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常任侠在毕生的艺术史研究中提出了"劳动创造艺术"和"巫舞同源说"两个著名命题。他的东方艺术史研究从中国美术史、中国乐舞史和中外艺术交流史三个维度展开,将艺术交流与文物考古和文献资料结合起来,借助现代考古学方法和艺术比较研究来建构东方艺术史的图景。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创新,开拓了东方艺术史研究的新视野,奠定了东方艺术史研究的基础,对中国当代的东方艺术史学研究和学科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作用。他的东方艺术史研究,作为珍贵的艺术文献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古代东方艺术史研究的资料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东方艺术史奠定了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艺术考古学理论体系虽然已经初步构建起来,但对该学科的深入思考却似乎刚刚开始。中国艺术考古学作为一门在艺术学科和考古学科之间成长起来的交叉学科,由于其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主要倾向于考古学,故其学科基点应该定位于考古学;"美术考古学"与"艺术考古学"这一对学科概念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命名,艺术考古学是建立在艺术学科发展、美术考古学研究取得较大成果的基础之上的;艺术考古学的发展前景则寄托于艺术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艺术发展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艺术考古学理论建设的关注和高等院校对艺术考古学人才的培养。中国艺术考古学理论研究的前景辉煌。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图书文化史研究领域中,很少有人会用艺术鉴藏史的研究方法与眼光来做研究。在藏书文化研究中,若仅仅关注藏家所收藏的图书而不顾其它,在某些方面会导致研究的片面性。同时,艺术鉴藏史领域的著作,其研究视角中有一些甚少出现在图书文化史研究中。例如在项元汴收藏研究中,可以通过“艺术审美”的角度、“赞助人”的角度、“收藏趣味”传承等方面加以研究,从而说明研究艺术鉴藏对图书文化史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艺术史是“艺术共性”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史的研究对象既不是作为独立范畴的"艺术",也不是各门类艺术的一种或是综合,而是艺术通感论下的各门类艺术之间的艺术相似性、艺术共性。因此,艺术史就是"艺术共性"史。  相似文献   

5.
剪纸看蔚县     
正对于爱看戏的蔚县村民来说,窗花变成了凝固在窗户上的演出,天天坐在自家的炕头上就可以看到。剪纸艺术和戏剧演出的联袂、贯通,将这两种民间艺术形式珠联璧合地统一起来,充满了浓郁的本土特色。剪纸是中国最普及、最古老的民间装饰艺术之一,是中国人祈福与祝福的符号,是劳动人民口传心授、约定俗成的文化史。纸发明并普及后,剪纸就出现了。技艺、材料、工具是构成剪纸艺术的三大要素,它们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贯穿于剪纸的整个发展史。  相似文献   

6.
古代楼兰艺术在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以及中西艺术交流史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古代埃及艺术、希腊罗马艺术、印度艺术、波斯艺术和中原艺术都在楼兰艺术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这种荟萃东西方艺术为一体的艺术现象,在中外艺术史中都是极为罕见的。古楼兰的民族文化背景及艺术特征因素,决定了楼兰艺术史研究与民族学和图像学有着密切的学科联系,民族学和图像学是解读楼兰艺术本质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7.
段宝林 《中华魂》2012,(18):44-45
地铁、机场、街头艺术,都属于公共艺术,公共文明.公共艺术应该是大众欣赏的艺术,应该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艺术.如果公众看不懂,欣赏不了,就起不到艺术的作用,就白搞了,就劳民伤财,有愧于大众,也有愧于艺术.艺术的真谛,按照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艺术论》的说法,艺术就是交流感情的工具.艺术家在生活中感受到美,把他的美感用形象表现出来,是大家也同意的感动,这就是艺术.如果大家看不懂,不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区域的木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现存实物的稀少和零散,使大量的研究仅局限于对实物个案的描述,而缺少对木雕艺术研究中史学视野上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土家族区域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实物遗存,以及同时期姊妹艺术、工具使用状况的研究,提出了土家族区域木雕艺术的历史分期,分析了其在起源期、发展期、高峰期、衰落期的发展状况,并着重分析了清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区域木雕艺术的特点,以及这一时期在大区域下的各个地方性风格,阐明了土家族区域木雕艺术发展史同时是一部经济发展史,更是一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门技术化的艺术,影视艺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保持着密切关联。随着数字技术融入影视生产,影视艺术在生产工艺、表现空间、审美取向等多方面发生了改变,同时也面临本体认知、创作倾向、发展方向等诸多困惑。在数字技术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在影像表达、人文关怀和理论研究等多方面予以影视艺术发展更多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现代艺术治疗学是现代心理学与艺术学结合而成的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现代艺术治疗学仅仅将巫术信仰情境中的艺术治疗作为艺术治疗史的一个萌芽阶段加以叙述,并未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视角来研究。巫者的艺术治疗模式确实不适应于后巫术时代艺术治疗的临床实践,但是,对这一治疗模式的研究却可以为现代艺术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极有意义的参考。通过对巫者的艺术疗法进行研究,可以探讨人类心理世界中一个被误解或被遮蔽的领域,为人类文化的多种可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艺术体验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的核心,它贯穿于整个艺术活动过程的始终,并且是艺术作品之所以为艺术之根本,是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主要标志,已成为当代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侧重对艺术家和欣赏者艺术体验活动作历时性的分析,同时在艺术体验中对创作体验及再度体验的艺术世界作共时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邓乔彬先生是当代著名古代文学及绘画艺术研究专家,在古代诗词及批评、诗画比较、文艺与文化关系、画论与绘画、二十世纪古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等方面建树颇丰。《唐宋词艺术发展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是邓先生最新推出的一部全面观照唐宋词史的力作。该书密切关注词的艺术本体,分别从音乐文化、宫廷文化、进士文化、士大夫文化等多重角度探讨词的起源、词体生成及其艺术发展,理论体系周密;在论述分析唐宋词史上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大多数作家作品的过程中,斟酌古今,参以己意,所作评断皆的当精审;全书内容翔实,资料丰富,  相似文献   

13.
艺术领域中对于空间的认知和探索贯穿于艺术史。古代东西方艺术在空间认知方面有着各自的独特之处,并一直影响到今天的艺术形式。日本的物派艺术从东方哲学出发,用东方特点的"间"和"场"的观念表达出有别于西方的空间认知,为当代公共艺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李曼丽,女,出生辽宁,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为中国陶瓷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现在成都大学美术学院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教育及艺术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创作自述中国油画的当代性要体现新的生活美学境界。当代油画的发展还不单纯是从对西方现代和中国传统的关注研究中,构建自己的艺术语言,探索新的艺术形式,而更为关注当下的中国文化和社会,关注当今社会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以及与人密切关联的现状和环境,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中寻求油画艺术新的突破。因此,当代性是需要艺术更贴近生活、社会...  相似文献   

16.
建构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需廓清艺术批评、媒介批评和艺术媒介批评几个重要概念,艺术批评通过阐释、评论和评价艺术品,传递和诠释艺术理念/观念,发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史价值。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及媒介活动进行批评,以评判作为方法,倾向于批判,以诠释作为取向的批评实践方法,对于建构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媒介批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艺术媒介批评,不仅关注作为艺术表达/传达载体(手段)的艺术媒介,重视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是艺术媒介之于艺术形态形成的基础性作用。新媒体艺术批评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媒介“五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17.
文章围绕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活跃于当代的重要美术品种——装置艺术展开,通过对装置艺术空间设计的探讨,认为其两个重要的特征分别是“实物”与“观念”的结合、“互文性”的空间关系,并结合经典作品作了细致分析和论证。同时表示,这种跨越纯艺术学科和设计学科的交叉研究不仅是对设计学科自身研究方向的拓展,同时也可以看做是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8.
罗贯中的著述关乎罗氏生平、思想、艺术成就和中国小说史及小说创作艺术的若干重要问题,一向颇受研究者关注.整理总结自明清以来的有关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该课题,于<三国演义>、小说史及小说创作艺术等的研究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生物学模式、进化论模式、形式主义模式是对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嬗变形成不同历史时期对艺术与非艺术的评判体系,其体系内部发展的逻辑动力促进了艺术的终结.文章通过梳理传统艺术理论模式的构造,分析其历史意识与艺术本质的关系,说明由于传统模式中艺术边界的设定,使艺术史概念的外延狭窄化,导致了"终结论"的产生.同时,针对丹托的"终结论"话语系统,分析"后历史"叙事的矛盾性,揭示出:艺术史边界的扩张仍然不能把握艺术的本质,相反,艺术在新的概念中迷失了方向,超越了历史的边界,成为不可言说的"观念".因而,"后艺术史"陷入了无效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在价值判断上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精英意识与大众意识、线性演变与平行展开、艺术本体论与关注社会问题、反传统与对传统兼容并蓄等方面,比较研究解析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在价值判断上的差异,着重阐述后现代艺术的价值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