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和“文体作家”的沈从文,在文学领域里,他们都选用了相同的题材──城市题材来表现城市的社会、人伦、道德、文化等内容,同时也通过表现城市人的生活,批判了传统文化痼疾及造成人性异化的社会环境,促进国民性格、民族文化乃至社会形态的转变,达到改造国民性的文学理想。尽管他们都以城市为题材,却从中表现了不同的感情倾向、文化心理、批判方式、价值趋向等。老舍以他广阔的审美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古都社会在新旧更迭时期的市民阶层以及市民性格的百科全书。他始终关注着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  相似文献   

2.
他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对他从小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一方面,他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他一生都生活在强暴的父亲的阴影之下,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形成了孤独忧郁的性格。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这又形成了他内向悲观的性格。性格的残缺,使他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  相似文献   

3.
老舍在几十年的创作中一直关注于民族文化 ,在早期的作品中 ,他以幽默的语言嘲讽了国民性的弱点。之后 ,他的认识逐渐转变 ,由嘲讽而同情 ,在后期的创作中 ,他已看到了民族文化积极的一面 ,更多地高扬民族精神。他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对中国国民性格的深刻的反省和剖析  相似文献   

4.
刘禹锡是吴文化塑造的一个重要个例。他的一生与吴地密切相关,吴地生活是其生命旅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具有刻骨铭心的影响,其个性、才华、思想都打上了深刻的吴地烙印。吴地的山水人文塑造了刘禹锡热爱自然、崇尚雅趣的文化性格,铸造了他偏爱南朝名士与诗人诗风的情感与趣尚。而刘禹锡牢靠的吴地文化自觉,也规范了他的诗美取向、题材撷取,形成了宏放而清绮的诗风。他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境生于象外"的著名诗学命题,成为中国诗美学的意境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环节。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家乡在梅山文化区域,他曾长期在家乡生活和学习,后又受梅山名人思想的影响,使他的思想性格打上了鲜明的梅山烙印。  相似文献   

6.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姆认定个人性格是建立在人与社会互动的基础之上的,由此他把社会性格看作是一个团体绝大多数的性格结构的核心.社会性格的形成是文化、教育、家庭及社会的无意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社会性格在弗洛姆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弗洛姆的理论、经验研究,更重要的是为他评判社会奠定了基础.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论既发展了弗洛伊德的性格论,也弥补了马克思理论的不足,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思路.但他过于注重心理的作用,从而偏离了马克思思想的原意.  相似文献   

7.
闻一多早期曾一度亲近宗教文化并确立过基督教信仰,这是社会—文化原因与个人心理—事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督教的宗教意识参与了他人格精神的建构,并影响到他的性格、气质及文学艺术活动的诸多方面,是研究闻一多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8.
沈言 《社区》2003,(10):48-48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健康的性格是生活达到一种除物质满足后的高生活水准,能使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加优质。以下是健康性格结构的11条标准: 1、现实态度:一个心理健全的成年人会面对现实,不管现实对他来说是否愉快。  相似文献   

9.
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于嘉靖三年因大礼议事件被贬云南永昌,之后三十余年,他十分关注西南自然环境、气候特性并留下了大量描写西南气象的文学作品。云南的贬谪生活也促成了他性格的转变,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从他描写气象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注重实际考察的求实精神。擅长借鉴民歌体裁、吸收民谣语言使得他的作品超越前期华丽风格的局限,形成了内容贴近生活、语言清新明丽、风格沉郁悲凉的特点。从地域角度来看,西南特殊的气候风物和贬谪生活经历对杨慎文学创作成就的取得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孙悟空形象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悟空形象的特点是亦真亦幻,幻中寓真。这个形象的创造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历史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他的“强者为尊”和追求自由的思想性格与明代中后期进步的社会思潮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李贽的尊贤思想和童心说在他的身上都有着鲜明的表现。他的积极乐观、勇敢无畏、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等美好品德,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孙悟空的斗争智慧也多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小说在奇幻描写中时时透出世俗社会的人情事理。孙悟空形象的童真童趣,也是时代精神的一种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11.
身为英国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先驱者的劳伦斯其实很早就有成为一名画家的梦想.但由于世道艰难和四处颠簸,他的画家梦直到40岁才得以实现,随即在英国画坛一举成名.鉴于此,本文依据英国现代派诗人和批评家沃尔特·佩特在《文艺复兴》中借用德国批评家发明的Anders-streben(出位之思)术语剖析劳伦斯文学与绘画在出位和互文上的关系,以拓宽劳氏文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尚可喜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从1623年到1634年他一直为明朝东征西杀,立下了汗马功劳,官至广鹿岛副将。尚可喜是忠于明朝的,功不可没。他背叛明朝不是其主观因素决定的,而是明朝当中的一些势利小人出于个人的私怨逼走了这位忠臣良将,完全把他推向了清朝方面,使他为清朝出生入死,成为清朝的开国功臣。从他归附清朝来看,他有他的特殊情况,不能将“汉奸”之类的称呼加在他的头上。  相似文献   

13.
民主思想是陈独秀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甚至是贯穿其一生的主线。他的民主思想是不断发展演变的 ,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新文化运动时期 ,推崇资产阶级民主 ;第二阶段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主张无产阶级民主 ;第三阶段被开除党籍 ,民主观发生了某些量变 ;第四阶段是一生最后 4年 ,民主观有了质的变化。分析、探讨陈独秀一生民主思想的发展演变 ,对我们今天仍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明初的李东阳历仕四朝,为官50年,身居宰辅之位19年,又在成化、弘治间主持文柄,确乎是当时政坛、文坛的泰斗人物。然因武宗继位之初宠信阉竖刘瑾,导致刘瑾专权四年有余,在此期间李东阳身为朝廷重臣,既未能及时铲除权奸,又未能及时急流勇退,于是有人指责他“依阿”刘瑾,有人指责他贪恋禄位,自然也有人为他鸣不平。这样,关于李东阳的人品问题也就成了一桩讼案。实际上李东阳是个淡薄名利、为官清正、人品正直的士大夫。  相似文献   

15.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杰出的军事家慕容恪以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率军南征北战,使得前燕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从辽西深入到中原腹地,势力急剧膨胀,其规模也由边塞小国向中原王朝政权迈进。观其一生,驱高丽、灭冉魏、攻前秦、战东晋,纵横沙场数十年,鲜有败绩,堪称军事天才,五胡十六国第一名将。  相似文献   

16.
元代名臣张养浩归隐云庄八年后又毅然再仕,这一看似偶然的选择实际昭示了其思想发展的必然轨迹,即作为士而言对道义的坚守与担当。正是士志于道的儒家理想,贯穿了张养浩出处进退的每一步选择,勾画出他完整的仕途人生。其隐而再仕,也正是这一理想驱动下的必然实践。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通过分析吴虞几起几落的人生经历,透析在新文化发生期间,儒家思想的潮涨潮落。吴虞一生致力于批儒反孔。对于儒家的批判使得他成为新文化阵营的急先锋,成为"只手打孔家店的英雄"。但是这种思想也使得他在自己的故乡成都几次被驱逐。当他被新文化阵营抛弃后,落寞地度过一生。  相似文献   

18.
在贬谪岭南六年多的时间里,苏轼仍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岭南的佛道文化、旅游文化、饮食卫生文化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加以吸收、改造、传播或建设,既在逆境中调节了自己的身心,也传承了先贤的文化精神,成为北宋时期贬谪岭南造福岭南最著名的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19.
杜甫暮年流寓湖湘,孤舟飘零,贫病相仍,匆匆谢辞人世。但他心忧国祚,情系百姓,儒者的人格气质给后世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在寓湘诗中一声声自悯的悲鸣,是为儒者尊严的抗争,是为理想奔走的呐喊,是为苍生社稷发出的最后一声哀号。  相似文献   

20.
葛洪是丹阳句容人,晚年隐居并卒于罗浮山,但葛洪的出生地并非句容,埋葬地也并非罗浮山.葛洪幼年一直和宦游在外的父亲葛悌在一起,所以葛洪很可能出生在葛悌的任职地洛阳或肥乡,而洛阳的可能性最大.至今葛洪的埋葬地共有三种说法.葛洪虽然卒于罗浮山,但罗浮山只留有葛洪的衣冠冢,他没有真正埋在那里.关于杭州西湖葛岭的抱朴子墓旧闻,源自元代诗人吴莱一首诗中的文学虚构.魏晋时期盛行归葬习俗,葛洪卒后归葬到了家乡句容,因此关于葛洪墓在句容的史料记载最为可信.确定葛洪的出生地以及真正埋葬地,对于研究葛洪的生平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坐标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