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文学现象,但是"寻根"并不是它的旨归和信仰,而只是它求新求变的一种策略。它同时是80年代新一代作家和批评家取得话语权的一个旗号,也是当时文学圈子化的结果。寻根文学本身的缺陷、悖论以及衰落,都与"寻根"的策略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鲜有人对它的主体进行研究。它的主体包括作为寻根先导的少数老作家、寻根主体部分的知青作家和寻根独特部分的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寻根文学作者不同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追求,使他们在主体的不同类别里又有区别。老作家的寻根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爱好有关,其寻根更多地带有不自觉的特点;而知青作家的寻根是出于身份认同的需要和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合适的接受场,因此担当寻根文学主体重要角色的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老作家,而是文化底子薄弱的知青作家。而少数民族作家的寻根既是对长期封闭心理的反拨,也是对民族文化沉落的焦灼,还不免带有跻入世界文学潮流的急切。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文学在形式上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伤痕文学"到马尔克斯魔幻叙事式"寻根文学"的过渡,这种文学形式的转变以及寻根文学的诞生,体现了新时期创作群体对社会认知的调整,他们试图寻求一个更好的方式来认知和描绘新时期的社会现实。在新时期文学进行自发调整的同时,诞生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给具有相似社会困境的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带来了理解当时社会现实的新的认知方式,促生了寻根文学独特的魔幻叙事方式。在对魔幻现实主义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中,寻根文学创作主体也进行着审美创造,赋予了现代主义和人类生存境遇问题以新的涵义,从而突出了寻根文学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韩少功的三部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暗示》《日夜书》从语言、具象、历史情境等不同维度还原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将抒情与理论引入日常生活叙事中,打破小说、散文和理论之间的文体间隔。一方面在审美品格上承袭中国文学抒情传统,汲取诗化小说资源,以散文化生活情境还原本真的生活逻辑;另一方面以“伪哲学”理论和随笔式的文化评述介入叙事,将民族文化寻根扩散至人类文化的范畴,体现了作家的人类性思想。  相似文献   

5.
韩少功的《爸爸爸》是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由于寻根文学既面向世界又注目民间,所以这篇小说也呈现出既不同于西方现代派文学又有异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独特美学品格。通过主题意蕴、话语层面及写作情态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6.
《论语》的文学观念首先体现在其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上 ,在文学理论上转移文学的功能旨归 ,通过对诗与乐的批评自觉抑制文学的审美价值 ;另一方面《论语》一书的编纂与表述实践 ,从语言的文学化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两方面体现了对文学审美特质的追求。这种文学观念的悖论性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在中西方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7.
《棋王》中的身体书写显示了"寻根文学"中现代性与古代性的混合,但文本已经蕴含了质疑现代化意识形态的思想。从寻根形象、文化符码以及寻根"结局"入手,将《棋王》这一症候性的文本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可以看出"寻根文学"开拓新的话语结构的努力体现了进步意识带来的美学创新欲求,但这种美学变革在当时又阻碍了"现代性疑虑"的进一步思考。80年代"寻根"的结局是另一个开始,它背后的犹疑预示了90年代更为明显的"现代化意识形态"的裂解。  相似文献   

8.
寻根文学的地域文化特色张学军一八十年代中期的文化寻根思潮所要寻找的文化之根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还要从寻根文学提倡者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来考察。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  相似文献   

9.
《小城之春》是费穆的代表作品。无论在电影史意义上,还是审美艺术上,此电影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一直以来,《小城之春》的解读总是局限于有限的话语空间之内,研究者并没有注意到支撑整部电影的隐秘的文学话语。解读的缺陷迷乱了人们看透《小城之春》的眼睛,所以对于此部电影的全面解读需要在文学意味方面做深入的探讨,还原其既美丽又...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与中国生命美学相继出现。作为寻根思潮的早期力作,《黑骏马》走入偏远草原,以凄美的爱情悲剧揭示草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疏离,展现“失根”之痛。以“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美学为视角,《黑骏马》的寻根叙事展露着“生命”的终极关怀。这种解读从一个新的角度确证了《黑骏马》的精神内容,为寻根文学的意蕴阐发提供了新的理论途径。在生命美学视域中,《黑骏马》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剖析,将草原传统思想、女性价值认同、文化的时代冲突等现实问题置于终极的“生命”关怀之中,以文学的力量加强了民族情感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以四位70后作家的五部作品《多湾》《叶落长安》《叶落大地》《朱雀》以及《耶路撒冷》为例,探讨这部分作品的"寻根"意识。区别于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这些诞生于新世纪的"70后文学"通过重塑时间、生产乡土以及重述家庭史,将日常生活"赋魅",从而塑造出"新的意识形态",并最终指向"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刘勰论文,旨在“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寻根”即是“正末归本”,寻文体之根本,以治“文体解散”之弊;“索源”则是“沿波计源”,索情采之心源,以挽“文绣鞶帨”之风。《文心雕龙》就是按照“寻根”“索源”的思维方式,在“文”的不同审美层次与“心”的不同心理层次上建立起来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198 5年前后 ,“寻根文学”的兴起 ,为张承志小说的文化寻根与精神理想的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文学视界。作家以艺术的笔触深入到历史深层和民族的文化内核 ,去探究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精神特质和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14.
《故乡》与《寻根团》具有互文的意义,后者是文化诗学小说、后寻根文学。它传承《故乡》对"乡村现代性转型"的拷问,在鲁迅的文明/愚昧的启蒙起点上,超越时空立足于身份认同、反思现代性、三农问题等维度发问,显示更加决绝的出走姿态。主人公王六一的认同从失根——寻根——扎根,从身份的建构——解构——重构,终于完成"故乡"从乌托邦——异托邦——恶托邦的认识转化与出走。农民心灵的安顿、溃败乡村的建设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转型社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出现的寻根文学思潮,也必然带有其时代的不稳定因子。被称为寻根文学"领军人物"的韩少功先生,就对"寻根"有着不同于评论界的观念。因此通过对韩少功"寻根话语"矛盾现象的梳理来还原历史真实,并结合具体文本解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从而窥见其背后韩少功不断追寻与超越的文学心境,就可以更为深入地探求寻根语境个案中作家审美与思维优势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6.
《根》与《紫颜色》这两部优秀的作品都出自非裔美国作家之手,都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高潮阶段的产物。《根》是一部寻根小说;《紫颜色》也用耐蒂这条暗线表现了寻根的主题。通过两部寻根小说的比较阅读,可以发现哈里与沃克对相似的文化,有着不同解读。这种不同,使得《紫颜色》在思想深度上,要明显优于《根》。  相似文献   

17.
传奇这一文体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可借鉴的古典小说叙事资源之一,其中的唐传奇通常被视为中国古代小说成熟的标志,它的叙述模式、文体风格、和审美趣味等对"寻根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内在影响。从拟用传奇文体的合理性和学理性、如何在实践中承续传奇叙事以及对这一文体实践的功过得失等层面上,"寻根文学"重新处理了文学与传统的关系,这种有选择、有目标的文学实践充满着文体自觉和逻辑思辨,成为当代文学汲取古典小说叙事资源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文学观念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代表,认为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强调文学的政治性、工具性;以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为代表,认为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的架构中强调文学的审美特性;以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为代表,从当今所谓"后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文学,反本质主义、历史性、开放性成为关键词。当代的文学观念应该充分融合中国古代文论资源、西方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传统。  相似文献   

19.
《苻子》是堪与《世说新语》相比美的北朝氐族文学的代表作品,却长期被忽略在文学史的叙述之中。文章对《苻子》的文学价值作了初步探讨,认为《苻子》以“传神”之笔塑造人物,充满“玄韵”,是对《庄子》“写意精神”的回应;《苻子》突显了北朝士人风神闪现的“耀眼的片刻”;《苻子》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往往用一言一行即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彰显出审美叙事的魅力,在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苻子》产生于向来被认为文学无甚可观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作家之手,更有其珍贵的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媒体的副刊,向来承担着对历史文化的记载与书写重任。以《成都日报》副刊"天下成都"为案例,分析其在现代化、全球化与商业化的冲突进程中,在不同思潮影响下,发生的文化转向与书写实践:"天下成都"设置的《寻秘记》《读城记》《蜀文蜀艺》《街巷》以及《金沙讲坛》等栏目,注重田野行走与文学审美性,探询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记录城市内涵与文脉变迁。本文提炼其书写侧重点,以期组合出一幅版面上的时间地图。传媒副刊记录的区域历史与文化,不仅是文化遗产的寻根通道,更是对当下社会变迁进行审思性认知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