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诗人艺术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因素的。本文从诗歌意象的选择提炼、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以及时代氛围对诗人审美情趣的影响等方面,对晚唐诗人马戴“消峭雅奇”的艺术风格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真德秀和魏了翁是朱熹之后的著名理学家,他们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真德秀诗歌作品中的"鹤"及魏了翁诗中的"鹤"与"梅",都是非常特殊的自然意象。他们赋予这两个意象以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人文精神,在对这两个意象的审美体验中表现出了他们的学术倾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人一以贯之的女性心态,源于专制统治对士大夫心理的压抑与人格的扭曲。晚唐诗人人格心理女性化的倾向主要在于仕途压力、生活环境及情感需要。诗人的女性心态在诗歌中的表现:一是对女性形象的刻划由意象化趋于生活化,二是通过女性形象表现自我弱者的心理,三是题材的细小纤柔。诗歌风格也因此而向着笔触细腻、含蓄深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崇高作为一种美学范畴,无论是在自然界、社会生活还是艺术中,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和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客体的艰难搏击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和宽广胸怀。许浑是晚唐时期的主要诗人之一,与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一起被称为"晚唐铮铮者",其诗歌在当时尤为杜牧、韦庄所推崇,陆游也称之为"晚唐之杰作",其诗歌饱含着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并创造出雄浑浩大的崇高意象,洋溢着激昂慷慨的旋律,表现出了强烈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5.
清代吴嵩梁人品高洁,诗才纵横,但境遇坎坷,壮志难酬,一生载浮载沉。此人生经历影响其性情,进而影响其诗歌风貌,使诗歌呈现"哀艳"之色。但吴诗虽有"哀艳"之色,实富"清壮"之气。其诗之气韵主要借助"鹤"意象来达成,"鹤"意象既象征羽化成仙之境,又象征诗人难酬的凌云志,也象征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行,还象征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意蕴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6.
我国唐代诗坛,群星灿烂,各呈异彩。晚唐诗人杜牧(803—852)就是其中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杜牧为诗,兼工各体,且各体皆有名篇佳什。有的才高气迈,豪宕劲健;有的风韵华美,含蓄蕴藉。有的如长江大河,奔腾喧嚣;有的如涓涓溪流,婉曲委折。诗人一支生花妙笔,驾驭自如,根据不同的题材,选择不同的体裁,表现多采的生活,抒发复杂的感情。他把轻倩秀艳和拗峭宏敞两种相反的风格结合起来,于晚唐诗家中“特立独行”,成为支撑唐代诗坛终场的杰出诗人。  相似文献   

7.
晚唐体诗派是宋初三大诗派之一,由九僧、著名隐士林逋、魏野、潘阆和宰相寇准等组成。受当时文坛唱和之风的影响,晚唐体诗人喜欢交游唱和,因此酬唱之作甚多,与晚唐体诗人寄赠唱和的主要是僧侣、处士和士大夫阶层三类人物。九僧与寇准、林逋、魏野、潘阆等著名人士的交往,无疑会相互提高声名,扩大整个"晚唐体"诗人在宋初诗坛的影响。对他们的交游情况作进一步的探讨,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社会地位、生活态度等,对于深入理解晚唐体诗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晚唐体诗派是宋初三大诗派之一,由九僧、著名隐士林逋、魏野、潘阆和宰相寇准等组成。受当时文坛唱和之风的影响,晚唐体诗人喜欢交游唱和,因此酬唱之作甚多,与晚唐体诗人寄赠唱和的主要是僧侣、处士和士大夫阶层三类人物。九僧与寇准、林逋、魏野、潘阆等著名人士的交往,无疑会相互提高声名,扩大整个“晚唐体”诗人在宋初诗坛的影响。对他们的交游情况作进一步的探讨,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社会地位、生活态度等,对于深入理解晚唐体诗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晚唐小品作家陆龟蒙,既以小品真实地表现社会现实,阐发对社会、对人生的深沉思考,发抒幽愤抑郁之情,又以小品记录自己隐居生活的闲适恬退。在晚唐绮靡的文风中,这些小品突破形式主义局囿,而令陆龟蒙同罗隐、皮日休一道成为晚唐小品代表作家。其中,赋体小品共计21篇,构成其小品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具有诗化特征,或具有议论化、散体化特征,或保留骈俪化特征,彰显出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宋初复古士人如柳开、田锡、释智圆、王禹傅等人的诗学思想普遍体现出对现实的关注。他们赞赏豪健的诗风,这在他们对李白的推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他们也推崇杜甫,这显然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有密切的关系,但杜诗在宋初的地位并不十分突出。作为宋初诗歌三体(白体、晚唐体、西昆体)之一,晚唐体特别受到复古士人的喜爱与接受,这与晚唐体诗人大多为方外之士、具有“古”气及“平淡”的精神气质有关。宋初复古士人的诗学思想不仅在当时独具特色,而且对北宋中后期诗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代著名诗僧释敬安的诗歌中,咏梅诗占所有咏物诗之冠,有129首,其中直接以梅命题的诗有19首,梅意象出现的频次也最高,有146次,成为其诗歌的第一意象。其咏梅的角度多种多样,主要是通过与其他花木鸟物并举的意象组合的方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托物言志,通过抒发对梅的喜爱,表达诗人对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并塑造魅力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古往今来咏梅的诗词歌赋众多,李清照评“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故本文在对李清照咏梅词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试图从易安词对咏梅词这一文类写作空间的拓展角度进行分析,以此揭示词人对咏梅词做出的独特贡献,品味其梅花词的“不俗”之处。  相似文献   

13.
百咏诗最早出现于唐代,宋代创作兴盛。宋代百咏诗有两个明确的主题,咏梅和咏地方风物。科举中的百篇举一科在宋代的延续为百篇成诗的体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地理学和梅文化的高涨则决定了百咏诗的主题。百咏诗在艺术上并不突出,利钝杂陈、良莠不齐,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宋人所作的注释上。今可考知的五十种宋人百咏(包括百题)诗中,有宋人注释的共计七种。其中,刘克庄《梅百咏》有两个宋人注本,今皆亡佚;其余六种为诗人自注,完整保存下来的有四种。它们扩大了宋诗宋注的名单,是宋诗宋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文献上亦有保存史料之功,于后人之考证颇为有益。  相似文献   

14.
考证林逋《山园小梅》诗题内涵,可明确“山园”与“小梅”皆写实。“山园”清寂幽绝,“小梅”是孤株白梅,立在隐园清浅天然的开阔溪流处,枝桠尚小、疏花初放、怯寒缀枝,是君子性情的伊静美人品象。此诗反映出林逋传达的思想意蕴、梅之形神韵、意脉技法的细致态势,对咏梅文学具有多重开拓意义。南宋西湖梅是中国咏梅史最重要的时空地域,具最佳的审美情态,林逋借梅而隐具永恒静谧关怀,是文化意蕴梅之最高品象,二者都是咏梅史的顶峰。《山园小梅》正是林逋最佳的自我写照。  相似文献   

15.
梅赋最早出现在南朝,但直到宋代才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色:在内涵上,以梅花、梅子和枝条为表现对象,关注新品种,同时往往借梅以抒发作者的情志;在艺术上,骈赋与骚体赋并重,广泛使用比拟手法,有些作品有一定的故事性。梅赋在宋代的快速发展,既是宋代梅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果,也是当时咏梅文学繁荣的影响,同时与作者自身的地位和志趣也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扬无咎是南宋初期著名墨梅画家、词人、书法家,其词、画、书法尤为人所称,时有"逃禅三绝"之誉。其词清丽婉雅,格调殊工;其画清淡野逸,格高韵深。以《柳梢青》与《四梅图》为代表的词画艺术,真正达到了"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极高境界,并将词、画、书法三者完美地融为一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南宋词人刘克庄、周密、陈允平,元代诗人虞集、张雨、柯九思,明人文徵明、文嘉、徐守和、徐贲,清人宋荦、宋韦金,乃至乾隆皇帝等,或题跋、或追和,蔚成词坛画苑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17.
梅花在《红楼梦》中有突出的表现,这说明曹雪芹有爱梅情结,喜爱梅花。他在梅花里不仅寄寓了自己的人格理想,而且还寄托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还在对梅花的喜爱里饱含了对江南"旧家"生活的留念之意。  相似文献   

18.
毗陵七子的尚奇使气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个性特征,一是诗歌风貌。他们狂放不羁、刻意别俗、豪侠放浪的个性是奇思独造、气势凌厉、瑰杰奇丽、豪情激越的诗歌风貌形成的基础;而这种个性和诗风的形成又与常州地域及其家族文化环境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晚唐时期隐逸诗蔚为大观,其中相当部分诗作表现了诗人对艰危世事的忧惧、对社会不公的怨愤与不甘,体现出孤介不平的气质。而与晚唐相比,南唐隐逸诗在意境的营造上更加平和舒缓,在情感的抒发上更加平和圆融。这种变化与南唐士人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传统儒家精神失落而导致的士人心态的转变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诗人追求诗歌风雅含蓄之味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梅与霜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中国咏梅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在与雪的类比中,展示梅花不畏严寒,独标一格的精神风貌。而在日本古典和歌当中,“梅”是作为春天的季语而为广泛使用的。梅花代表的就是迎春。且“比德”与“审美”的双重标准,奠定了中日咏梅诗歌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