生活机会分配的公平性认知与社会冲突意识之间被证实有着紧密的关联,不公平感越高,群体的社会冲突意识就越强。转型期社会的公平正义及其社会政治后果问题应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民众弱势心理是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以探讨利益表达渠道与民众弱势心理产生的影响机制。分层回归分析证实,利益表达渠道不完善对民众弱势心理产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利益表达渠道不完善通过公平感、相对剥夺感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民众弱势心理的产生。主动性人格对利益表达渠道不完善和民众弱势心理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我们可通过完善利益表达渠道,有效降低民众的弱势心理感知。灵活使用多种管理策略,干预民众弱势心理,重视增强民众公平感,降低其相对剥夺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