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汉画像石的产生原因、制作过程和特色与题材表现在上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己经清楚表明有其独特的社会原因,毋须"削足"强纳入现代西方美术史"纪念碑性"的"靴履"中。同样,也无必要把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背景资料改换为"图像学"的"图像志"名号,真要做"图像学"研究就应先做数据实验,不能以概念交换代替学术研究。1  相似文献   

2.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07,27(5):65-69
生当唐玄宗与唐肃宗之世的王维,虽然与玄宗、肃宗父子均具君臣关系,但这两位皇帝对待王维的态度却是颇有区别的。王维因"黄狮子"案更因有违于"禁约诸王"的实况,不仅受到了严厉惩治,被左迁济州司仓参军,而且还始终未能得到唐玄宗的信任与器重。这说明,作为"政府官员"的王维,并不是"南朝"集团的成员。正因此,即皇帝位于灵武的唐肃宗之"北朝",既对"陷贼官"王维"特宥之",并责授太子中允,复拜给事中,又对王维尊崇有加,恩准如己事。玄、肃二宗对待王维的不同态度,是王维在为人处世、思想发展等方面产生变化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滕固是我国现代重要的美术史家和艺术理论家 ,他在美术史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成果是特别重视美术史的研究方法问题 ,将西方影响较大的“风格演变”或“风格发展”概念介绍到中国美术史学界  相似文献   

4.
问卷调查和访谈表明有部分专科层次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对美术史课程的认识不够明确,具体表现在对其概念、学习的对象和范围、课程的功能和价值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调查分析和研究结论显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美术史课程教学态度和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美术史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联系,以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欣赏能力,从而发挥教师美术史课程中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钱立功 《中华魂》2020,(4):34-34
重庆市江津区双福工业园规划部原部长王维在1999年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乡镇干部时,给当时的自己定下了当公务员后第一个人生目标:当个副镇长。但王维想当副镇长,却不是为了更好地担当作为、为民做事,而是想享受签字报账、上班下班坐公车、天天有酒喝的领导"风范"。在这种人生目标下,王维给自己规划了用"话语权"收"协调费"、用"审批权"收"感谢费"、用"知情权"收"中介费"这三条"生财"之道。王维在贪腐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一切都源于权力观的错位。(1月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相似文献   

6.
重读王维 --从《竹里馆》说开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王维种种"历史问题"的解剖,试图对王维其人其诗有一个更贴切和公允的评价.文章以人类共同的人性人情去贴近千载而上的古人,揭示了王维作品中隐含的丰富而又多彩的情感内容,认为被人们目为"诗佛"、"隐士"的王维,其实终其一生都是深于情的一代"情种",而王维诗歌之所以能在李杜之外名列盛唐诗人之首,其原因正在于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深挚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中国的史学、文学、哲学、美术等皆在不同程度上踏上了现代化的征程.在西学东渐以及"史学革命"的潮流促动下,中国美术史学在引进与模仿、固守与创新的渐变过程中实现了向近现代化转型.以陈师曾、潘天寿、滕固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美术史研究者,深受日本以及西方研究模式的影响,把国外美术史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对于启迪、促进中国美术史研究现代化转型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以郑午昌、傅抱石、胡蛮等为代表的近代美术史家立足中国文化本体地位,坚守中国美术本体化的基础,同时吸收西方的学术方法,突破了传统研究路径,通过融合与创新,深刻拓展了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新路径,亦促使中国美术史的撰写形式逐步由单一模式走向多元化发展,本土化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中国美术史学亦在坚守与变通的过程中实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8.
唐代王维作画,经常违背现实世界的时令,张彦远称之为"不问四时"。"不问四时"是一种审美选择,是王维创导的一种新的审美风范,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认为"不问四时"与禅宗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王维正是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创作出这类画作,也是以"不问四时"这一荒诞的形式,来表达他心中的禅意。  相似文献   

9.
普遍认为王维是中国绘画史上“禅画”这一画种的创始人。参禅的“诗佛”王维将禅心与画意融合在其空灵清寂的“水墨渲淡”山水画中,再现了他修禅的艺术体验,开拓出极为优美深邃的美学境界,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了空淡清幽的艺术风格。他的“禅境画”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对后世文人画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王维与禅的论证,阐述了禅画的概念及其起源,分析了禅画鼻祖首推王维的原因,简析了王维与“禅”、王维与“禅画”的关系,推断了王维的禅画风格,阐明了王维开创的禅宗画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王维诗歌中的"青山"和"空山"意象为切入口,去探索挖掘王维的诗境及其本质."青山,,代表了王维的生活家园,他于其中追求着一种任心任运的自由境界;"空山"进而代指其精神家园,是诗人对禅悦的向往、体验,即其生命存在的自由解脱在宗教意识领域里的一种延伸.二者之间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最终指向诗人对生命精神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11.
中唐诗人兼画家刘商与王维的家世、身份、经历近似,且审美观念趋同,因而刘商在诗歌艺术上能主动学习王维,二人诗歌的意象、意境、句式与韵律有不少近似之处,均具诗有画境的特点;二人都善于用画家之锐眼“取象”,在诗中以散点透视法“经营位置”,将线条与色彩巧妙搭配,使诗作富有画面感。刘商继承王维的诗歌艺术,并有新的探索,他是王维诗歌接受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  相似文献   

12.
从历代王维诗画接受中可见,王维在生前和身后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以王维文化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开发是切实可行而且大有前途的。而王维文化开发中首当其冲的应是蓝田辋川别墅,这既是对王维文化、长安文化的弘扬,也有利于提高地方文化品位,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并直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然而目前的开发程度显然滞后,因此,当务之急应是吸引多方资金,邀请各类专家,逐步在蓝田开辟王维足迹、诗作旅游线路,并结合当地山川风光,溶洞奇景,综合打造知名精品旅游线路,在全国唱响长安文化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3.
元代在唐诗接受史上上承宋金,下启明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王维作为盛唐诗歌大家,在元代的研究接受是很有限 的,主要集中在《瀛奎律髓》及《唐音》等选本著作之中,元代对王维诗的接受从初期到中期再到后期,呈现出一个递进发展的过 程。研究元代前期的王维接受情况,对于明确元代在整个王维接受史上的地位,以及唐诗在元代的接受情况,推动王维研究与 唐诗研究的向前迈进,都是有助益的。  相似文献   

14.
但丁·罗塞蒂与王维是中英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他们的都是著名的诗画家,其诗歌都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然而又在主题、表达方式、自然观、宗教色彩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罗塞蒂诗注重个体感受,王维诗更注重人伦关系。罗塞蒂的诗歌语言描写细致,而王维更讲求言外之意。罗塞蒂的回归自然追求“我”的彰显,即回归于人的“动物性”,如动物般任性率真;而王维的回归自然是追求“我”的泯灭,即回归于人的“植物性”,如植物般无悲无喜。罗塞蒂将幸福寄托于天国,而王维则崇尚现世解脱。  相似文献   

15.
盛唐诗歌是华夏民族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诗圣杜甫以其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怀为盛唐诗开出了深远美之维度;诗仙李白以其古风之志和不羁气骨为盛唐诗开出了高远美之维度;诗佛王维则以其宁静平和的心境为盛唐诗开出了平远美之维度。  相似文献   

16.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笔下的山水田园景色具有"情景交融,诗画一体"的美感。松尾芭蕉是日本俳坛上的"俳圣",他所创立的"蕉风俳谐",是日本诗歌史上的里程碑。王维和松尾芭蕉虽然处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和不同民族,但他们的审美对象和艺术风格却很相似,其原因应该在于禅道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相近的世界观和美学思想。王维表现出的是牧歌式的适意,芭蕉流露出的是苦寒之色。尽管如此,他们在执着于艺术之道的追求中,终究是形成了相似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17.
王维提出了一个关于山水审美活动中"天机清妙"的命题。这是他"自觉"的经验总结,同时也是中国山水审美及文艺理论中最具价值却长期被忽略了的宝贵遗产之一。"天机"本指自然天性,源出《庄子》。其意蕴发展,到王维时代已大有内涵。王维之前或同时代,人们以"天机"一词加"骏利""俊发""畅""精"等词,言说审美和文学艺术思维活动中的精神状态、灵感才思之情形。王维则以"清妙"作为"天机"的最佳状态与品质。"清妙"是一个意蕴很丰厚且极具审美面向的词语。王维本人极具"天机清妙"的资质。  相似文献   

18.
盛唐大诗人王维的诗歌受佛教思想影响极为明显,佛教思想中的世界观、心性论及禅定思想从三个层面深刻影响了王维的诗歌。佛教世界观对王维的影响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对世界构成的基本认识形成了王维诗歌中灵动跳跃的诗意;其二,色空思想影响了王维对生命、人生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因而这些内容在王维笔下往往采用艺术化的方式来表现。佛教心性论中"境随心转"的思想对王维笔下自然景物的描绘产生了极大影响。佛教禅定思想对王维诗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作品中体物敏锐入微,识理透彻无碍这一点上。  相似文献   

19.
徐伯鸿 《南都学坛》2006,26(5):69-71
夕阳及其同义异名的词语作为一种意象在诗歌文本中出现,具有悠久的历史。王维在诗歌中大量地、灵活地运用这类意象来传情达意,不仅是他之前的诗人也是他同时代诗人无法比拟的,更是他喜“静”心态的外化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