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由于瞿秋白先生对反映股票交易斗争的中外名篇 ,左拉的《金钱》和茅盾的《子夜》所给予的评价 :《子夜》“带着很明显的左拉的影响” ,使这两部小说联系在一起。但是《子夜》的作者茅盾对此评价未置可否 ,并在 1962年回答读者提问时肯定地说 :“不是受左拉《金钱》的影响”。对出自作家本人的解释与读者评论产生的分歧 ,笔者从作家的创作理论、故事情节设计以及读者审美接受等方面对产生分歧的原因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2.
《子夜》的叙事倾向和文学价值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对《子夜》的主题倾向和文学价值,过去和现在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认识与评价。《子夜》实质上是现代的政治小说,其倾向和价值具有历史的合理性,符合政治文学的要求,应该予以尊重和承认;但同时《子夜》也存在由政治化追求和创作方法带来的失误与局限,它的政治小说的价值和局限交融并存,为文学史提供了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3.
茅盾的资本家系列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语境。市民及其文学是茅盾学术研究的关键词之一。茅盾研究了市民、市民文学、两种文学、中国市民文学等概念,认为都市、有产、工商是其基本要素。茅盾《子夜》的思想资源是他的市民文学、小资产阶级文学概念的合理延伸与发展,也是《蚀》的发展,是茅盾心灵中挥之不去的市民—资产阶级现代工商产业意识。1933年《子夜.后记》客观体现诸。茅盾1939年关于《子夜》的创作谈和1977年的后记,是对《子夜》创作思想资源的自我加述,间离与陌生了事实,体现的是中国现当代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演变的轨迹与缩影,妨碍了对《子夜》主题的研究及其当代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4.
论茅盾的儿童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的儿童题材小说为数较少,成就也远远比不上《子夜》等长篇巨著。但作为茅盾创作中开拓的一个新的领域,其题材的变化、思想内容的独特性、艺术表现上的独到之处,均应予以较高的评价。与同时代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比较,更体现这一点。茅盾的儿童小说是研究茅盾创作和我国儿童文学创作不可忽视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子夜》是茅盾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高峰。本文依据茅盾创作《子夜》的史料,探讨了瞿秋白对茅盾创作《子夜》的启迪和影响;同时,作者也用具体的事例阐明了瞿秋白和茅盾两人互相翔、互相帮助的历史实际,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6.
茅盾在《幻灭》和《子夜》等小说中,反复描绘了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派遣"铁军"继续北伐的战斗场景;而《子夜》却并未正面描绘1930年的"中原大战"的战争场面。茅盾小说对两场战争的不同写法,与他本人在武汉国民政府的革命经历有关。也体现了对国共合作时期"铁军"北伐的革命正统性的认可和对国民党"中原大战"非正义性的反衬。而在《子夜》中,三十年代的民族工业家及"铁军"余部,正与当年的武汉国民政府有关。茅盾对他们的悲剧式写作,呈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左翼知识分子对国民党左派从一度认可到最终失望的复杂精神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企图通过对《子夜》与《家》的艺术比较研究,将茅盾与巴金的比较研究这块空白提到世界汉学家们面前.本文的构成是:《子夜》与《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艺术风格的比较;艺术视角的比较;结构艺术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茅盾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学抑或是偏重于心理与个人色彩的文学,即使从头到尾读透他那本内容详尽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仍然无法窥知其中奥妙.茅盾的最大专长固然是写小说,而他能够把同一个时代有体系地重新组合,使他的作品世界博得了“史诗”之誉.如果和传记方面的研究(例如:他在教育杂志界的活跃状况等)相互对照,比较容易断定他的创造过程,是中国革命之政治发展的中心结构的从属交数.本文从规律命题的途径出发,探索擅长于描写人物性格的作家(作品);也许以历史根据来讨论茅盾的政治与文学之相关性,能使这项探索有更新的发现.于是,如何为茅盾的代表作《子夜》定位就成为最值得注意的一环.《子夜》创作时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有意识的政治功利心理和无意识的补偿心理两方面分析茅盾创作《子夜》的心理背景,探讨《子夜》的社会政治价值及艺术魅力得以实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 《子夜》 中吴荪甫失败的具体原因与小说中民族工业的整体困境有所差异, 不能简单地视为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吴荪甫金融投机的最后一次失败主要缘于姐夫杜竹斋的出卖, 与实业经营成败无关; 而益中公司下属实业工厂主要依靠国内市场, 是因中原大战影响交通而无法打开销路, 在金融掣肘资金的情况下被迫出顶; 裕华丝厂并非海外销路不畅, 而是工人罢工影响生产, 耽误其完成既有订单从而影响其获利。 《子夜》 通过吴荪甫在三条不同战线上的成败所写的中国资本主义问题, 乃是实业凋敝金融发达的怪象。 小说以实业家最终买办化的结局, 质疑了所谓民族资产阶级的民族性, 并以大量笔墨描绘了比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更为直接的国内问题。 在经济史视角下重读 《子夜》 等社会剖析小说, 不应把小说当成史料证据来剖析经济史, 而应从中发掘茅盾、 瞿秋白等不同左翼知识分子观察经济社会时复杂的精神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1.
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茅盾从政治激流中悄然隐退,然而他并未放弃对大革命失败的反思。在其后创作的小说及论文中,小资产阶级问题成为茅盾关注的核心主题之一。在茅盾看来,小资产阶级对于革命实践及革命文学的创作都是不得不依恃的重要力量,他们并非如革命文学家所认为的纯然为寄生阶级,而具有自身的主体性。茅盾的上述认识导致他与革命文学派作家产生了激烈论争。在论争中,茅盾开始调整自己的立场,其对小资产阶级主体意识的强调逐渐被有意识地遮掩和修正,并接受了革命文学派作家对其提出的在作品中表现历史必然性的要求。茅盾的转变为其日后加入“左联”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茅盾的经典散文《白杨礼赞》呈现了新的写作姿态,进而标识了中国现代抒情散文的转折。它的诞生与茅盾的西北旅行和西北发现紧密相关。《白杨礼赞》所呈现出的新的意象和新的情感是20世纪40年代文学的重要表征之一。《白杨礼赞》开启了新的写作范式,同时也影响了现代抒情散文文脉的流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写作学的研究视角,对茅盾一生的写作活动作了较系统的梳理与研究,从茅盾的写作实践与写作理论两个层面,探讨了茅盾在文章写作与写作理论构建上的独特价值,揭示了茅盾在文学史外的另一面,即中国写作史上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从周文30年代小说的变化可以看出,这批左翼"新人"在起点上更为统一的地缘小说创作并没有发展起来,这与茅盾的创作和批评的影响直接相关,更有他们自身的局限,可见胡风30年代对"客观主义"批评的左翼文学发展意义,他们的地缘小说创作更需要通过对鲁迅的认识和理解得到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意在重构茅盾小说的叙事范式 :一个由社会情状与普遍人性交融而成的宏大叙事 ;进而描述这一叙事范式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 :前 30年主要承传“史诗性”层面 ,后 2 0年逐渐在两个层面交错行进中走向全面的承传 ,由此带来新时期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的小说立足于展示作家自我经历和内心隐秘,奉行非功利、非道德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重视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内心的情绪体验.在美学范畴上,他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有别于鲁迅、茅盾等注重主客体交融的现实主义美学范畴,属于主观表现的浪漫主义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7.
茅盾历史小说和施蛰存历史小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茅盾和施蛰存以古事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以运用大量的心理活动作为支撑文体的骨干,从而形成了一种文体独特的历史小说。茅盾着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隐秘性,施蛰存则侧重于人物的爱欲心理,甚至是畸形变态的性爱描写。他们对小说文体形式不同的审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在人物心理分析运用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极为不同的地方。历史小说创作在他们整个文学生涯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也代表了作家努力探索新题材、新形式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茅盾文学批评的审美批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审美批评所受到的限制,以及这种限制所以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茅盾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评论活动中,作家论型文学批评的创作为后世文学发展确立了一定的规范,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茅盾的七篇作家论及其创作背景的分析,不但可以辨析这种文体的演进过程,而且能够体现茅盾文学思想逐步溶入左翼主流文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