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文艺与道德     
文艺与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两种不同形态 ,二者既相互联系 ,又有较大区别。文艺包含道德的内容 ,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 ,道德以文艺为重要的传播手段。文艺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精神现象 ,是人们反映社会生活的有目的、有意义的创造活动 ,道德则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以善恶评价为标准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文艺忠实地反映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道德风尚 ,道德和政治为文艺的繁荣创造良好的环境 ,应当成为文艺与道德关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艺与道德     
文艺与道德 ,是文艺学与伦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基本范畴。研究文艺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先生是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经典美学作品,而且在翻译理论上也颇有建树。其翻译思想和主张是对其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翻译思想主要涉及翻译标准、翻译方法、可译性及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探析朱光潜先生的翻译思想,以期能使学界对朱光潜先生的翻译思想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文艺与道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与道德属于两门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文艺与道德的关系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将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艺伦理学的发展逻辑和学科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伦理问题与文艺活动是共生的。道德对文艺的苛责 ,文艺对道德的摆脱 ,对文艺与伦理耦合的诉求 ,构成文艺伦理思想的不同取向与发展轨迹。鲍姆加通对美学的创立为文艺伦理学的建构完成了基础准备 ,康德对文艺独立性的体认 ,黑格尔对伦理道德审美化的描述 ,尼采对理性主义文艺伦理思想的反拨 ,是文艺伦理学逻辑发展与学科生成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6.
虽然朱光潜著述中几乎没有提及"日丹诺夫"这个名字,但日丹诺夫主义与朱光潜的关系是考察1949年后朱光潜美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视角.两者关系的历程宛如一出多幕剧,朱光潜首先用日丹诺夫主义来自我批判,然后用它来批判别人,在撰写<西方美学史>俄国"自然派"篇章时又悄悄地疏离了日丹诺夫,从而使这出关系剧一步步演绎到了最高潮.日丹诺夫与朱光潜构成如此纠缠的关系,正是朱光潜内心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语境中矛盾与蹉跎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丰子恺与朱光潜作为同时代的文艺理论家,他们在文艺领域都有所建树,但其文艺观却有区别。其主要原因是两人文艺观建立的途径不同。丰子恺的诗画交流观更多地彰显出诗画联袂的共性与个性,而朱光潜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对诗画性质的研究。虽然两人的文艺理论都凸显了诗画交流的互动性,但他们的侧重却有很大的差异,尤其在表现领域和诗画传达方面,丰子恺的诗画交流观用绘画来阐释诗境,而朱光潜的诗画交流观则用美学观点看诗画结合。  相似文献   

8.
诗论一直是朱光潜的心中主题.他认为诗的境界是"意象与情趣的契合".朱光潜论述诗境,对情趣与意象这两个相关的范畴作理论上的探讨,梳理出诗的境界与"情趣--意象"二元结构的关系以及朱光潜的境界创造理论与西方接受美学的相似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前研究朱光潜的人,几乎一致认为他是克罗齐的信徒,这种看法并不十分正确。朱光潜早年受过克罗齐的影响,写文章介绍过他的理论,这是事实,但说他是克罗齐的信徒,却不尽然。现以他解放前最重要的著作《文艺心理学》为例。作者在书中确实以显要位置介绍了克罗齐的“直觉说”,但同时又介绍了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立普司的“移情说”,乃至康德、席勒、叔本华、尼采等人的学说。所以,《文艺心理学》实际上是一本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书。意大利沙巴蒂尼教授评朱光潜,说他不是克罗齐主义,说他的美学思想比较庞杂,不成系统。朱光潜则认为:“沙巴蒂尼的批评是对的。我不是一个忠实的克罗齐的信徒,当时我也无意做他的信徒。”但如果说克罗齐的美学理论在三十年代对朱光潜的影响较深,这大概也是符合实  相似文献   

10.
"美感经验"把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贯通起来。朱光潜的美学探讨"美感经验"的心理机制及其"前因后果",属于科学;通过"美感经验"实现人生的解脱与超越,即所谓"人生艺术化",这是朱光潜的人生哲学。弄清朱光潜的美学科学与人生哲学的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评价朱光潜的思想,为当下的美学和哲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后,朱光潜的美学研究发生了四个转向,即翻译西方美学资料、研究哲学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中西方文化与文明及其比较研究。这样,朱光潜以其丰富的资料翻译和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的学科基础,推动了以美的本质、美学基本原理为重要成果的哲学美学的研究,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的资料建设和研究水平,在美学界开启并促进了对中西方文化、文明及其比较的研究,推进了中西方美学、文艺、文化、学术的交流。朱光潜以美学家、理论家的身份介入当代文艺、哲学、文化问题的讨论,推动了中国当代文艺、文化实践的发展,并以开阔的视野和规范的研究引领、提升了中国当代人文学术的发展。他的研究转向是时代变迁与个人选择、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含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全面、客观地还原这四个转向,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评估其转变效果,有助于科学地理解、评价他的研究,也能够由此反映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美学前期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说,其方法是以先验哲学为依托,侧重经验分析方法,将理性和非理性方法统一起来对现今或偏于理性主义(李泽厚)、或偏于非理性主义(潘知常)错误方法都有警示作用。朱光潜后期美学在研习马克思实践美学基础上,提出了美在主客体(不是“观”)的统一,同时他理解的“体”不是“实体”,而是将“体”消溶于历史之中,甚至把美学和美学史视为同一的,这和现在实践或新实践的美学观点都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中国美学大家中,梁启超"人生生活于趣味"的人生观,朱光潜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二者在理趣上是一致的。梁启超倡导的"新文体"和朱光潜对未来"新文学"的思考在方向上也是一致的。他俩都不偏废文言,而主张以生命情趣为本体,把白话文造就成一种既有文言的凝炼,又有欧思的畅达和谨严的文字。无论是梁启超还是朱光潜,他们的文学革命都是来自于生命情趣本体的外化,"新文体"和"新文学"都是"人生生活于趣味"和"人生的艺术化"人生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艺美学领域也影响巨大。朱熹的美学思想以“道”为根本,反对“文”的独立地位,不过他并未彻底否定文辞的形式美,而是在坚持道德美的前提下,对诗的赋比兴创作方法和审美方法做了有益的探讨,体现了比较圆通全面的美学视阈。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是说理文写作的高手。对他作品中的事理解读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乡土人情、乡村风俗和田园风景书写,这些极富皖西南地域风情的典型事例和意象,汇聚起来构筑成一幅立体的清末民初皖西南山居图。隐藏在说理文中的乡土情结书写,凝聚着作者浓郁的家园意识和故土情怀,是成年朱光潜离开乡村天地奔赴城市生活的必然,是作者自然主义美学和文学旨趣的体现,也是植根于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种情结。  相似文献   

16.
丰子恺关于中西绘画比较的美学思想在学术界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他注重中西绘画的不同,但不像宗白华那样对后印象派比较轻视;他注重移情说,却更看重中国"气韵生动"理论,这又和朱光潜对此未作价值高低区分不一样。丰子恺在中西绘画的"心"与"眼"的同与不同中求得互补性,又在后印象派绘画理论和中国传统绘画"气韵生动"理论的一致性上彰明较著,这使得丰子恺的中西绘画美学比较终于还是立在"共同人性"的基础上,尽管他的同质比较是建立在历史分析而不是哲学的抽象假设上。  相似文献   

17.
从《诗论》可以分析,朱光潜对王国维美学思想进行了辩证重解。在诗歌本质和功用方面,朱光潜认同王国维超功利性审美独立价值观,在"超脱观"基础上,把"人生艺术化"作为美学旨归;从生命层面,朱光潜颠覆性地重解王国维"境界说"等美学术语,在理论构架和深层思理上摒弃了王国维感性和零散型特点,以《诗论》构建了严整科学的现代美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以个人亲历的视角回顾了香港比较文学研究发展的源头和历程。从20世纪早期朱光潜、许地山先生任教于香港学府始,香港比较文学研究可谓源远流长。而到了20世纪的70年代以后香港更成为两岸三地比较文学研究博兴的策源地。香港中文大学的建校和任教于中文大学的诸多友好故旧的热心敦促,均在香港比较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的诗歌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诗论》中,而《诗论》的重要理论来源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但是,在推进 "境界"说的过程中,朱光潜却把"境界"说情趣化了,这就是"情趣"说."情趣"说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就外在原因而言,"境界"说的圆满自足,要求诗论转换思路,以获得超越;西方美学理论的渗透和对阐释力更强的批评标准的寻求,促使"境界"说的形成.就内在原因来说,是朱光潜本人的趣味主义人生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朱光潜的名字在中国美学翻译史上恐怕是要重重写上一笔的。其他方面姑且不论,单就《美学》及《新科学》两部巨制的迻译,已足以奠定他在我国美学翻译领域不可替代的开拓地位了。遗憾的是,尽管翻译成就斐然,他的努力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鉴于此,本文依据史实,拟对作为翻译家的朱光潜进行详细的探讨,并就其在我国美学翻译及翻译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