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猫城记》和《我是猫》是两部以讽刺见长的小说。作品出现于本世纪前半叶,主人公都是猫。作者老舍与夏目漱石通过猫对各自所处的社会进行了鞭挞批判,两部小说都成为中日现代文学中讽刺文学的白眉。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猫城记》与《我是猫》的创作,挖掘出老舍与夏目漱石在讽刺文学创作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从事夏目漱石文学的研究者从整体上把握漱石文学的主题思想,针对漱石的文学作品,采取类比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我是猫》等作品揭露了日本明治时代存在的社会问题及当时知识分子的痛苦,剖析了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利己主义。分析结果表明:《我是猫》是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原点。  相似文献   

3.
夏目漱石的处女作《我是猫》是用猫眼来看冷暖世间,对这一叙述视角的独特性学术界已达成共识,但是用猫的眼睛来写人未必是什么了不起的创造。回顾文学传统,动物视角绝不是夏目漱石的首创,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金驴记》可谓是小说中动物形象的鼻祖,为我们所熟知的还有卡夫卡的《变形记》、特罗耶波利斯基的《白比姆黑耳朵》、彼得.梅尔的《一只狗的生活意见》等等,那么《我是猫》中猫的叙述视角独特性体现在哪里笔者试图以叙事学的角度从四个方面来具体探析猫在文本结构中的意义。一、小知识分子家的猫《我是猫》中的猫是一只居住于知识分子家的猫。它不是车夫家的小黑,也不是二弦琴师傅家的三毛,当然也不是金田家的巴儿狗。如果猫居住在金田家,也是不妨碍猫对金田这类实业家们进行嬉笑怒骂的,同时也是可以潜入到苦沙弥家窥视的。对社会的批判性不会因猫住在了金田家而消逝,那么选择住在知识分子家又有何独特性呢“我”第一次撞见猫大王小黑时,彼此有如此一段对话,“啥你也是猫真叫俺恶心!那么你住在哪儿”“我就住在那个教师的家里。”我答道。它接口说“俺就料到是这么回事。看你瘦得皮包骨的样子!”“你说说,车夫和教师到底谁了不起啊”“当然是车夫强大喽。瞧你家主人,瘦得皮包骨...  相似文献   

4.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巧妙地选取动物叙事视角,使文本取得陌生化的叙事效果;并通过游移于可靠与不可靠之间的叙述者“猫”来对其见闻和感受进行详尽的叙述和评判,引起读者对小说所述情节及社会现象的深思;小说还采用人猫互文的叙事策略,使人与猫的命运形成隐喻性同构,体现出独具一格的叙事艺术范式,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凸显出夏目漱石在小说创作上的求异与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夏目漱石在文学观念与技巧上有契合之处。在小说、散文、散文诗等不同体裁的文学创作中,鲁迅与夏目漱石都存在着文学上的关联。《呐喊》与《我是猫》注重以空间叙事来完成小说结构的建构;《朝花夕拾》与《永日小品》里展示出来的是文字的“余裕”;《野草》与《梦十夜》是生命独语的展现。然而,《呐喊》空间建构上的复杂和多元、《朝花夕拾》里温暖的情感和自由率性的笔墨趣味、《野草》的凌厉和冷峻,又显示出鲁迅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以来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呈现出一派生机 ,运用符号学、原型批评、叙事学等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论著大量出现 ,其中不乏佳作。如林兴宅《艺术魅力的探寻》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傅道彬《晚唐钟声》以及董乃斌的《李商隐研究》等等。这些研究 ,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开阔了人们的思维 ,也使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分析与描述更为理性化了。然而 ,我还是始终比较固执地认为 ,文学研究 ,尤其是诗歌研究 ,感情始终是第一位的。做为一个中国古典诗词研究者 ,必须具备两个基础 ,其一是对资料的尽可能详尽的占有 ,包括文化…  相似文献   

7.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猫》是日本文学史上的讽刺佳作,作者灵活运用夸张、反语、主观评论与客观叙述相结合等手法,对明治三十年代日本社会及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讽刺,形成了以“滑稽尖锐”为特征的讽刺风格。这种讽刺风格的形成与日本传统讽刺文学注重“游戏与笑”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8.
这个问题看来很好回答。可是有很多人并不懂。前些时候,《人民日报》上关于我的报道,说我是研究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误会。我没有研究古典文学,也不懂得古典文学,也没有教过古典文学;我只教过古代汉语,主编过一本书叫《古代汉语》。所以,我今天讲的是语言的问题,不是文学的问题。 什么是古代汉语呢?就是古代的汉语。中国古代的语言,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古代  相似文献   

9.
夏目漱石自小深受汉文学的熏陶,有雄厚的汉学基础,虽然他大学里学的是英语,又有过留学英国的经历,但都没有动摇过他的根基。他把《左传》等的表现手法用到自己的小说中,丰富了自己的文学,正因为如此,在西方文学的潮流如大河泥沙般倾泻在当今的日本时,他的文学既没有被冲走,也没有被淹没。“中国古典文学是把他引上文学之路的最初最根本磁场”。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平行比较方法分析了《围城》与《我是猫》在讽刺风格方面的异同之处。喜中寓悲、幽默讽刺相结合是两书讽刺艺术的共同风格。不过。由于作家创作个性的不同、创作心态的差异以及中日两国讽刺文学传统的不同,又使两部作品的讽刺风格呈现出迥异的一面:《围城》具有机智、委婉、深沉的特点;《我是猫》则显出滑稽、尖锐、直露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夏目漱石青少年时期接受汉学教育情况;结合他一生的创作来探讨中国文学对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影响;指出贯穿夏目漱石作品的是一种入世的、重实际的、侧重于道德与伦理的文学观,这种经世济民、劝善惩恶的文学观与中国文学的思想根源——儒家思想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是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有名的文学家,他不仅在小说创作方面有自己的独创性,而且在作为业余爱好的汉诗创作方面造诣也很深。夏目漱石自幼颇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在他的小说创作里处处可以见到他深受中国文学思想影响的痕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草枕》。在这部小说里,表达作者的"非人情"审美观方面,汉诗这种文学表现形式承担了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在夏目漱石的《正成论》、《观菊花偶记》、《中学改良策》、《关于文坛平等主义代表者惠特曼的诗》等青少年时期的一些主要论文中,已经显示了漱石基本精神结构的主要特征:在汉文学中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学思想占据其主要精神领域的同时,汉文学中的"文"所赋予历来知识分子的对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和批判眼光也成为漱石日后保持部分独立精神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夏目漱石在文学意义上关系隐微,但又不可小觑,他们思想上、文学上的异同取决于客观(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主观(知识分子的禀性)两方面因素。从客观上看,“自下而上”的五四运动的不彻底性和“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的轻率性分别构成了“当事人”身份鲁迅和“后来者”身份的夏目漱石的文化背景。从主观上看,人文批判型知识分子的禀性使得他们都经历了心理的挫败,不同的是,鲁迅仍以飞蛾扑火的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的搏击中,而夏目漱石则步入心灵的禅院,以期在静思默想之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深受日本夏目漱石"余裕"论影响,论者多认为周氏闲适文学观即明证;其实,周氏"自己表现"散文观和舒徐行文艺术更得"余裕"论神髓,他对"余裕"论的偏执理解,则消极影响散文创作。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下,K的“真实自我”成为“理想自我”的祭品,标志着K以极端个人主义的方式确立主体性的实践归于失败。夏目漱石提倡充满浓厚伦理色彩的“道义上的个人主义”主体,而K的主体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包含交互主体性的单独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在实践中必然遭到失败。夏目漱石借由《心》中K的形象塑造,批判了近代日本社会对西方个人主义的囫囵吞枣、盲目仿效,这对当前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中,比较手法的运用是极为显著且常见的。中国古典文学深厚的积淀,西方文学文化的深刻熏陶,使其比较之法不仅仅涉及到同时期、同流派作家之间的平行比较,更有以古典文学为借鉴的古今比较,及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的中西比较。这种多层次、多方面的比较,使中国现代文学在苏雪林的评论中处于一个广阔而又立体的环境中,这一方面突显了苏雪林的敏锐观察力,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中西纵横交错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爱与死”是鲁迅的《野草》与夏目漱石的《十夜梦》的一个共同主题。然而,“爱与死”之于鲁迅和夏目漱石来说又是有所区别的,处于道德困境中的鲁迅是用“死”的砖石来建造“爱”的巴别塔,即“向死而爱”,这其中伴随着一种浓重的焦灼不安和痛苦不堪;而处于“幻影之盾”中的夏目漱石是用“死”的炭火来锻炼“爱”的真金,即“因死见爱”,这其中伴随着一种淡淡的寂寞无奈和悲哀无助。另外,鲁迅与夏目漱石又都以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来反对一种虚假的爱与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