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中西古代诗的三个不同点源海中国的古人和西方的古人,产生一种通感,找到了一种共同的文学样式,就是用诗叙事,用诗抒情,用以表情达意,感悟人生,但诗的蕴含却有不同。一、“摹物”与“感物”不同_西方文学的源头是诗,中国最早的文学也是诗。二者的共同点,都是...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文学都被视为“重表现”的抒情文学。中、日两国的文论都认为文学家所抒之情的产生是“感物”的结果。因此,“感物”理论在两国文论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文学的抒情与中国文学的强烈影响有关,日本文论中的“感物”理论也是在中国文论的影响下产生、发展起来的。当然,日本文学毕竟是日本文学,日本文论也毕竟是日本文论,日本民族在受到中国文学、文论强烈影响的同时,又通过对它的吸收、改造而形成  相似文献   

3.
"物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范畴之一。早在先秦时期,"物感"就以无意识的混融状态表现出萌芽之态势,春秋时期君子"比德"喻理思维模式的出现,为"物感"的发展奠定了艺术思维的基础。屈原的文学作品在吸收了楚地民间习俗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内在情感投射到自然外物之上,借"物"而"感",推进了"物感"说的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密切。一年有四季,而四季气候有别;不同的气候决定了四时迥异的“物容”或物候特征;气候及物候影响着古代文学家的“感物”方式、文学表现内容。古代文学家在四时物候的感召下,创作了海量具有鲜明季节性和抒情性的文学作品,形成了具有多种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四季”文学抒情范式。  相似文献   

5.
感物、会心、畅神构成了古代山水诗主体创作心理的三个重要环节.感物是审美创造的肇端,会心是审美心理的超越,畅神是审美活动的结果.由此表明,古代山水诗除了"言志"、"抒情"以外,还应有"畅神"一族.由于主体创作心理的活动及变化直接影响到山水诗的意象创造及其美学效果,所以,准确把握创作中主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对于古代山水诗审美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审美趣味的欣赏和品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感物”一方面注重自然景物,将景物视为作家创作的源泉与诱因;另一方面,又重视主体情感与客体景物的融会,讲究心物交应、物我同一。从“感”的原始义出发,萌生了传统的“天人感应”之说。进人中国古代音乐领域后,以心物感应为基础触发了艺术创作与审美思想;“物”有几种不同含义,体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三个阶段。钟嵘、王夫之、叶燮等人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感物”揭示出的是中国古代以心物感应为基础的主客关系认识,显示出心物之间“随物宛转”、“与心徘徊”的交融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人与物在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发生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态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感物美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中国古代的感物美学类型是生态的,无论感物兴情还是托物寓情,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意蕴,其所引导的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发生过程都具有生态的意义。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方法是生态的,虚静、神思、妙悟,每一种方法都内蕴着意义极其丰厚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8.
在"物感"说理论发展的进程中,汉赋中"物""感"关系的审美融合为"物感"理论的定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赋中的审美融合从对自然外物的铺排渲染到借物抒情、情物互动的演变,一方面得益于《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创作经验的累积,另一方面得益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味”论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方法。它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抒情特质的形成、哲理情思的丰富、意境学说的产生和 完善都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文章勾勒了以“味”论诗的嬗变轨迹,阐明了其美学意义,揭 橥了其美感成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抒情传统自诗经起源,由屈原在《楚辞》中唱响"惜诵以致愍兮,发奋以抒情",顺承而下形成以中国诗歌作为代表的文化大观,近来由陈世骧、高友工、王德威诸君详加讨论。但当下对抒情传统的探讨缺乏对古代女性作者的关注,研究亦明显不足。事实上,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在我国文学史占有重要地位,《诗经》、汉乐府中皆不乏女性创作的作品,许多成为后世反复摹拟的经典。随着明末至清中期女性文人群体的大规模涌现,明清才媛的创作呈现出抒情视角独特、方式多样、题材丰富等特点。从诗文创作中呈现出的情感真实合理性、情感浓烈深刻性、物我观照的情感关系,男女诗人在诗文中对形象塑造的差异性,语词韵律运用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清才媛为代表的古代女性文人独特的风格。这种诗文创作主体性的凸显,不仅打破了传统诗歌创作中的性别失衡,也为中国文学抒情传统增加柔美底色、温雅蕴藉与别样景致。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一般以为梅洛.彭迪与胡塞尔最接近,视他为中期形而上学家。而实际上梅洛.彭迪与胡塞尔的现象学至少存在内容上的六大区别和方法论上的四种区别。梅洛.彭迪后期的间接本体论很值得重视,是前期思想合乎逻辑的发展,这种本体论有五方面的内容。感物说是中国古代诗学和中国哲学的机枢。比较梅氏的感知现象学与中国古代的感物说,间接本体论与道家的宇宙观及《易经》思想,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感物说、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梅洛.彭迪的感知现象学和本体论思想之间有区别也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2.
抒情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的聚焦点。″意与境浑″、″情景交融″向来是古代诗评中所赞赏的高境界。曹丕的两首《燕歌行》是集中体现其诗歌创作水平的作品。该诗即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倾情、倾度、倾色、倾声″的″古今无两″的抒情境界,堪称后代表达思念情感的抒情诗先祖。  相似文献   

13.
论朱湘诗的客观抒情与象征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湘是新月诗派和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的基调是浪漫主义,但含有象征主义倾向。朱湘早期的诗注重意象,揉以中国传统的“寄情于物”手法,借意象以抒情。后期则重视意象的隐喻暗示功能,意境朦胧,风格含蓄蕴藉,少数诗歌已是典型的象征派作品,表现出向象征主义归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的名篇,也是我国古代山水文学的杰作。它独具艺术特色、描物绘景,立体透视;饱含激情,突出个性;文中有画,画中抒情。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汉诗意境是汉语诗作中那种主要以诗化文言为传意媒介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若有若无的艺术化境,作为汉诗意境的传意媒介和艺术本体,文言语法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不定位、不定时拓宽了诗意空间;自由语序、词类活用以及省略过渡给汉诗意境带来了丰厚的蕴藉情思.文言语法的诗性潜质,只是为其创造意境提供了可能,汉语诗性的张扬,还有赖于抒情主体观物、感物的特殊方式,即仰观俯察与远望近察融于一体的"流观".正是以灵活的文言语法作为传意媒介,以仰观俯察与远望近察融为一体的"流观"作为审美的创造依据,中国古代诗人才创造了意境形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学者对以西方哲学的概念、问题和理论框架裁剪中国古代文献、解读中国思想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要重建中国哲学的话语系统、创新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在这一工作中,回归到中国哲学的固有问题是重要的途径。根据中国古代哲人的总结可知,道、天、物、王、人是他们的主要致思对象。古代哲人试图对道、天、物、王、人及其之间关系的各种困惑给予一个根本的解决,于是产生了中国哲学。关于道、天、物、王、人及其之间关系的各种问题就是中国哲学的固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大自然生命理念对中国古代美学、文学理论的影响的角度,论述了大自然生命理念决定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价值论;论述了中国美学和诗学中的登高、悲秋、惜春意识同自然生命理念的关系;探讨了大自然生命所激发的“物感说”理论。文章认为,没有大自然的美好形态,没有人与大自然的亲密交流和融合,就不可能产生上述独特形态的中国美学和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叙事诗不发达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中国古代传统叙事诗是不发达的,它们情韵浓厚,往往以情挟事,以事抒情,而不重视叙事的连贯、情节的铺排和人物的刻划,有别于纯粹的叙事诗.中国古代传统叙事诗的不发达,只能从农耕社会所造成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性,从这种民族性格及其思维特征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上来探求内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典美学感兴论的研究中,阐述者大多对感兴论中所包含的重视外物触发作用的内涵格外关注。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创作机制的主导理论,感兴论的确是以感物和偶然为基本内涵,感兴就是审美主客体偶然遇合的创作冲动,是艺术精品得以产生的重要契机。然而,感兴论的全部内涵不止于此,在其完整的理论框架中,创作者的胸襟品格和艺术禀赋是至关重要的主体条件。关于审美主体的丰富阐述亦是中国古典感兴论中不可忽视的理论内容。审美感兴不仅发生于创作之始,而且贯穿于作品物化之前的整个创作过程,尤其是在艺术构形阶段,它是形成主体内在视像的重要审美情感。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主体的胸襟、性情、学养、敏悟等方面的理论论述都与感兴论有着根本的内在联系,是建构完整的审美感兴论所不容忽视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易卜生的诗歌在叙事中抒情,寓抒情于叙事,即使是在抒情诗中也体现了浓厚的叙事意味,并表现出叙事上的独特之处。他在创作过程中,以自身的敏锐和丰富的想象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将自己的人生体悟和思想情感寓于新创造的人物形象之中,立像达意,借物言情,并不断突破读者的期待视域,使其作品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