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钟嵘《诗品》作为“百代诗话之祖”,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与刘勰《文心雕龙》并美,堪称六朝文学批评史上的双壁。《诗品》除了提出:“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论,以“三品升降”,辩彰清浊,椅摭病利,建立批评方法论和批评体系以外,还以其独特的“撰写体例”,为自己的理论体系建立了新的框架,其中深意,值得研究者重视。但是,对《诗品》的两条撰例:“一品之中,略以世代为先后,不以优劣为诠次”、“嵘今所录,止乎正言”,长期以来,我们都是“模糊理解”,甚至错误理解,不求钟嵘的愿意,故有必要考释。因为这是读《诗品》的第一步,对正确理解钟嵘的文学观念和美学思想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是并称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两大丰碑.作为同一时代的产物,它们一反汉儒断章取义美刺言诗的批评,注重批评对文学本体的研究,为促使文学向自身回归,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以批评的态度、方法、对象、目的为其主干.这一理论建构旨在揭示文学作品内在结构的某些普遍规律.为此,刘勰把作品分解为六大构成因素,把批评方法定位于知性的“识”.“识”即“观”,即“认知”.刘勰虽未对“识”的内涵进行严格的理论界定,却明确地提出了一个以“识”为方法的批评理论.并在其理论建构中将“识”这种方法的本体性、分解性、认知性、理论性等特性充分地显示出来了.钟嵘的《诗品》则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诗歌作感悟式的艺术批评.其理论由批评的对象、标准、步骤、方法等要素组成.这一批评理论的实质是企图建构一个对以五言诗为对象的作品整体性感悟式的批评体例.为此,钟嵘将“滋味”确定为批评标准,将“味”确定为批评方法,“味”即“感悟”“体味”.钟嵘虽未对“味”的内涵作精确的理论阐释,“味”却是他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精髓,“味”体现了他的诗论和诗评的特色.因此,在《诗品》中,“味”这种方法的主体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3.
梁代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品评五言诗的专著。其中的“滋味说”和“诗缘情”的主张以及要求“风力”与“丹采”相结合、要求“白描”、要求自然节奏等观点,给后代诗论起着深远、积极的影响。这在拙作《钟嵘的“滋味说”对我国诗论发展的作用》一文(刊于<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四期)已有较详尽的论述。但是,它的写作年代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未曾有过正确一致的结论;因为,《南史》与《梁书》虽则均有《钟嵘传》,而语焉不详。对于《诗品》一书,也只是很简略的记载;我们只知道历来有两种《诗品》:一  相似文献   

4.
钟嵘的《诗品》以其独特的诗学思想和精彩的批评实践,在我国古代诗歌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宋诗坛的五言诗具有富丽精工的总体风格。钟嵘在《诗品》中从诗歌抒情特征这一本质出发,对刘宋诗人的五言诗创作进行品评。通过对钟嵘评述和刘宋五言诗总体风格的对比分析,可从中窥见钟嵘的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他在继承和批判以往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新见解,开创了注重审美的批评方法,认为诗应当风力和丹采相结合,在钟嵘的评论中可以看出他的"和谐"意识。在诗品中我们可以体悟到钟嵘的评诗标准。  相似文献   

6.
“奇”,是钟嵘诗论的观点之一,是《诗品》理论体系的一个辅助性组成内容。探讨《诗品》“奇”的内涵及其独特的思想意义,对于深入研究《诗品》很有必要。 《诗品》所用的“奇”,共有九处。为了便于探讨,先依次引列如下: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齐梁时代第一部诗论著作,钟嵘的《诗品》以其"思深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而与同时代的《文心雕龙》堪称六朝文学批评史上的双璧。其中《诗品序》所反映的诗歌发生论、诗歌本质论、诗歌创作论、诗歌美感论等都足以垂远后世,沾溉后人,并对我国文学理论,特别是诗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南朝萧梁时代的钟嵘《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诗论专著。它与刘勰的《文心雕龙》一样,在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影响扩及中外。然而,与《文心雕龙》不同,为《诗品》作注的却寥寥无几。其中,影响较广的要算陈延杰《诗品注》了。陈注完成于一九二五年,一九五八年六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据开明书店本增订出版,一九六一年十月又出版了补订本,一九八○二月第四次印刷。陈注的学术贡献勿庸置疑,  相似文献   

9.
“体”是《诗品》中的一个核心范畴,以体论诗是钟嵘诗歌批评的重要特点。它集中反映了文体论是六朝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一个热点。钟嵘的体论表现出鲜明的独特性:就对象而言,他只论诗体且是五言诗体;从内容上看,他主要从明确体制规范和辨析体貌特点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行文逻辑来说,《诗品》序文重在明体制,正文重在辨体貌。剖析钟嵘的体论,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诗品》一书的理论体系,又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六朝文体论的实况。  相似文献   

10.
梁代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品评五言诗的专著。其中的“滋味说”和“诗缘情”的主张以及要求“风力”与“丹采”相结合、要求“白描”、要求自然节奏等观点,给后代诗论起着深远、积极的影响。这在拙作《钟嵘的“滋味说”对我国诗论发展的作用》一文(刊于<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四期)已有较详尽的论述。但是,它的写作年代问题,至  相似文献   

11.
面对当下人们对"诗意地栖居"的闲谈与误解,在文本细读、立足原著的基础上,从人之为人的生存论根基、诗作为此在的生存论言说、栖居作为有死者的存在方式、大地之为大地的生存论意蕴等四个方面揭示出"诗意地栖居"所包涵的生存论蕴含,从而在根基处为真正领悟"诗意地栖居"的意义廓清障碍。这种蕴含不可理解为印证与重复,而是思想的回行,是应合思想本身召唤之后的前行,只有从此出发,才可能真正理解在当今世界"无家可归"的状态下"诗意地栖居"的意义及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批评的自律性文学观是对文论史上被冷落甚至被抹杀了的文学独立价值的再次申说和改写。从“审美不涉利害”到“为艺术而艺术”,从“非个性化”到“文学的内在必然性”,从“本体论”到“意图谬见”、“感受谬见”和“起因谬见”,新批评将作品变成了一个与作者、读者和现实无关的独立自足的文本。这种绝对化的文本崇拜,使文学研究具备合法性、超越性和神性的同时也丧失了有效性、现实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3.
论"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的思想在中国历史渊源流长,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周易》倡导“中和”精神,儒家践行中庸之道,佛家崇尚以中观法,道家提倡守中致道,都从不同角度深刻地阐发了“中”的思想。万物皆有中,中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属性,“中律”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中和是创新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对《中庸》诸范畴多有新解,特别是在对"中"与"和"的阐释上,王阳明提出了"中和一体"、"和上用功"、"良知即是未发之中"以及"致是良知而行,则所谓天下之达道也"等重要思想。王阳明晚年思想归结于致良知,他用良知来诠释中和。王阳明的这一良知中和观,在宋明理学中和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个篇章,属先秦元典的一部分,后为宋明理学家所关注,并成为四书的重要构成部分,朱熹所作《中庸章句》便集中体现了这种学术上的传承与变化。可以说,《中庸》本文是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不自觉地继承与发挥,而集注思想则凝聚了理学家们尤其是朱子的心血,集注在全面领会四书本文精神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发挥了四书本文的思想,这既是对前人思想的有效继承,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天命、性道思想一贯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相关阐述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省察克治”“讽谏”等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新时代,批评与自我批评仍然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锐利武器。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采取科学的、正确的原则和方法,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隆中对策》与《汉中三策》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结晶;是导演天下三分活剧时为弱者策划的大战略,对当代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汉中三策》纠正了《隆中对策》的失误,更符合三国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和蜀汉的基本国情。  相似文献   

18.
诺思洛普·弗莱是20世纪最杰出的加拿大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之一。《批评的解剖》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开启了"神话-原型批评"的先河。本文试图以弗莱《批评的解剖》中的"模仿观"作为契入点,艺术、文学和诗歌创作三个维面作为探源,以期从新的角度对弗莱的著作《批评的解剖》中的相关理论,做全面的了解和梳理。  相似文献   

19.
钟姓源流考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有关专家的调查和统计,钟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8%,是当今第五十六大姓。寻根溯源,钟姓最初来自安徽凤阳东北之地,后来称盛于河南颍川,钟姓既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又是一个多源的姓氏,钟姓之源主要有四:改子为氏;以邑为氏;以官为氏;少数民族中钟姓。  相似文献   

20.
在崇祯皇帝继位、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垮台以后,当时的文坛出现了三部揭露谴责魏忠贤阉党的小说:《警世阴阳梦》、《皇明中兴圣烈传》和《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在这三部斥魏小说中,《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的历史意识与文学意识结合得最好,是最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作品,这部书令人瞩目之处是,该书作为一部历史小说,用艺术的手法,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晚明时期东林党与魏党进行顽强斗争的过程,在历史小说的写作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