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体现了他关于生与死这个问题的思想斗争过程.他的作品的永恒性在于悲剧意识与生命意识的对立统一,悲剧意识直接体现是死亡意识,生命意识是他对生存方式和生存态度的反映.对这些问题思考的结果便是人无论活着或死去,有目标有意义才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死亡意识是他作品最重要的主题。在海明威的笔下展现了各种死亡的形式,但没有出现一个寿终正寝的主人公。通过对具体死亡体验的描写,表现了作家对死亡的抗争意识和超越死亡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在其创作中以死亡作为主题,展开他的思想,传递人性及对人性的理解。作者在对待死亡方面,是将死作为活的手段,在作品中既将其作为主题又将其作为线索而运用的。海明威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积极的,他对死亡的思索是为了活着的需要,是从活着的角度考虑死、认识死、对待死,用死亡去维持盛誉从而实现一种生命境界的圆满。  相似文献   

4.
欧内斯特·海明威可说是20世纪美国文坛极具个人特点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总保持着主题上的一致性和内在情绪上的连贯性,从而构成一个狭窄而极为深刻的小说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爱情与死亡、暴力和勇气形成了相互牵缠而又彼此对立的两极.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就被这样的两极拉扯着、支撑着,体现出“重压下的优美风度”,本文试从构成海明威小说的两个基本元素——死亡意识与个人仪式人手,对海明威的小说世界试做一些分析.一海明威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早年的生活看似正常,并无创伤二其实,死亡与暴力的阴影很早就笼罩了他的心灵。在1925…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出色的现代叙事艺术在其短篇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拟从虚无主题,戏剧性描写,零度结尾三方面探寻海明威短篇创作的艺术特色。虚无思想在短篇小说中主要表现为死亡意识、痛苦意识和荒诞意识;戏剧性表现手法主要体现为精炼的对话,含蓄的意境以及相反对应原则;零度结尾和空白的魅力是海明威对人生终极的悲观意识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的生命意识 ,是他人生观的核心和作品诗意所在 ,构成其全部小说的基本主题和精神底蕴。海明威的一生 ,是深刻体验生命悲剧性的一生 ,也是致力于对生命悲剧性的克服、反抗的一生。海明威的生命意识包括人生悲剧观和英雄主义两个方面 ,体现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理解和生存方式的探求。他的心灵承载了人类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冲突和根本悖论。他以自己的生命和创作 ,验证了人类的超越精神和自由意志 ,为现代西方人在理想缺位、精神空虚的时代 ,指示一条不背弃崇高的生命之路  相似文献   

7.
《杀手》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海明威的小说主题以忠实地反映严酷时代真面貌而赢得读者,他的作品以语言朴实,直截了当而脍炙人口。在短篇小说《杀手》中,他的创作主题和写作风格都具体地体现出来了,而重复这种修辞方式在其中就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指出,海明威作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作品中体现的生态女权主义已经为众多学者认可。然而,就如他的矛盾人生一样,他的生态女权主义意识也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这种矛盾的生态女权观的产生并非偶然,与其家庭背景、个人经历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种矛盾的生态女权观的形成是海明威对自然和女性不断感悟的体现,同时也让他的作品呈现不同的而又一致的风貌。  相似文献   

9.
死亡·孤独·抗争——论海明威作品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这样一个价值重构的时代,悲剧性的作品更能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体现作家对人类社会、对人生价值与生存追求的哲理思索。海明威的作品首先展示了硬汉精神,深层次上,我们所能体会到的是海明威作品中深深的悲剧意识。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海明威作品的悲剧意识:沉重的死亡阴霾、孤独的个体奋斗者和超越绝望的抗争。  相似文献   

10.
论海明威小说独具的叙事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热”的原因之一在于海明威的小说中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生存意识,即一种在死亡、失败面前仍面无惧色的“硬汉”品质。在群星璀璨的文学花园里,海明威的作品能够风靡一时,还在于他创作风格上的独特魅力,海明威坚持“冰山”的创作原则,在表现形式上采用象征主义、对话描写等手法,文字表达惜墨如金,尽量客观地描写。他的小说具有戏剧艺术...  相似文献   

11.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文坛上极其复杂的作家 ,特别是他的美意识至今仍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三岛由纪夫的美意识中既包含着日本的古典美、也揉进了希腊的古典美、西方现代弗罗伊德的学说 ,以及他的政治理想等。概括地讲 ,三岛由纪夫的美学核心是生、死与美。从他的小说《忧国》开始 ,他的美意识发生了变异 ,即他将美与恶视为等同。三岛由纪夫的这种审美意识追求 ,不能不使他的美学走向危险与恶的绝境。小说《忧国》展现了三岛由纪夫爱、性、血、死等合而为一的美意识  相似文献   

12.
唐君毅作为一位早慧型的哲学家,在早期生活经历中就有了多次对生死离别之事的强烈感受和生命体验;在他早期的思想创造中,这些体验形成了他自觉的生死问题哲学意识和生死哲学思想;这些意识和思想贯彻其终身,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儒家生死哲学系统。  相似文献   

13.
论迟子建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及其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变迁,从前期文字中时空灵的“彼岸世界”的迷恋到以死亡作为价值评判标准,从对世俗温情与人性的表现,直至近期将对死亡意义的关照提升到人类族群的整体关照层面。体现出超越个人情感的大爱。三种死亡意识变迁的内里是作者自身精神感受与艺术诉求的冲突与弥合.在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后其艺术诉求的表现达到一个完美的融合。迟子建小说中死亡意识的成因来源于作者独特的生活经历。亦有杂合的宗教意识影响与异域文化的思想浸淫。在艺术表现形态上,迟子建对死亡主题的选择与书写形式表现出对“怀伤之美”的艺术追求与失乐团情怀。  相似文献   

14.
死的向往与生的坚定——论许地山的生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地山在他的创作中不自觉地宣泄着一种对死亡的赞颂乃至向往情绪 ,这来自于他深厚的宗教文化素养和对人生苦难性质的深刻体察。但许地山并没有走向虚无的厌世泥潭中去 ,相反 ,对死亡必然性的充分体察却帮助他建立起面对人生苦难的非凡勇气 ,使他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与独立的精神个性 ,并由此造就了许地山那独特的处世作风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迅死亡意识的研究历经社会历史、哲学、心理学等几个层面的探掘,形成了从现实生存的危机与反思到孤独个体的向死而在,再到鲜活个体心理的微观贴近,最终形塑了鲁迅经由多重反复观照的立体成像,从而由此一问题域完成了鲁迅形象的某种重构。  相似文献   

16.
巴金在《家》中渗透着他对生命过程的强烈情感体验和深邃的思考,他用交织着复杂爱恨情感的笔触,塑造了鸣凤、瑞珏、觉新、觉慧等人物形象,他以极大的热情关注这些人物的死生、爱恨、离合、成败,并随着这些人物的遭际而痛苦,欢喜,抗争,进而完成了他对生命本身具有的破碎意识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一生历经坎坷,形成了旷达超远的人格境界。面对饥饿和贫穷,他不怨天尤人,而是以嘲讽诙谐的态度一笑视之;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并不消沉,更是以委运任化的心境体悟人生的真谛。他以“顺应自然,任真自得”的生存方式建构了独具魅力的幽默风格。  相似文献   

18.
托克维尔揭示出,由条件平等的民主社会状态塑造出的个人主义本能会给自由带来"温和专制"的危险。托克维尔提出政治自由、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原则等方案,通过在民主社会中重新确立公共意识、公民精神和社会纽带,以克服个人主义以及维护民主社会中的自由。托克维尔对个人主义的分析暴露出了民主社会中的内在问题,而他所提出的克服个人主义的方案又表明,只有通过政治技艺才能实现民主社会中平等与自由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死亡对人是绝对的必然和普遍,它不但影响着人的生命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而且也与人的日常现实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对死亡的界定,可以有许多角度,如物理学角度、生物学角度、医学角度、心理学角度、宗教学角度、文学角度、哲学角度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死亡的不同意义和价值。通过从不同角度对死亡界定的反的思考,可以使我们对生的意义和价值得出不同的正面认识,从而提升我们的生存意识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行状这一唐代官员身后最早形成的记述其一生功过事迹的文体在谥议、神道碑、国史本传中的层层演变,展现了国家出于政治目的对于官员死后形象的刻意塑造.而这一君臣之间的互动过程,造成了流传至今的史料丰富的层次性,而在这些多层次的史料的罅隙间散落着更为真实的历史细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