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徽商是活跃在明清商业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其足迹遍及国内外。明清时期的芜湖因为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运输等条件,吸引了大量徽商前来。极富“儒商”特色的徽商凭借雄厚的资本,积极参与当地建桥、修建会馆等社会慈善活动,为商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贸易环境。同时徽商在芜湖的社会活动推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秩序,也加速了与当地居民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胡适先生所说的"无徽不成镇"不仅是指徽商在外经商的人数之多,而且也包含有徽商在外经商,对当地城市的发展有着突出贡献这一含义。徽商在汉经商,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促进了汉口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汉口城市化的进程。此外,徽商亦商亦儒也为汉口人树立了"儒商"的典范,通过对汉口公共领域的积极参与促进了汉口城镇的安定与繁荣,而这种行为的内在动因正是来源于徽商饱读儒家经典。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徽州商帮富甲一方,享誉天下,徽商取得巨大成功离不开背后徽商妇的贡献。徽商妇通过佐夫起家、主持家政、直接参与商业活动等方式为商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徽商妇为徽商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包括生活艰辛、空守门庭、守节扶孤等。为此,徽商妇也收获了家人感怀、政府旌表、青史留名等精神回报,但这种回报具有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降,徽商经营从"首重盐业"转变为"以茶为大宗",徽州茶商在徽商中呈崛起之势。相较于传统徽州茶商,近代徽州茶商的经营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经营中心从广州转至上海,二是经营方式从重运销转向重产制,三是与金融资本的关系更加紧密。因此,近代徽州茶商的崛起不能简单视为传统徽商的中兴,它既是传统徽商实力之延续,也是徽商在近代的蜕变与新生。近代徽州茶商的发展表明,徽商在近代并没有彻底衰落,更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在一些行业仍然保持着较强实力甚至还有所进步;但与明清徽商相比,近代徽商竞争力之削弱以及在中国商业版图中地位之降低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徽商的发展历程中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体育精神,这对徽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开拓创新、意志品质、团队合作等方面对徽商文化中的体育内涵进行了探究,同时对徽商在民俗体育、艺术体育等体育文化中的作用进行了浅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晋商和徽商相继兴起于明代中叶,两者虽处于不同地理环境,但其伦理内核均体现了"仁义"之道;虽然"商"与"儒"的角色定位侧重点各异,但其伦理本质都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晋商与徽商的伦理方式稍有出入,但其商业经营谋略与儒家的治人、治世、治国之道达到了高度统一;同时晋商与徽商由盛而衰也引起了人们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7.
古徽商的经营理念和经营体制给现代经济生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徽商的发展过程、经营原则、经营方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认为古徽商商业运营的理念和在商号管理、商号运营中所蕴藏的传统商业文化,反映出几百年来徽州人打破地域限制到全国各地去经商的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其公平守信的经商原则、以义取利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民间商会组织的强大功能等,为现代中国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了许多值得汲取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8.
明朝皖江流域的招抚流亡、鼓励垦荒和承认对土地的所有权等政策促进耕地面积增长、提高土地垦殖率,使客民及小农猛增,户口益繁;明末清初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得皖江人口再次减少,清政府采取移民垦殖、鼓励垦荒、招佃经营的措施,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使皖江流域再现移民高潮.呈现出:土地开发早,人口密度较大,人均耕地较少;新型作物引进,山地得到开发;大量圩田出现,农业技术水平提升;人口增长加剧了人民的生存竞争;人口增长恶化了明清皖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论明清时期徽商的法制观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徽商是我国明清时期富甲一方的地域性商帮,关于其成功致富的原因有很多,但其良好的法制观念无疑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树立法制观念、严格依法行事、恪守商业准则、不搞商业欺诈和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徽商的法制观念及其主要表现。指出:明清时期徽商法制观念中的“法”尽管带有很大局限性,但徽商对它的遵守和利用,是其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0.
皖江流域农业开发的历史悠久,是得天独厚的稻作农业区,圩田事业长盛不衰。、明清两代,皖江流域的圩田开发进入了鼎盛时期,水利事业和联圩并圩工程逐渐发展和完善,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清代中叶以后,伴随着人地矛盾的日渐突出,更大规模的圩田开发运动带来了物产枯竭、地力下降、水土流失、渔业受阻、水患加剧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地区生...  相似文献   

11.
一、为什么要比较南通民居与徽州民居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一直以农业生产为经济基础,整个社会文化包括建筑文化均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随着历史的发展,直到明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商业迅速发展。商业舞台上同时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业集团,如徽商、晋商、浙商等等,其中影响力最大的非徽商莫属。徽州民居代表了商业发达地区民居的最高成就,它对广大地区民居的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徽州商人与传统徽商一脉相承,他们在1949年前后的经历对于理解社会转型具有参考价值。赣州徽商汪德溥曾涉足肥皂、茶社、蚊香、酒店、米号等商业领域,以"行商"小生意起家,商业资本和经商能力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向中等规模的"坐贾"发展,遇到挫折后又退为"行商"。在职业选择上,其首选是进入公职单位,而非风险偏高的商业领域。汪德溥无论在公职单位还是经商都受到徽州同乡和亲戚的关照,虽然他的生活方式已经高度土著化,当地人却仍然把他当成安徽人。他在邻居、同行及合伙人、街道干部心目中的形象不佳,在"三反""五反"和肃反运动中被当成对立面。1949年以后的社会变迁,对固守传统商业思维的汪德溥造成巨大挑战,对比他在经营、生活、交际、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可以管窥徽州商帮走向消亡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3.
优秀的创业品质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徽商精神出发,深入探讨古代徽商商业精神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徽商的"爱国、进取、诚信、开拓、和谐"的精神融入到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中,针对当前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课堂教育为基础、学生活动为载体、创业实践园为平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提高大学生创业品质的塑造。  相似文献   

14.
略论徽商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徽商的兴起和发展的多方面的原因。客观上 ,农业资源的局限和人口的大量内迁所导致的生存压力使徽商不得不走向经商的道路 ,同时 ,徽州地域水利和山林资源的便利也为徽州人走向商业之途提供了可能 ,在儒学气氛的熏陶下和儒学传统开始走向松动和式微、新的思想破土而出的社会环境里 ,徽商巧妙地利用和整合了传统文化资源和新的文化资源 ,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唐代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一步步南移,皖江流域的经济不断得到开发,农业作为封建社会的支柱型产业,更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文章从农业人口的变迁和分布,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分布,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分布等方面,进一步系统的研究唐代皖江流域农业地理状况,还原当时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总结其农业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传承徽商文化构建和谐商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徽商历史,探讨徽商的基本特性,阐明发扬徽商精神,传承徽商文化对构建和谐商业、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徽商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后,积极投身于侨寓地的社会救济事业。他们从灾荒救济和贫困救济两方面积极帮助那些受灾群众和贫苦人们,给侨寓地的人们很大的帮助。这种行为不仅为徽商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空间,也体现了徽商助人为乐、仁者爱人的良好美德。  相似文献   

18.
典当业是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经营的四大主业之一,徽典在明清徽商集团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体现出三个基本功能,即作为徽商经营的次生性行业,对原生性行业盈余利润的"蓄水"功能;用经营典当的增益资金来"反哺"徽商集团发展的功能;利用其与社会接触面广、获取信息量多的优势,成为徽商集团经营发展的"信息终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5月29日,江苏省安徽商会成立庆祝大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全国徽商精英汇聚金陵共谋发展。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连松、政协副主席王鹤龄,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祥国、政协副主席罗一民等参加庆祝大会。江苏省安徽商会的成立,旨在团结在苏投资兴业的皖籍企业家,弘扬徽商精神,凝聚徽商力量,合力共谋徽商新发展。商会的第一届一次会员大会,选举了知名"徽商"苏宁环球董事长张桂平任创会会长,雨润董事长祝义材、苏宁电器副董事长  相似文献   

20.
以悭吝、好色和好讼为特征的徽商形象之形成,既有乡土背景的烙印,又有整个社会心理波动的痕迹。在一种遭受普遍歧视的社会压力下,徽商不得不殚思竭虑地改变自己的社会形象,这使得徽商资本中的很大一部分,均花在追求士大夫生活方式和“乐善好施”的糜费上,这一方面提高了徽商的整体素质,但在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限制了中国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