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华民族开发祖国大西北的历史,是一个逐步开拓、渐趋深化、日益主动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反映在历代中国政府的西北决策上,呈现出一种从侧重到综合、从单一性到多层次、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趋势。然而,历来治西北史的学者,多就某一时期中国政府西北决策之利弊得失加以权衡褒贬,这就无形中割断了历史发展的有机联系,因而难以作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结论。本文试图运用历史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周秦两汉中国政府开发与经营西北的决策发展过程进行前后对照、互为比较的宏观综合考察,以便从中寻找规律,为今日西北建设之宏伟规划提供历史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周秦两汉时期我国传统农业迅速发展,以农具改良、优良动植物品种培育、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等为标识的传统农业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农业开发进入区域性整体开发阶段。农业发展中各种灾害问题日益突出,减灾防灾活动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在农业灾害的防治过程中,周秦两汉时期传统的农业灾害观和农业减灾思想基本形成。传统农业灾害观是与传统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的、以对灾害的表现和发生演变规律进行初步概括归纳为特征的古代灾害思想。尽管限于科技水平,周秦两汉时期人们在灾害认识上存在诸多片面及谬误之处,但是,这种认识已经脱离…  相似文献   

3.
<正>关于上古的时代界限,学术界一般认为指先秦两汉,如唐作藩先生:"音韵学上所谓‘古音’,指的是韵书产生以前的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即上古音。"1也有学者认为不包括两汉,"所谓上古音,传统音韵学上指的是周秦古音。如果周秦古音是指西周建国到秦朝灭亡这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4.
以城廓壕池与农村为界并与之分离的城市之最初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北地区城市最早产生于周秦之际,是西北东部地区奴隶制社会及以定居为特征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周秦以来的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西北城市在古代中前期作为政治中心及军事中心的作用至为突出,其作为屯垦、仓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著《春秋董氏学》,晚清经学家皮锡瑞称“董子之学”,1935年《协大学术》刊登李兆明《董学研究》一文,遂生“董学”一词,与孔学、孟学、荀学、朱学、陆学、王学并列,各领风骚千百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周桂钿教授,由张岱年、钟肇鹏等先生指导撰成《董学探微》一书,主要内容乃十二论——宇宙、人性、仁义、义利、贤庶、德才、贵志、名讳、辞指、常变、中和、大一统,造诣深度与广度超越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及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专章、李威熊《董仲舒与两汉学术》、赖庆鸿《董仲舒政治思想之研究》、周辅成《论董仲舒思想》等,堪称董学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两汉时期在今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曾分布着大量的两汉边关屯戍机构和屯戍点,它们既是汉代西北边关屯戍制度极度完善与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曾对汉朝国家安全,西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然而,汉代西北边关屯戍的过度发展,不仅给汉代国家的长期文明繁荣带来了隐患,而且也给两汉以后历朝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周国林同志在《江汉论坛》1982年第1期发表的《曹魏“亩收租四升”辨误》一文,对曹魏租调令的田租额提出了疑问,认为“亩收租四升乃为亩收租四斗之误”。我们认为周国林同志的意见很难成立。首先,我们来谈曹魏田租剥削的轻重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由于缺乏两汉时期亩收田租的具体数字,所以曹魏的亩收租粟四升,较两汉时期的田租剥削量是轻是重,还是相等,无法断定。学术界在这方面发表过一些意见,也多属于推测之辞。但曹魏收田租亩4升,如一家按耕种70亩土地来计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西北开发思想主要有:清末"新政"时期的西北开发思想、孙中山的西北开发思想、南京国民政府的西北开发决策思想、"一五"计划时期的西北开发决策思想、"三线"建设时期的西北开发决策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在理清各时期开发思想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本文从开发的总体目标、政策和机构、先行项目和重点产业、资金来源、技术和人才来源、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六个方面作了分类纵向比较,进而对总体特点作了概括.  相似文献   

9.
<正> 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曾在古代文学史上和文艺批评领域发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随着黄庭坚研究的不断开展,人们对于此说的认识也日趋深化。笔者认为,此说的价值和意义绝不止于诗歌创作的求新,更重要的是,它褐橥了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条艺术规律。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实际和理论发展两方面,对其成说的渊源、基础与影响作些考察和研究。一、周秦两汉的作品沿袭与理论滥觞黄庭坚的“点铁成金”说见于《答洪驹父书》,文存本集;“夺胎换骨”论为释惠洪《冷斋夜话》所载,亦传毛世。前者着眼于语言,后者立足于诗意,侧重点虽各有不同,而基本精神都是强调在学习借鉴和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全部历程  相似文献   

10.
正如我们看到的二里头文化和夏文明起源于黄河中游和洛河河谷那样,而商文明可能发祥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东部。陕西渭水河谷乃是周的摇篮。据记载,周的第一个统治中心建在岐山下的周,这样称呼可能是因为周平原北部主山上有两个主峰。关于周营建第一个都邑的情况,在《诗·绵》中有生动的描绘: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乃慰乃运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两汉官吏的研究,学术界成果颇丰,但涉及到边疆官吏的较少,具体到西北边吏的更是廖廖。两汉时期西北边疆正式纳入祖国版图,但西北边疆的巩固、治理仍然是两汉时期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两汉时期西北边吏的吏治、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粗浅地探索,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西州”及“北州”、“东州”、“南州”、“中州”,这种划分天下的“分域说”或“五州说”,只是汉代人一种习惯上的用法,每一州所指区域并不确实,但在大致范围上还是有共识的。“西州”最初专指益州地区,但是随着西北边疆之开拓,“西州”所指渐延及凉州、朔方;由于西北一隅对两汉国势的影响远大于西南地区,“西州”概念的重心渐次转移到凉州、朔方地区了。  相似文献   

13.
简论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思潮形成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中国波涛翻滚的思想领域中,一股以“救亡图存”为主线的“西北开发”思想亦显隐起伏,终至“九.一八”事变后,在空前的民族危机关头,訇然发展成为煌煌之“西北开发思潮”。文章着力从时代性、变革性、社会性、聚合性、层次性与阶段性几个方面,阐述了抗战时期西北开发思潮形成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有些人认为孔子复辟倒退,大肆否定孔子.其实,这些人冤枉了孔子,因为孔子并非复辟倒退.这些人以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过“吾从周”为由,认为孔子复辟倒退.此种说法很错误.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指出:“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这个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根据郭老的推算,西周始于公元前1066年左右(见郭老的《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从西周算起,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止,中国封建制度才“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因为公元前1066年左右至公元1840年,共计有2906年左右,接近3000年,可谓三千年左右矣.按照毛主席的上述说法,西周社会就已是封建社会了.由此可知;孔子说“吾从周”,表明孔子继承封建制度.这怎么见得孔子复辟倒退?  相似文献   

15.
“西北学说”的实质是右倾逃跑主义;是鲍罗廷的理论;它使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恶性发展为右倾投降主义,使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在大革命后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失误,是大革命失败的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学观念产生于文学作品出现之后。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发生,根据掌握的现有资料证明,是在“诗三百”出现之后,适逢我国古代社会第一次学术繁荣——百家争鸣——时期。但是,严格地说来,两汉之前,只能算是文学理论批评的准备期——文学观念的准备,两汉之时,有了对文学观念的初步阐释与演绎,真正的文学理论批评才开始发生。 在这一漫长时期内,具体地说来,在先秦两汉八百余年间,产生了三个文学观念系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智慧观的历史演变及其价值论意义赵馥洁西北政法学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智力不断提高,人们对智力的认识也逐步深化。自孔子奠定中国古代智力观的基础之后,先秦诸子、两汉经师、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都对“智”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自...  相似文献   

18.
灾以其特有的方式贻“害”于社会 ,人类之政治、经济乃至思想、文化等社会事象皆有其深厚印记。两汉时期灾害频发 ,给两汉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初步研究 ,将灾害对两汉经济的消极影响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其一 ,对小农经济的打击 ;其二 ,对两汉国家财政经济的制约 ,以致两汉经济发展过程出现反复波动 ;其三 ,对两汉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平衡作用。在灾害频繁的打击下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步伐相对减慢 ,而江南地区由于灾害相对较少 ,经济发展速度提高 ,与黄河流域差距渐为缩小。  相似文献   

19.
抗战前开发西北思潮中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进 《甘肃社会科学》2002,2(5):113-117
“九·一八”事变后 ,国内开发西北思潮高涨。由于西北民族与宗教复杂、边疆危机以及苏联民族政策的影响 ,促使一些有识之士 ,基于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的立场 ,关注西北民族与宗教问题。他们认为 ,开发西北 ,必须考虑少数民族的利益 ,并提出发展民族教育 ,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吸收少数民族人才参政等措施。这是当日国人对民族与宗教问题的有益探索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20.
初唐小说《补江总白猿传》的写作动机,自宋代以来,几乎众口一辞,都认为乃时人为诽谤欧阳询而作。有的还把它与后来的《周秦行纪》视同一类作品,说:“唐时风气,往往心所不慊,辄托文字以相诟,如本《传》及《周秦行纪》皆是已”。(汪辟疆:《唐人小说·补江总白猿传》附识)甚至明智如鲁迅,也认为:“是知假小说以施诬蔑之风,其由来亦颇古矣”。(《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这简直就是把它当作攻击小说的始作俑者了。如果确是这样的话,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篇小说了。笔者不同意此说,故不得不予一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