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新时期彝族诗歌是指新时期的彝族诗人们用汉语进行的诗歌创作。新时期彝族诗歌以吉狄马加为代表,在创作上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色。本文试图对他们身处文学边缘,却执著探索的精神以及创作中的优缺点作简单的评述,以期对彝族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有一点借鉴和促进。  相似文献   

2.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是彝族当代文学的旗帜,他的诗歌抒发了改革开放以来彝族的民族意识觉醒的情怀,是彝族诗歌及彝族文化复兴的鼓手。在他的诗歌中大量出现了彝族文化意象,意象与情感交相呼应,体现出了吉狄马加诗歌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与人类性。意大利诗人莱奥帕尔迪是意大利国家独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表现了对意大利光荣历史的回顾和对意大利现实的深深不满。其诗歌中慷慨激昂的情感、冷静独立的思考、细致多情的描绘等等,都无不展现出诗人的个性。两位诗人在各自民族变革的伟大时期,用诗歌的形式对内体现出了对民族复兴的热切渴盼,对外展现了对人性和自然的礼赞、对生命的关爱、对人道主义的关切等等。  相似文献   

3.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是中国当代极具盛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在诗作中,吉狄马加频繁地叙写了彝族的风尚习俗、祭祀礼仪、图腾信仰、神话传说等"仪式"意象。吉狄马加在诗作中常常以彝族的仪式文化为视角来探寻彝族的历史、思考彝族的现实,彰显了他对彝族文化的深沉思考和独特想象,表达了他对彝族现实生活、未来发展、人性人文等形而上的思考和终极关怀意识,这使他有关彝族的书写更切近于本民族的原生态状态。仪式是对现实的超越性表征,是一种情感体验,具有召唤作用。诗人常常在诗作中通过"仪式"意象表达对彝族文化传统的强烈认同,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仪式书写是诗人吉狄马加诗歌创作的一种策略和表达诉求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阿库乌雾一直运用彝语和汉语进行诗歌创作,阐释了彝族人民的历史遭遇、现代境况和精神世界,他的内心经历了焦虑、警惕、释怀三个阶段。他长期坚持语言文化的策略,本着求新求变的宗旨,既突破了传统文化的藩篱,又克制了现代文化思潮的激进影响。而且,近十年来,他浸淫于古老的毕摩经书诗文之中,挖掘本族裔文化的精华,促使其重新流光溢彩。本文将全面分析他的诗集,剖析其诗歌创作的心路历程和文化策略,认为诗人用彝语和汉语创作的诗文很好地构建了混血文化的理想王国,并借助比较文学变异学仔细考量诗人在后现代语境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中,进行彝族诗歌创新实践的价值,重构民族身份的主体性,打破了彝族诗歌创作的旧模式,将彝族诗歌带出困境,开辟了新路径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彝族诗人倮伍拉且以古朴的彝族文化为写作积淀,并藉由纯质真诚的诗意风格、理智透彻的诗作态度、质朴磅礴的诗性抒发,塑造出众多风格各异的意象。探究其诗歌意象的,深入挖掘彝族文化中蕴藏的审美价值与精神内核。结合诗人创作的年代背景与写作倾向,贯注其诗歌创作的历程,剖析出彝人潜意识中的生命意识,揭明彝人民族精神的符号体现与传统文化的时代挑战,体察诗人故乡情思的艺术哲思,并指出诗人写作主题的审美移情和诗歌取向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6.
凉山彝族汉语诗歌创作群体,可界定为凉山彝族文化诗派。他们怀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从新时期到新世纪致力于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重构和民族诗歌的审美重构,已形成相当卓异的风格特征。这既证明民族诗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牢牢把握,更证明党和政府把新世纪文学艺术定位于和谐文化建设之明智,是成功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民族大融合时期元代少数民族汉诗创作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少数民族诗人接受了汉文化的熏陶 ,但他们所创作的诗歌却仍然保留着少数民族的气质 ;因为出身、地位的不同 ,文化心理、民族情感的差异 ,造成其诗歌题材的多样化 ,大大地拓宽了元诗的题材 ;他们的汉诗创作由于在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多元继承的同时又保存了他们的原创性思维 ,因而具有独特的意境和风格 ,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8.
吉狄马加作为当代著名彝族诗人,是较早具有族性意识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其创作表现出浓郁的民族归属感和对本民族的爱,当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被包围和消解的命运时,他把传承本民族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使少数民族文学彰显出其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青年诗人俄尼·牧莎斯加是近年来涌现出的彝族当代汉语诗坛新秀之一。他的散文诗创作具有将个人情感体验、生命感受与民族感情、民族命运的思索自然连接、深层混融的创作风格。在对散文诗题材的挖掘、美学旨趣的提升、艺术文化层次的加深和对散文诗文体束缚的超越等方面作出了自己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彝族学者型诗人阿库乌雾的彝、汉双语诗歌创作有着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审美追求。诗人凭藉对彝民族诚挚深厚的情感源泉 ,极力破译并升华古老而神圣的民族精神 ;以迥异的文化质素对汉语渗透并与现代诗艺溶合追求少数民族汉语诗歌的美学建构 ;在现代语境中以对生命终极关怀的宗教精神完成叛逆回归后的再度超越  相似文献   

11.
加里.斯奈德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其诗歌创作不仅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题材,运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技巧,并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2.
论吉狄马加诗歌的文化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全面阅读和考察了彝族当代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的诗歌创作的前提下,着重从艺术文化学的层面论述了吉狄马加诗歌对于处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彝族文化的反思、变革与创新的时代使命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视、文化溯源、文化批判及文化救赎的美学旨趣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沙马、施袁喜、鲁娟等几位彝族青年诗人,分别从诗歌意象、文化内涵、语言特点等方面对他们的诗歌进行简单评析,力图通过他们的诗歌概括一些当下彝族青年诗人创作的特点,展现彝族汉语诗歌的一些面貌。  相似文献   

14.
吴琪拉达论     
诗歌评论家杨匡汉先生说:“以历史和现实而论或从逻辑发展而言,在一个民族的新的黎明时期,诗有着广阔的天地,诗是光彩夺目的”(《缪斯的空间》)。吴琪拉达正是诞生于彝族新的黎明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是光彩夺目的。虽然年轻的新一代诗人已经出现,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吉狄马加、伍耀辉,他们已经开始了新的里程,把彝族诗歌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吴琪拉达作为解放后党所培养的第一个彝族诗人自有其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研究吴琪拉达的诗歌创作的发展道路应该说也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5.
倮伍拉且系当代彝族汉语诗人群体中的优秀诗人之一,著有《饶山的游云》、《大自然与我们》、《诗歌图腾》三部诗集,其作品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励。本文以以上三部诗集为文本依据,对倮伍拉且诗歌创作所经历的“三阶段”作出了具体的论述和解析。阐释出以彝族文化的自然属性为背景,流注其诗歌创作全过程的,对自然精神的深切体察与艺术再现的艺术思想内涵和美学追求;揭明其将彝族传统文化深层的图腾意识、图腾心理自觉地与现代语言艺术之语言观契合,并建构语言图腾的艺术境界和语言哲学的思考,肯定其所作的艺术实践,为今后的彝族汉语文学创作带来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吉狄马加诗歌创作已成为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写作的一种典范,其文本在异质文化的交汇之中,形成了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从语言的修辞角度,分别考察其诗歌文本中典型词汇、词语选择、词语的组合搭配以及个性化的修辞格--反复与排比、隐喻与象征等风格手段,探寻诗人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7.
[摘要]彝族诗人阿库乌雾与印第安诗人约瑟夫·布鲁夏克都来自少数民族部落,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他们用诗歌来抒发本民族的心理诉求,力求吹响本族裔传统文化兴起的号角,他们是本民族文化发展历程的主要见证人。阿库乌雾对美国印第安传统宗教文化的关注,夏鲁布克对中国天人合一文化观念的认同,二者在传统文化观念上较为契合。二者的诗歌创作彰显了文化救赎和忧患意识,在多元文化时代思潮下,他们力图捍卫少数民族诗歌的人文精神价值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籍和朝鲜古籍对抒情歌谣“箜篌引”均有记载,它是一首影响颇大的四言乐府歌辞。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曹植、李白、李贺、温庭筠等都以“箜篌引”或“公无渡河”为题作过诗;朝鲜十六世纪著名文学家车天辂和十八世纪的著名实学派作家朴趾源、李德懋等也在自己的文集里留下了有关“箜篌引”的记录。因此,研究“箜篌引”,对于进一步了解我国同东方诸国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尤其对比较研究我国和东方其他国家的文学艺术,探讨“诗经”以来的我国古典诗歌传统如何影响着其他东方国家诗歌创作的发展,以及这些东方国家的诗歌又怎样反过来给我国古典诗歌以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全面考察彝族青年诗人阿苏越尔近年来诗歌创作历程的基础上,抓住贯穿其诗歌创作始终的“雪”意象体系,从而把握其独特的诗歌表意方式。对其诗中所展示出来的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文化变迁忧思和纯正执著的诗歌精神作审美阐扬。  相似文献   

20.
马德清系当代彝族汉语文坛上一重要诗人。已出版《彝人的世界》、《飞跨世纪的彝人》、《我的爱恋》、《三色鹰魂》和《红色百褶裙》五部诗集。其诗歌创作,特别是情诗创作填补了当代彝族汉语文坛情诗创作的缺憾,为彝民族情爱历史的诗化接延、延伸与反思、超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马德清以黑色意象为主体、以黑色为主调的富于文化家园感的文化诗也独具内蕴和张力。本文就以上论题及马德清迄今为止的诗歌艺术创作历程作了较全面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