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尔比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总结、提炼、扬弃而丰富起来的一种语言片断。它以形式固定、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了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道理,是彝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内容深刻、涉及范围宽广,包罗了生产、生活、历史文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尔比的语言生动精炼,形式与汉族的谚语近似,但与谚语在结构和功能上也大有区别。  相似文献   

2.
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既区别明显,又联系十分紧密,时会"融通".由于区别明显,故在语海中能自成一"族";由于联系紧密,时会"融通",故往往在诸多的这一类论著和辞书中互见.这是因为典故与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的定义角度不同所致,是它们"初始"概念及其由来联系紧密所致,是它们之间在某种情况下有可以互为"转化"的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3.
关于成语、谚语、俗语、格言的区别,早已有专文论述,可是关于成语和典故的区别,尚未见有专论,有关专著虽然涉及,亦语焉未详。近来常有人把成语典故混合编成辞书而不加任何说明,或把成语、典故统称之为古成语。我想,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古人是把成语典故都叫做“用典”的;一方面是这两种语言形式确实存在着许多交叉现象,难以区分的缘故。从广义的、应用的角度说,不加区别虽未尝不可,但从科学语言学的角度说,这种囫囵吞枣的方法是有缺陷的。区分成语、典故,详细探讨、认识它们的不同特点,是  相似文献   

4.
熟语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熟语一词,在我国语言学界出现后,其含义一直众说纷纭,未有定论。归纳起来,目前大致有如下三种意见: 一、认为熟语是指“碰钉子”一类的语言形式,又叫“习用语”或“惯用语”。①二、认为熟语是指“谚语、格言、歇后语”,不包括成语、熟语、和成语是两个并列的范畴。②三、认为熟语是一个“种”的概念,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是“属”的概念,熟语和成语等是“种”与“属”的关系。③现就这三种意见作一简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熟语的性质和类别任何语言都有一些惯用的词语,在结构上看是固定的词组(短语)或短句,在意义上看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句法功能上看是作为一个造句的构件运用的,统称为熟语。英语的熟语包括 idioms,Proverbs,maxims,Sayings 等类;汉语则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俗语等类。我们在这里只举出两种语言共有的两类典型熟语、即成语(相当于 idioms)和谚语(相当于 Proverbs 或 maxims)来作对比研究。成语的书面语性质较浓,而谚语则多带口语性;成语大多是固定词语(Set phrases)的结构形式,它的句法功能相当于一个词(表示概念),  相似文献   

6.
谚语与成语的关系,在语言学界、民间文学界讨论较多。本文想从三个新的角度和领域谈二者的区别,同时,兼及谚语研究应该进入的层次。 一、从文化发展史来看,谚语与成语的形成情况不同。谚语首先是一种民俗现象,形成于上古时代,属于原始社会的语言艺术。高尔其很早就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这个问题作过精辟论述:“语言艺术产生在太古时代人的劳动过程中,这是大家公认和确定的。这种艺术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类渴望用最容易记牢的词形,即用二行  相似文献   

7.
熟语包不包括惯用语和常用语 ,应该怎样给惯用语下定义 ,这些都是语言学家们多年遗留下来的难题。根据惯用语和常用语的特点 ,它们应该属于熟语的范畴 ,所以熟语应该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常用语六种。关于惯用语的专著文章虽然不少 ,但是其定义或宽或窄 ,或避而不谈 ,绕着道走。惯用语是与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并列的 ,语法结构不同于通常的语言习惯 ,或整体意义不同于字面意义的熟语。常用语是语法搭配符合常规 ,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完全吻合的三字格熟语。它是语言学的术语 ,非口语中通常所说的经常用的语言。  相似文献   

8.
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俗语等,是定型的词组或句子构成的语言块,汉语中的成语概念与英语中的idiom并不完全对应,本文从四方面对比英汉语言的习语。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某些常见英语成语及谚语的分析,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成语及谚语的异同以及某些误解、误译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并就如何正确理解和翻译英语成语及谚语提出了几点方法.  相似文献   

10.
英语拾零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用各种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形成了许多与颜色有关的成语、习语及谚语。这些成语或谚语所使用的词汇,英汉有所区别,下面着重介绍一些英汉差别比较大的成语、习语或谚语所采用的词汇。  相似文献   

11.
论汉语谚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对汉语谚语的历史与定义作了概述 ,说明谚语与格言、成语、歇后语等的区别。分析了谚语如何从开始的大众口头形式而后与书面小说和散文相结合的演进过程。像在世界各国一样 ,汉语谚语具有传送传统共同价值观念的功用。在西方国家 ,由于个人主义的兴起 ,谚语逐渐消亡 ;但在中国 ,谚语继续广泛使用 ,因为它仍然起着传送在社会中被视为重要的传统价值观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彝族口传文化里也有些像汉族文学诗、词、歌、赋等一样的韵文体文学式样,叫做lu33p44(尔比)、kh21?21(克哲)、k21pi33(格比)、ma44ts33(玛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尔比",过去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得也较多。但大都就"尔比"而研究"尔比",未与其他近似的文学式样相比较来研究,这很难突显其特点。因此,本文将专门就"尔比"语体层的风格特征进行分析后,从几个方面,进一步与其他几种近似文体进行比较,突显其语体层的风格特点,以期对彝语文体论进行初步的建设性的探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谚语和它相近的俗语、格言、成语、歌谣、歇后语、惯用语、宣传语、行话、宗教语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作者认为,谚语和它的这些近邻是难以一刀两断的,因为他们毕竟是同属“熟语”这一大家族的兄弟。但是,这些近邻之间的“中间现象”,都极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谚语,彝语称“尔比尔吉”,有谚语格言的含意。它与宏篇巨著史诗相反,是彝族民间口头文学中最精致、小巧的形式,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文学体裁。  相似文献   

15.
从汉语语汇学理论来看,新成语词典应该以四字格形式词语为收录对象。已出版的新成语词典存在误收现象,把一些非二二相承的四字格词语也收录进去。还有一部分结构为定中式的四字格形式,尽管音步形式也为二二相承式,但是情况比较复杂:有一部分可以作为形成中的新成语,另一些则属于固定词组。对于网络上流行的新四字格形式,尽管被网民冠以新成语的名称,也不宜被看作新成语。  相似文献   

16.
彝族尔比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洗炼而生动的谚语。这是彝族语言中的精华 ,是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也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彝族尔比 (音译为 :尔比。意为 :谚语、格言 )是彝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口头文学。它形象生动、想象丰富、词句精炼、短小精悍、音韵铿锵、旋律和谐、句式整齐、吟咏上口、易于理解、又易于记诵 ,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千百年来 ,一直广泛流传在彝族人民之中。本文对彝族尔比的思想性、艺术性等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佛经翻译利用并激活了汉语固有的四字格模式,使其构词能力大大加强,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汉语四字格的蓬勃发展。首先,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魏晋时期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由此导致了多种构词法的增长和完善;其次,佛经翻译对新文体及与之相适应的四字句的选用,促成了汉语四字格独特的2+2节奏倾向的形成;再次,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影响到各种通俗文学体裁,尤其与后代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俗语有关;最后,源于佛教的四字格成语占了汉语史上外来成语的最高比例,它们与汉语成语融会在一起,成为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隐喻性语言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汉语成语作为隐喻性语言,应该也是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有人认为成语的意义是随机的,而Lakoff认为成语的意义并非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用汉语语料验证概念隐喻的文章很少,汉语成语的研究大都关注跨文化的相似与区别。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阐明分析某些汉语成语意义与概念隐喻的关系,部分成语是有理据的,其意义是由普遍存在的并具有文化特异性的概念隐喻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主语是西方语法理论也是现代句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从本质上讲,主语是个形式单位,即它是句子分析中句法层面的概念.但当我们界定主语时,却往往会提及另外一些概念,比如陈述的对象、动作的施动者、已知的信息等等.而它们并非句子句法层面上的概念,因此用这些概念来定义主语可能会造成我们对主语性质的认识上的混乱.从句法语义的角度讨论主语与这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指出主语作为形式单位虽然往往与主位、施事重合,但它们之间只有自然的重合关系,并没有直接对应的关系;重申将主语作为形式单位来定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俄语语法学的新分支──词形句法学的观点出发,对俄语中表身份名词的三种带前置词的复数格形式进行研究,揭示了这些复数格形式在一定句法条件下可以表示单数的人的性能;分析、探讨了它们与其他词组配连用的能力与结构特征,它们的句法、语义功能,修辞特色以及与同义单数格形式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