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提出的建国纲领。其“新”质的规定,既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无数次选择和扬弃的结果,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纲领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在中共建国探索史上,“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探索和追求是关键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厅”为清代创设的政区建置,在国家治理尤其是边疆法律治理中具有比较突出的地位和意义。清代新疆军府制时期天山东路、北路均有厅级“政区”建置或厅级官员设置,在建省后的一体化进程中厅制得以规范和进一步发展。清代新疆的厅多不辖县,性质复杂多变,但均在司法实践中发挥着基层审判的重要作用。作为行政及司法之重要一环的厅,新疆厅制既有清代厅制的共性,同时也具有边疆多民族地区的独特方面。因新疆历经军府制向行省制的重大变革,厅之司法审判职能更有一个曲折复杂的演变过程。关于此论题学界乏人研究,本文以档案资料结合清代文献及时人撰著对清代新疆的厅及其司法审判职能进行全面分析阐释,期望有俾清代基层政区研究的拓展与清代新疆法制研究的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贫困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障碍。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策略和途径,易地搬迁在中国的减贫行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民族地区贫困人口是移民的重要对象,易地搬迁对于民族地区的反贫困实践并最终走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广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将易地搬迁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根据群众需求和地方实际,不断调整和探索移民安置的政策和措施,使该项工作朝着积极方向发展,为全国的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也为客观了解和评价易地搬迁在中国减贫行动中的作用及其对于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意义,提供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易地搬迁所造成的个人适应与整体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多民族聚居社区重组与治理创新,应该是未来需要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提升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能力,不仅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借助社会质量的分析框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能够识别出“缺乏社会包容”和“缺乏社会凝聚”两个风险因素。以北京、南京、义乌、宁波、成都和西宁6个城市的19个多民族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能力的条件组合展开探讨,发现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存在“以居民参与为依托的包容型社区”“以民生保障和社区认同为依托的包容型社区”“以民生保障为依托的参与型社区”三条实践路径,营造共生共乐的社区氛围、培育共享共有的社区文化、推进共商共议的社区参与和提供优质高效的社区服务,是城市多民族社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研究新疆民族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探索新世纪新疆民族工作的基本方向,对于维护新疆的稳定与发展,维护祖国的统一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基础,它在国家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民族教育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也走过自己的曲折道路。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教育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正在推向新的阶段。为总结建国以来民族教育工作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为指导民族教育实践的稳步前进,迫切需要加强民族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它的发展规律,使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对民族教育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科  相似文献   

7.
[提要]加强和创新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贵州G县“十户一体”抱团发展的村治实践探索则在这方面提供了经验案例。“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模式源于当地基层治理的现实需求,它在不改变当前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前提下,通过单元重构、精英再造、利益联结、监督考核和村规民约等机制创新和制度安排,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质的“农民再组织化”实践路径,其在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化解基层内部矛盾,促进乡村脱贫与振兴和深化村民自治的探索与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成为破解和走出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治理困境的一个创新探索,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农村基层治理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联系地域性文化特征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把新疆文学看作一个多重关系构建的构成部分,是新疆多民族文学史的写作基点。《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的写作表明,当代新疆社会文化现实由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内在逻辑的发展所决定。典型意义的"文化空间形态"需要以过程研究为主,《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因此而具有再现和还原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事实真实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9.
1954年10月,中国共产党以历史发展的独到眼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民族观和社会观,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深入分析,并充分考虑到国际政治环境因素,借鉴历代对新疆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创建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50多年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稳定边疆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历史的考验下、在实践的检验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模式已成为新中国建设道路探索的成功典范,同时也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高度政治智慧和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发展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是多民族国家,有"民族博物馆"之称,新加坡的民族关系与新加坡建国有着特殊的联系,新加坡在建国前后发生多起民族冲突,是新加坡政府在建国时候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新加坡民族关系和谐的原因包括:权威型政治领导和廉洁高效的政府、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方面追求平等的权利、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形成共同价值观、尊重各民族宗教和传统文化等。这些经验为多民族国家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1884年新疆建省,促进了新疆社会发展,使近代新疆社会变迁达到了顶峰。收复新疆失地、经济实力增强以及讨论和制定建省方案,为新疆社会变迁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新疆社会变迁构建了全新的组织体系。通过建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废除腐朽落后的伯克制,在边疆民族地区慎选官吏,改变了分而治之的民族隔离制度,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制度开始走上近代化轨道,增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抵御外敌入侵,巩固西北边防。  相似文献   

12.
多民族共存共生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经济层面的互动交流,它是基于一定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而共生思想应用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则意义重大。藏彝走廊作为我国民族地区的一个时空缩影,是研究多民族经济共生的典型范例。文章在对该地区不同时间多民族经济共生空间形态及特征阐述的基础上,得出该区多民族经济共生的时空演进模式,并通过经济共生制约因素的浅析,提出了有利于多民族经济共生的持续稳定优化路径,以期达到对多民族地区经济共生特征的一般性规律研究,为我国多民族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借鉴,力求新常态下的多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陆疆多民族“和谐社区”的建构与社会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陆疆经历了从四夷各自聚居到多民族逐渐杂居的历史演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则是继承历史的制度创新.建国60多年以来,边疆已呈现出城镇杂居、乡村聚居的居住格局,这种居住格局为和谐边疆的构建奠定了地域及文化基础.除此之外,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多民族杂居格局的范例表明,多民族杂居的和谐边疆社区对国家安全意义重大.因而本文从中国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其他多民族国家陆疆民族居住格局比较角度出发,论述多民族“杂居社区”的意义及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4.
苏士杰,中共优秀党员,曾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中共陕北特委常委兼军事委员等职,积板参加北伐,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长期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并在国民党军队中进行策反工作,对党忠心耿耿,终身献身革命事业,后来积劳成疾,病逝新疆,建国后定为革命烈士。  相似文献   

15.
西南民族地区是指川、滇、黔、桂、藏、渝等省区市的少数民族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对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经历了从自治权的确立,到自治权的发展和完善的曲折过程,显现出历史的连续性、内容的系统性、政策的灵活性、实施的民主性等特征。中央人民政府在建国七十年的探索中,最终选择了治理的法治化,未来将以五位一体的目标前行,实现西南民族地区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创建了大小数块根据地。如何更好地加强和完善根据地内部的政权建设,使其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载体,成了摆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重要任务。在八年抗战期间的艰苦探索中,中共励精图治,努力实践,终于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为建国后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以及现行的社会主义政权廉政建设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团结各民族为一体共同抗日的民族政策和联合各民族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建国主张。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西北蒙回民族为主要对象,党将民族政策的研究、实践和探索贯穿于边区党组织建设、法制建设、机构机制建设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工作,实现党的民族工作在边区的制度化,辐射和吸引边区内外更多少数民族参与到抗战建国中。党在陕甘宁边区的民族工作实践,是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相结合,在团结各民族共同抗战的同时,在陕甘宁边区这个地理空间进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尝试的一个初步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新中国制度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浙江省实践、湖州市实践、织里基层实践,展现了中国治理的时代价值。历史经验表明,中国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正确、有效、成功的。中国治理蕴含的制度价值保障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中国治理能够为后发国家提供“非西方化的现代化”建设经验,推动和支持多边主义的全球治理方案,促进不同文明互学互鉴,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借鉴,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构建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评估体系,对反映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状况、进而为多民族社会治理决策提供建议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多民族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然而,在实现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过程中,大多数社会成员带有民族意识逐渐成为一种倾向,民族因素成为社会稳定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评估体系构建中需要注意几个重要问题:多民族国家情境中社会稳定的基本认识、社会稳定评估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以及民族分析框架中的社会稳定评估体系设计。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高校大学生德育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地区具有多民族共同聚居、多种文化并存的特殊性,战略地位重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疆高校大学生德育体系,对于推进和谐新疆建设和未来地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疆高校大学生德育应和而不同、独具特色,具有多维的德育目标体系、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德育内容体系、规范方法与文化互动的德育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