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诸葛亮成为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思想家,游学活动所起作用不容低估。在长达十余年的游学活动中,他丰富了知识储备,才识大进;在游学地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并获得了社会名流给予的上佳品题;游学活动更使他完成了从少年学子向青年政治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为什么要到隆中隐居,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生活贫困,不可能到地主经济集中的城南、城东去求田问舍,也不会到曹操占领的南阳去躬耕隐居。诸葛亮在隐居隆中10年,生活虽然十分贫困,但他意志并未消沉。他冷静地分析全国形势,对时局具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为了帮助刘备明确政治方向,提出了为后世广为称道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为什么要到隆中隐居,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生活贫困,不可能到地主经济集中的城南、城东去求田问舍,也不会到曹操占领的南阳去躬耕隐居。诸葛亮在隐居隆中10年,生活虽然十分贫困,但他意志并未消沉。他冷静地分析全国形势,对时局具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为了帮助刘备明确政治方向,提出了为后世广为称道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文化现象浅论张晓刚,刘霞在我国,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是一个超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为世代各阶层人们普遍尊崇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已远远超出了他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范围。他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多谋的共名。在诸葛亮...  相似文献   

5.
正这里讲的是一则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故事。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吕布、孙策、刘备等大大小小的军阀各据一方,为了争夺天下,连年混战。诸葛亮原隐居在家乡南阳。他住在茅草房(茅芦)里,埋头读书。下地耕作,不  相似文献   

6.
辛亥时期的蔡元培心系民族危亡,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他潜心阅读,尤爱西学;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开始寻找教育救国之路;革命活动接连失败后,他赴德游学,开启了游学救国之路。深入研究蔡元培在该时期的教育探索,同时也为同时期的救亡图存运动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三顾草庐”是广为后人知晓的历史事件。人们对刘备的礼贤下士和诸葛亮在草庐中的远见卓识,都极为赞扬,这一事件似乎成了历史上君臣遇合的典范。但是,刘备当时是一个举世闻名、自视甚高的“英雄”,又曾周旋于享有盛名的陈元方、郑康成之间(见《华阳国志》引诸葛亮语),为什么仅凭徐庶一言就对一个“布衣”少年如此倾服,竟三次登门求见?而诸葛亮既未外出游学,又无从政经历,资望不高,为什么仅凭一席高谈就能在刘备集团中超  相似文献   

8.
陆九渊之为学形式,主要是指从师亲友、读书考古、学问思辨等方面。其为学主张主要有:书不可不信,亦不可必信;书不可束之不观,亦不可泛观;亲师友而不泛从师友。这些主张比较典型地体现了陆九渊的为学风格:切己致思、自作主宰。  相似文献   

9.
<正>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是以往学术界注意、研究较多的主要是诸葛亮的政治思想、治国措施,单独、系统研究他的军事思想却极为少见,本文即欲在此方面做些探讨,并就教于大家。 一、诸葛亮的注军思想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出茅庐,踏上了政治舞台,他清楚地认识到,在豪强纷起,群雄争强的形势下,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一支精锐的军队。  相似文献   

10.
蜀建兴五年至十二年(公元227至234年),诸葛亮在他一生的最后八个年头中,先后六次用兵曹魏。建兴十二年,他率军进驻武功(长安西)的五丈原,病死军中。是为诸葛亮的北伐。本文拟就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性质及其后果,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以求教于史界前辈。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论述了有关诸葛亮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流的军事家;二、诸葛亮娶丑妻不是为了政治前途;三、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是真心的而非有所待。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自比于管仲,说明管仲在诸葛亮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二人同为国相,继承发展管仲思想的《管子》一书有可能成为诸葛亮治蜀的参考。而从诸葛亮为后主刘禅抄写《管子》一书、进而结合其治蜀的实践进行分析,则证实了这一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有的学者提出的诸葛亮的政治思想出于《管子》黄老一说,作出了不同的辨析。  相似文献   

13.
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给予诸葛亮极大认同,誉其具"儒者气象".在程朱理学看来,诸葛亮的"儒者气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审去就、知义利、效忠贞、行王政、为王佐、安天命;指出诸葛亮具"儒者气象"的原因是个人"天资甚美",不足在于"学术甚杂","习申韩之术",程、朱在治国、修身上亦受诸葛亮影响;诸葛亮具"儒者气象"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其"儒者气象"实为东汉儒家文化教化之结果,故儒学未来发展当回归教化之路;儒、法关系在一定程度可相互融通;当今吏治亟须强化官员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好为<梁父吟>,乃悲士人立身处世之不易,兼讽为相者之不仁.<梁父吟>是诸葛亮历观古今士道与治道后,有所寄托而作,足见其器识之远大.此事于诸葛亮一生之志节与事业,裨益实多.  相似文献   

15.
英年早逝的庞统号称"凤雏",虽然无论是在史传、戏曲还是小说中,他与"卧龙"孔明都无法并驾齐驱,但是,在庞统身上寄寓着其他重要的意义:一者他是作为诸葛亮在现实生活中的对比与古今谋士在文学作品中的参照物而存在的;二者他是蜀汉政权甚至是《三国演义》悲剧的一个组成部分;三者围绕他的描写可以理析出三国故事素材流变的一条脉络。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治理蜀国,力图以一州之地复大汉皇朝。他在强烈的忠君思想的支配下厉行改革、依法治国;发展屯田、务农积谷;平定诸夷、稳定政局;厉兵秣马、挥师北伐。在他短暂的政治生涯中,取得了一些成功和胜利,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抱负。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北伐问题历史上一向争议很大,进而对诸葛亮的才能问题也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当时蜀汉与曹魏的形势对比、诸葛亮的北伐动机,指出无论在公在私,诸葛亮都有不得不北伐的动因;且在北伐战争的初期如果策略得当,的确有胜利的希望,而不能单纯以兵力数量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导致诸葛亮北伐战争的失败有诸多原因,但诸葛亮个人军事才能的平庸以及用人上的失误的确是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梳理出刘备在白帝城十个月的所作所为,揭示其所思所想,探讨了刘备人生的最后时段和托孤的心态、环境。从刘备在白帝城的十项措施可以看出,他在思索战败原因,主动承担战败责任;期盼安宁,纠正失误,结束了蜀、吴交战状态;思念妻室,眷恋子女;安排人事,诏敕后主,临终托孤,以保住基业。本文还对伐吴及其失败的原因、刘备的托孤是英明人主的明智抉择进行了论证阐述。  相似文献   

19.
在满载着诸葛亮丰功伟业的蜀道线上,唐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大诗人通过武侯祠或者相关历史遗迹,赞颂诸葛功业,抒发人生情怀;蜀道线上武侯祠的修建和唐碑的镌刻,不仅反映了唐代政治对诸葛亮智慧的需求,而且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将诸葛亮推向神坛的壮美历程;蜀道沿线的武侯祠是千百年来传承诸葛亮信仰的圣殿;蜀道唐碑是岿然屹立在中华文化沃土上的诸葛亮信仰丰碑!  相似文献   

20.
陈寿《三国志》中因没有记载诸葛亮的《梁父吟》辞,由此引来近千年争议。笔者认为:诸葛亮之《梁父吟》,实与汉魏时期传承汉代乐府关系密切,而记载于唐人书中的辞也是不容置疑的。汉魏文人好借乐府旧题改制新诗,乃一时之风气,且他们的乐府诗中,又往往透出悲凉的感情。这是历史现实所为,还与当时人叹息人生易逝,生命短暂情感一致。诸葛亮好为此悲凉之辞,乃时风影响,反映出他珍惜生命的思想,向外传达出励志有为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