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500年前我国大思想家孔子创立了以"仁爱孝悌"为内核的伦理文化思想,对我国社会生活秩序做出了深层设计。沿着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对"孝"文化进行考察,发现传统"孝"文化曾经历了农业社会的被强化及异化,工业社会的被弱化及丢失,以及在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对"孝"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冲击的过程。"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是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剂,我们必须继承弘扬、自觉坚守,同时应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创新充实"孝"文化内涵,探索以"孝"文化建设引领我们做好老龄工作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我国孝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于促进家庭的和睦、维护社会的稳定,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应把弘扬孝文化列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3.
屯堡文化是学界关注颇多的学术领域,但对其孝文化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发掘和深入。从社会记忆的视角,可以发掘出屯堡文化事象中更多的孝文化思想资源。从屯堡孝文化记忆的形成机理和社会作用中可尝试性地提炼出"孝文化记忆"这一概念,这一概念不但具有推动相关研究进一步发展、对现有社会记忆理论知识进行丰富和延展等学术价值,更具有加强文化认同,将孝文化转化为经济资源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孝文化具有丰富内涵,包括孝德、孝行、孝道、孝形。余家山头村"女儿节"承载着孝文化广泛的正性能量,在今天又被赋予新时代价值,为新农村孝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另外还要从学术研究、孝德教育、管理机制、法律监管、养老保险等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重建与创新:传统孝文化的老年人权益保障功能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孝文化以"善事父母"为要义,以道德和法律合一的表现形式,在历史上充分发挥了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功能.在当代,孝文化的重建对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有着特殊意义.从老年人权益保障着眼,孝文化理当进行观念创新,争取得到强有力的国家支持和社会认同,实现从人伦文化到人权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6.
"孝"的一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是一个相当具有伸缩和延展性的概念,以敬亲、爱亲为基础和起点,并注重将这种仁爱扩展至夫妻,兄弟乃至戚友,含着这些基本思想观念所构成的物质精神成果就形成了孝文化.有其积极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孝文化对于提高人的素质,还是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议具有重大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中的"孝"文化的地位尤为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仍需要汲取"孝"文化的精髓和理念。《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文本之一,其中蕴含孔子对"孝"的重要性的分析以及"孝"的根本、目的、应用和新主张的系统化阐释。当今人们要继续借鉴孔子"孝"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好"小孝",致力"大孝";立足"近孝",追求"远孝";实现"孝身"、"孝心"、"孝志"而达到"至孝",进而构筑和谐"家庭",实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对孝文化精神的强烈诉求与孝文化现代语境中遭遇的发展困境,使孝文化陷入尴尬境地。孝文化急需现代转向,找准孝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尤为关键。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孝文化的单向传承方式不再是主流,孝文化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本土文化资源,挖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其创造性地转化为法律制度的保护对象、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和社会治理的多元形式等,都是孝文化在现代语境中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养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的人身密切相关,是一种人身服务。这种服务由家庭成员、社会成员等不同的服务者提供,相应形成了孝文化、照护文化。我国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是以西方经验为参照建立起来的,具有追赶型的特征。探寻人口和老年人口大国的养老之路,需着力综合应对,着眼现代化发展,从文化建设的高度,形塑社会、行业发展环境,以照护文化的职业精神改进孝文化,用孝文化的核心"敬"形塑照护文化,创新发展新型敬老文化,积极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为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之路提供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0.
建设农村新型孝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孝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理论系统。在当今农村老龄化的条件下,我们要坚持继承和批判、纳故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转变老年价值观,赋予孝文化以时代内容,使孝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从孝德培育的社会机制、个体自律、依法养老和依德养老以及建立农村养老管理机制等方面入手建设好农村新型孝文化。  相似文献   

11.
彭淞 《兰州学刊》2010,(9):74-77
"孝"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上千年,它对每一名中国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孝文化内涵和本质的探究,认为根植在中国人心中的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体现为家庭式的感恩文化。因此在企业中构建家庭式的感恩文化,将孝的思想落实到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可以激发中国人心中内化的孝意识和情感的共鸣,有助于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社会中如何应对老龄化及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基于老龄化社会的视阈,孝文化的传播对个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对家庭和睦及社会关系的和谐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国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关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孝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可能性。加强孝文化传播应充分挖掘孝文化的内核,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应加强孝文化的宣传和灌输,新闻媒体要发挥宣传和监督作用,同时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  相似文献   

13.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基德。自"孝"文化产生时代起,它就受到了特别的推崇。在中国古代,孝文化经历了一个由神本到人本、由家庭道德到政治道德的历史变迁。"善事父母"不是"孝"字的原始涵义,而追祀事鬼、"继志述事"更接近"孝"的原始义。甲骨文的"孝"字与金文之后的"孝"字结构及其涵义的差别,反映的是殷周之际伦理文化的变革,即由"神本"伦理到"人本"伦理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儒家"孝"文化的现代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依旧有它极强的生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孝"文化的分析,来探讨在现代社会如何实现有效转化,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传统孝文化是我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在全社会形成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氛围,在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区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对传统孝文化的挖掘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社会,而传统孝文化是人与人和谐的价值渊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基础,是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始动力。传统孝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试论孝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兰兰 《理论界》2009,(9):38-3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政府工程.孝文化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统治地位和民族溯源,运用孝文化的价值体系提升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吸收孝文化的尊老风尚,解决我国当前的养老问题,批判地继承传统孝道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借鉴孝文化的教化经验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朝承袭了汉以来“以孝治天下”政策,大力推动孝文化的发展。宋朝孝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两大明显特征:一是完成了“移孝于忠”的历史进程,确立了“孝”重于“忠”;二是将孝道纳入理学之中,将孝理学化。  相似文献   

18.
白海若 《理论界》2008,(2):165-166
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主要分析说明了孝文化在当代农村的现代传承情况,论证了孝文化在当代农村存在和发展的条件,重点论述了孝文化的现代传承对当今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有利于农村家庭美德建设;有利于解决目前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9.
孝文化的传统涵义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孝意识的内容、表征和过程之和,是人类共有的文化。在当前进一步推进“以德治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正确把握孝文化的传统含义并积极开发孝文化的现代价值,对弘扬孝道传统、促进人际关系和睦,稳定社会秩序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都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传统孝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冲突和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孝文化是古代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产物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 ,其内容不断丰富、变革 ,其作用不断增强 ,其地位不断提高 ,直至法典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传统孝文化与市场经济既相冲突又相契合 ,因此 ,需要对其进行合理批判、辩证继承、改造和发展。在现阶段 ,传统孝文化仍然具有政治、经济、社会和人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