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开头就说:“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59页)由于认识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所以毛泽东同志把它的论述认识论的著作,干脆叫《实践论》。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大特点,一是阶级性,二是实践性。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时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实践论》)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术界对认识的源泉问题的认识上众说纷纭,各持已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有的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有的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物质世界是认识源泉的源泉;还有的认为,实践只是认识的途径和方法,物质世界才是认识的源泉.这些不同看法,涉及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一些基本问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斗争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把自己的认识论著作称作《实践论》.在这篇论著中,论证了知和行的关系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他把实践性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并强调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他抓住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主题,就是要解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问题。他在详细地分析认识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得出这样一个明确的结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卷272页)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是对《实践论》基本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它以自己的独特的形式,唯物而又辩证地解决了哲学的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关于辩证法与认识论的关系,列宁曾作过多种表述.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他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选集》第2卷,第714页)在《卡尔·马克思》中又说:“辩证法,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同样也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其本身包括现时所谓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同样应当历史地观察自己的对象,研究并概括认识的起源扣发展即从不知到知的转化.”(《列宁选集》第2卷,第584页)尽管哲学界对列宁说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包括认识论这两种提法有不同的理解,但考察认识论问题,不仅不能脱离唯物论,而且也不能离开辩证法,则是共同一致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第一次把认识过程概括为两个飞跃的理论,即从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革命实践这样一个辫证认识运动的理论。毛泽东同志关于认识过程第一个飞跃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内容,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根据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认识的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模式中包含着一个"是"到"应当"转化的难题.难题的症结在于对"认识"的理解.运用广泛认识论的观点,难题也就迎刃而解,相应地,对"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识模式也就有了新的理解和表达.  相似文献   

8.
"活动"范畴,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逻辑起点和中心范畴,也是皮亚杰理论中最复杂、最不易把握的概念.皮亚杰的认识起源于活动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十分接近,而且从个体认识发生的角度支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起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而不是单纯起源于物质本身的观点.但是皮亚杰的"活动"范畴不是尽善尽美的,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有着原则的区别,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必须有一个新发展,这是时代的需要。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认识论,应该概括思想、认识、精神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心理学是和认识论最接近的学科之一,不可不刮目相待。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人类思维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精神、主观世界及其规律的科学。两者都以人类的精神世界为其研究对  相似文献   

10.
<正> 《实践论》系统地阐述了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它不仅同我国历史上唯心主义的知行观根本对立,也同我国历史上唯物主义的知行观有着原则的区别;但是,“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也是人类在以往社会中创造出来的全部认识论合乎规律的发展,因而,《实践论》和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论》的副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就直接将两者联系起来了。研究清楚这一联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更重要的,还在于由此可以看到进一步发展包括辩证  相似文献   

11.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的这一经典概括,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整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所占的极其重要的地位.正确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把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关键.近些年来哲学界围绕“实践”的含义所进行的讨论,无疑是很有意义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它的理论来源及其与黑格尔、费尔巴哈实践观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实践论》这篇哲学著作,写于1937年7月,意在总结第二次国内战争的经验,从理论上清算王明左倾路线。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指出: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阶级斗争给予人们的认识以极大的影响,科学实验也属于社会实践。这就第一次明确概括了社会实践的内容。《实践论》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丰富了列宁关于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论述。《实践论》论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  相似文献   

13.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部哲学理论著作,它同马克思主义的同类著作有其共同点,论述和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时唯物主义反映论原理。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其最突出的是这篇论文的立论和出发点。毛泽东的《实践论》把认识论的内容作了系统的阐述和论证,并且用副题作了注释性的说明:是讲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  相似文献   

14.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首次在认识论领域提出"默会认识"这一概念.波兰尼的"默会认识",实质上就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身心合一的整体理解.波兰尼认为,默会认识是人类获得和持有知识的终极能力,在认识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对认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上,其思想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某种契合关系.这种契合关系是我们吸收和借鉴波兰尼默会认识思想的基础,并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对相关问题的论述、特别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关于辩证法问题一系列论述的整体出发,论述了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的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三者"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实际上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相似文献   

16.
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过程中,价值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类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及其所获得的真理,都同价值问题有密切的联系。研究价值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价值与认识的关系,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认识总规律公式科学揭示了认识的基本矛盾、基本过程、基本形态、基本任务、基本途径 ,蕴含着一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它概括了人类实践过程的三条特殊规律 ,即客观规律、指导规律、行动规律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的《实践论》著于一九三七年。这是一本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哲学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这一认识论,以后,随着实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将实践纳入认识论,从根本上不仅和唯心主义认识论而且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从而使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论》是一部政治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这部著作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就是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辩证法方面,毛泽东非常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世情、国情和阶级关系。在认识论方面,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列宁加以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个新的科学概括,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认识能动的观点和变革的观点突出出来了。在唯物史观方面,毛泽东在密切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深刻地论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国体和政体等等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地吸收了黑格尔的理性必然"现实"观和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现实"观,建立了自己的"实践"现实观。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现实观的逻辑推演,共产主义理想则是"实践"现实观逻辑结论,是真正"现实"意义上的"人是人的目的"的实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中,"共产主义理想"部分实际处于教学的"合题"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严密逻辑推理的圆满句号。马克思主义是否科学就充分体现在这个"合题"上。符合"现实"是科学性的有力论证,也是《原理》课教学中最有说服力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