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二者在刑事案件中对案件的定罪及量刑均有一定的影响。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犯罪想要达到的效果,是犯罪的构成要件之一;犯罪动机在人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形成,针对的是为什么犯罪的问题。相对于犯罪目的而言,犯罪动机更能反映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对于案件的定性更为重要。针对文中提出的案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动机,通过比较发现国外青少年犯罪心理动机大多是精神情感空虚,以寻求刺激和追求时髦为目的;而我国青少年犯罪心理动机大多出于对生理性和社会性这些低层次的需要缺乏理性控制。我国青少年犯罪动机之所以有别于西方,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只要我们有针对性的加强对青少年的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可实现降低犯罪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运用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分析实际案例,证实贪官与奸商在心理需要、动机、自我调控能力以及人格上,都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即他们的畸形的物质需要是犯罪的原动力;贪婪的谋利动机是犯罪的直接起因;缺失的自我调控能力是犯罪的重要因素;不健全的人格结构是犯罪的内在根据。这四者是内在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其中不健全人格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分析,提出了预防官商勾结犯罪的心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犯罪动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在刑法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等学科中,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是相当不够的。近来,读了陆伦章同志的《论刑事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问题》一文,笔者深有感触:一方面觉得该文不愧为一篇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著,涉及到的观点和内容是颇为丰富的;另一方面也感到关于犯罪动机的许多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这里,笔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并求教于陆伦章同志和学术界诸公。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职人员腐败犯罪呈现出主体高职位化的发展趋势 ,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腐败犯罪的人数越来越多。腐败犯罪动机和变形的需要结构是国家公职人员实施腐败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力 ;歪曲的价值观、颠倒的利益观、畸形的权力观是国家公职人员实施腐败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个体犯罪被害预防的理论基础:趋利避害的本能是其人性基础;人的安全需要作为其心理学基础使个体犯罪被害预防成为可能;作为政治学基础的国家对公民的信任使个体犯罪被害预防得以有效开展;犯罪动机的形成理论、理性选择理论、日常活动理论及责任公民理论等作为其犯罪学基础充分论证了个体犯罪被害预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个体犯罪被害预防的基本方法消除被害性因素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7.
反金融犯罪法制建设论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犯罪是“理性犯罪”,其犯罪动机和犯罪决意都是在给定的社会环境下的理性选择。从法学的观点看,金融犯罪是在给定的社会金融法制环境下的理性选择。我国当代反金融犯罪的法制(包括金融犯罪之预防和惩治法制)还有一定的缺陷,给金融犯罪的实施客观上留下了机会,或者对金融犯罪心理起到了负面推动作用。我国目前反金融犯罪法制需要建设,而且重点是刑法建设,主要是罪网建设和刑罚建设。  相似文献   

8.
一切具有思维能力的正常人,为了从事各种不同的活动,总具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严格地说:“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人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都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一个刚刚摆脱先天无条件反射的新生儿就能以哭声求得奶水,这是生理性的需要。这种根据人的生理性需要产生的动机叫自然性动机。随着年龄增长,人们需要互相交往,需要受教育,这种根据人的社会性需要产生的动机就叫社会性动机,有的人顾全大局,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这是正确、高尚的动机,有的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这是错误、卑下的动机;有的人为了  相似文献   

9.
网络犯罪动机是网络犯罪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格心理学的视角,网络犯罪动机包括占有欲、破坏欲、异化的归属感、扭曲的成就感及错位的创造力。按照精神分析的原理,为了减少网络犯罪,应该积极倡导网络道德,建立起网上的超我;而从人本主义出发,只有满足人的各种基本需求,方可有效防控网络犯罪。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网络环境中也可做出努力,以接近此目标。  相似文献   

10.
合理冒险行为是俄罗斯刑法中一项独具特色的规定。作为排除犯罪性的情形,合理冒险行为不同于紧急避险,也与正当业务行为相区别。该规定体现出宽容冒险行为、保护善意动机的独特性。对中国刑法的启示在于:目前需要谨慎建立风险刑法范式,同时应考虑将犯罪动机等酌定情节法定化。  相似文献   

11.
法律对人的作用,不能仅仅从法律规范的自身来理解,法律给予主体的权利是给予行为主体实施某种行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得到主体的实施就看主体是否有实施法律行为的动机,而这种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来决定的,只有通过人的需要与动机的实际考察才能发现法律的实际运行过程,并由此得出法律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2.
学习动力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驱力。独立学院部分学生学习动力缺失严重,这是由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特点以及其家庭环境和独力学院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导致的。这些学生虽然存在许多缺点,但他们思想活跃,潜质较好,大可造就。通过采用各种激励措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需要层次,并从外部对其进行强化,就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他们健康成才。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并不表现积极.本研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考察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主观助人动机.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观助人动机受社会规范学习和互惠规范影响为主,其次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以及移情和利他主义的假设.大学生主观陈述时首选助人动机为满足精神愉悦感.  相似文献   

14.
感恩动力是引起、激发和驱使主体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理产生认可并外化为感恩行为的一种力量组合。感恩动力能激发主体的感恩积极性,推动主体克服感恩进程中的困难,调节感恩活动的进行,具有启动、维持、调节、强化等功能。感恩的动力机制是由内在动力机  相似文献   

15.
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众多在校大学生的主要娱乐方式,大学生参与网络游戏与游戏类型密切相关。他们通过各种网络游戏满足不同的需要,聊天交友类游戏反映出大学生强烈的归属需要与亲和动机,具有较强权力动机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策略型游戏,而竞速类、教育益智类游戏与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激励机制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需要与动力,使学生产生创新行为,形成创新素质.只有认清并分析制约学生创新需要和动力的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因素,按照同步激励理论,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建立学校激励、家庭激励、社会激励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激励模式.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理论的合理性在于:社会基本矛盾论要解决社会存在的基本公正问题,即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基础;阶级对抗和斗争是解决社会基本公正的最直接的手段和方法。有关人的基本需要及阶级概念,具有客观和可量化的特征,可纳入科学的范围进行定量分析。阶级分析法是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教师职业动机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职业动机是直接推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以满足教师某种心理需要的内部心理状态。教师职业动机分为 :职业兴趣、教学效能感、外部目的、职业价值观。外部强化可以激发教师职业动机 ,但应注意外部强化的控制行为功能和提供信息功能的相对强度。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市城乡二元格局突出,城镇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从经济和制度两方面探讨重庆城镇化滞后的原因,认为重庆城镇化水平滞后在于其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不顺畅。要加快推进重庆城镇化建设,首要的是必须优化重庆市的城镇化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互动与整舍是多元文化存在的方式之一。多元文化的互动从宏观层次上看,表现为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但将视角转向微观,民族地区文化互动则依赖于民族成员的个人行为选择。民族成员所处的日常情境因素与其个人意念相结合,所形成的实践感决定着民族成员跨族籍的实践行为选择,这种新的实践行为则构成了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互动的微观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