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宗族形态"指有聚合无世系,其历史趋势是以源于一宗的父系世系整合族类关系;"后宗族形态"指有世系无聚居,其历史趋势是父系世系与传统的族居形式逐渐脱离,并衍化为一种文化性范畴。中国明清以来直至近现代社会中广泛发生的联宗活动以及所由形成的联宗组织,就具有进入"后宗族形态"的基本特征。而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后宗族形态"有可能成为中国宗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证法指出现代汉语中,"哪怕"是个连词,跟其他许多连词一样,它是由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成。文章重点分析了"哪怕"是如何从跨层短语结构(哪怕1)一步步演变为连词(哪怕2)并发展为一个固定的格式(哪怕3)。如今,"哪怕1"和"哪怕2"并没有因为"哪怕3"的形成而消亡,而是三种形式共存。  相似文献   

3.
信息时代的“粉丝”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和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里,"粉丝"已经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同时"粉丝"现象也上升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以"粉丝"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促使"粉丝"行为形成的心理需求层次,以及在全球化环境中,"粉丝"相互联系构建的阐释性社区及其特点,最后还分析了"粉丝"在后现代文化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4.
"很+NP"是现代汉语中特殊而常见的结构。在现代汉语的实际使用中,"很+NP"结构已经由一种特殊的评议现象逐渐成为汉语中的一个常用结构,其适用域及使用频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朱熹释"义"为"心之制,事之宜",并认为"善善恶恶为义;"其"利"则有"自然之利"与"贪欲之私"两个层面的涵义。在"利"的"自然之利"的意义上,"义"即"利",两者有着高度的统一;在"贪欲之私"的层面上,"义""利"的价值诉求则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因此,"义""利"之间乃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而就朱熹的义利观所具有的超越历史局限性的普遍意义而言,它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商鞅主张"以法治国",因而强调"法之必行"。但《商君书》却发现,"无使法必行之法"。特别关键的是,商鞅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但他最终无法解决这一制度难题,这也是传统中国无法解决的制度难题。而梁启超以现代民主立宪思想为武器,找到了"立宪政体"这一解决之法,可以视为中国现代法治的"梁启超方案"。这一方案是中国现代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要真正重视并深入开展"文革语言"研究,首先需要解决对其意义和价值的认识问题。"文革语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汉语语言学本身而言,无论从共时还是历时的角度,"文革语言"研究都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领域,并且为现代汉语研究增添许多新的内容。二是对社会语言学而言,"文革语言"研究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甚至"文革语言"本身的很多内容也都可以归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之中。三是对"文革学"及"文革史"而言,"文革语言"研究理应成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甚至可以构成隶属于前者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儒学复兴运动在中国大陆的兴起已经成为事实。基于现代新儒家致思方向之偏误,蒋庆主张儒学制度化,走"政治儒学"之路,并对其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与历史形态作了深入研究。作为当前儒学复兴思潮之一种,"政治儒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儒学研究路向的新展开。不过,总的看来,"政治儒学"学理上不够圆通,也没有现实可能性,并非...  相似文献   

9.
"为人民服务"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理想,也是一种生存的本领。"为人民服务"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涌现出无数的先进榜样,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服务"思想继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联绵词是指双音的单纯词,"联绵字"的称呼不科学,应作"联绵词中的字"。从古代到现代语言学家的论述来看,"同义连绵词"的注解不妥当,应为"同义词并列连用"。  相似文献   

11.
"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是一个为普通劳动者而设的节日。曾几何时,"小长假"这一称谓将劳动者的节日悄悄淡化了,"劳动节"似乎仅仅只是一个休闲的假日,"向劳动者致敬"成了久违的口号。或许,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这一天的真正内涵、忘记了这一天对于所有劳动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以其杂文的"呐喊"和小说的"彷徨",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怀。鲁迅"悲哀"而"苍凉"的创作格调,寓意着他对启蒙对象与启蒙主体的双重"绝望";它不仅是"五四"时期鲁迅思想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知识精英的人格矛盾:面对"国民性"历史积淀的强大惰性,"反抗"只能加速"绝望"的窘迫心境。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中国社会,"丁克家庭"主要是一些具有现代意识的年轻人所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已有迹象表明,年轻时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而现在已人到中年的"丁克"中,已有人改变初衷,走上了回归生育之路,其原因是爱情不等同于婚姻的本质、孩子对婚姻中夫妻间爱情的强化作用及以"不可名状的权威"方式间接对"丁克"们产生影响的中国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4.
"可爱文化"是具有"纯真、简单、自然、小巧、依恋、轻松、幽默、愉快"等特征的一种文化形态;"可爱文化"在当代社会日益流行,"可爱文化"产业是当代社会的一个新兴产业;"可爱文化"的流行既满足了大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反映了当代人日益严重的"儿童化"心理倾向以及试图逃避社会压力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说“囧”     
古往今来,从甲骨文到现代规范文字,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如今,随着网络语言和文字的兴盛,汉语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网络语言中借用古代汉语的现象越来越多,"囧"就是借用古生僻字"囧",并发展出更丰富的含义和应用形式,走出网络,走进现实语言生活。它的流行趋势有待历史和语言自己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廉"作为一种具体的道德要求,其常见的含义是不苟取、不贪得,主要体现在清介自守、反贪拒贿、秉公执法等方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廉"的优良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侵"的历时发展经历了语素化过程,即由先秦独立的成词语素变成了现代汉语中黏着的构词语素,这一演变过程大约在元明时期就已经完成了。"侵"语素化的显著特征是,"侵"由先秦多义单音词,变成了现代汉语中语义较为单一的构词语素,历时演变中"侵"的语义泛化了。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文化的变迁导致了现代人的认同危机,"怀旧"成了人们解决认同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立足于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集体记忆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就成年人的网络"农场偷菜"现象分析,结论认为这是一种现代人认同危机下的文化怀旧,呈现的是大众、平民、草根化、网络性的文化怀旧特点,表现出的是现代社会大众对伴随他们成长起来的乡村文化的一种怀念。  相似文献   

19.
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成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孔子强调礼乐的约束作用对于"成人"的重要性。自西周开始,"成人礼"已经成为"成年"的认可,是正式履行社会责任的标志。而《礼记.学记》中所记述的传统成人教育,对现代学校人文教育则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红色,是中华民族的国色,自古就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不同的历史时期,"红色"所代表的含义都有所变化和发展,这些含义的变化发展反映在历代典型的文学作品中。在先秦,"红色"象征着血腥和神圣;在唐宋,"红色"不仅意味着富有、庄严,而且还有美丽及"花"等物品的代称之意;在明清,"红色"有勇猛、忠诚、热闹、吉祥等意;而在现当代,"红色"又增加了野性、不屈和革命等意义。本文借助历代典型的文学作品探索中华民族"红色崇拜"传承和发展之线索,揭示"红色崇拜"产生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