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4 毫秒
1.
澳门是一个族群关系复杂的社会,本文论述了影响澳门主体族群广东人和主导族群土生葡人之间关系的三个主要因素:族际通婚、宗教和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2.
族群概念的争议主要源自于原生主义和建构主义这两种族群理论的分歧,即它是共同文化和历史记忆等客观因素框定的现实存在,还是基于政治、社会因素作用下的主观建构。族群概念界定的特殊性不仅消解了两种理论都试图建立普适的族群概念之困境,而且为族群概念的类型化认知提供了可能。这种所谓的特殊性的研究视角拓展了族群概念的适用范围,也提高了概念自身及其运用的实践性。支配型、包围型、竞争型、选择型族际关系等是把族际关系作为一种界定标准,以不同类型的族际关系对族群概念进行类型化认知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化进程中,评价族群关系状态及解决族群关系问题,是多民族国家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重大议题之一。梳理和评述同化理论、多元文化主义、连续统理论、自由民族主义、扩散模式及内部殖民主义,以及族群冲突、族群竞争、族际整合理论等族群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这对如何衡量族群关系状态和促进族群关系和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大学生作为具有特殊民族属性和社会身份的群体,在高校族际交往过程中受到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组织因素和区位因素等综合影响,呈现出总体交往和谐,部分交往隔离的特征。高校应积极采取各种对策措施,开设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课程、扩大蒙古族大学生族际交际圈、调整班级和宿舍划分方式等,引导各族群大学生和谐相处,充分发挥高校增加族际交往,增进民族融合,实现不同民族文化和谐共存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湘西多个土家族、苗族、汉族多民族聚居区、多元文化区的田野调查,来总结和归纳我国多民族社区族群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模式及其走向.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的文化互动与族群关系表现为"和谐与共生"、"竞争与冲突"并存的多维族际关系模式.同时,基于汉文化和汉族在两族文化互动和族群关系中的独特作用,对湘西族群关系从"团体多元主义"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走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作为最为响亮的时代口号,对差异化的族群结构进行改造,并塑造了一种同质化的社会结构.作为一股强大的外部压力,通过促进族际交往,接受共同规则建构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族际关系的非压迫性的族群间共有身份.从此,依靠现代化,促进共同市场和共同经济生活成为各国解决族际关系的优先选择.然而,现代化所带来的高度同质性未能保障族群关系和谐的“长治久安”,现代化引发的新的不平等成为和谐族群关系的新威胁.因此,在互构过程中,以族群关系为出发点,探索现代化的重塑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7.
大理邓川坝子“白回”族群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时期进入邓川坝子的回回人,由于长期与白族为主的世居民族共居生活,在以族际通婚为主要方式的族际文化交融中,逐渐采借和接受了许多白族文化的特质,导致其族群外部边界的改变;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坚守着伊斯兰信仰,从而有效地维系了族群的内部边界,即认为"自己是回族穆斯林"的族群认同和意识.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兼有明显白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特征的"白回"族群.  相似文献   

8.
孟加拉国吉大港山区的族群冲突问题是孟加拉国民族国家建构出现缺憾的现实写照。究其原因,历史上英国殖民者的肆意合并埋下了当地族际隔阂的伏笔。孟加拉国20世纪70年代独立后开始的国家建构行动演变为对吉大港山区土著族群的系统性同化,激起了后者的抗争。特别是达卡政府失之偏颇的民族、宗教政策及其引发的土地矛盾导致土著与移民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和延续,进而又引发达卡政府安全部门对土著团体的打击。展望未来,吉大港山区和平进程依然脆弱,如何妥善处理山区土著族群同外来孟加拉族移民之间的矛盾和塑造统一、包容的国民身份认同将极大地考验达卡当局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以后的族群冲突浪潮唤起西方社会科学重新思考族群与政治的关系,形成四种理论取向:文化主义观强调族群内部强烈的主观联系和价值在族群动员路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族性反应论认为族群动员的根本原因在于族群联系和相对剥夺的重合;竞争观强调在争取资源和权力过程中,族群领袖蓄意利用认同从而刺激族性;政治过程观侧重宏观政治语境的作用。虽然在没有民主价值传统的国家突兀地引入民主体制可能会引发族群冲突,但培育民主态度是族群冲突有效的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10.
在<族群选择>一书中,沃特斯对族际通婚子女的认同选择从不同侧面加以审视分析,证实在现代社会,哪怕是被喻为"族群熔炉"美国,即使是那些白人移民及其后代,并未完全放弃族群认同,其力量经久不衰.追根溯源,沃特斯进一步指出,影响族群认同力量强弱的根本原因是族群分层,即各族群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关系中的"安全困境"概念可运用于国内族群冲突研究。当一个国家的中央权威处于衰弱之际,国内政治会陷入一种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状态下,国内各个族群不得不依靠自助的原则维护族群安全,一个族群维护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往往被另一个族群视为威胁,后者会针锋相对地采取反制措施,从而导致族群之间陷入螺旋式的安全竞赛,即陷入族群安全困境。在这种困境中,族群的凝聚力、地缘政治因素、权力转移带来的"机会之窗"都使得首先发动进攻成为最优战略。在这种进攻占优的族群安全困境中,族群冲突极有可能爆发。  相似文献   

12.
三撬人是因清代清水江流域山地开发而由湖南靖州锹里地区迁徙至黔东南黎平、锦屏两县交界区域的边缘族群. 三撬人的迁徙落寨和族际居住隔离模式,既是这一区域间资源竞争中必然结成的合作、区分、对抗的一种物质化的隐喻形式,也是其族群生存必然采取的一种文化保护和文化表达形式. 多族群共生环境中的族际居住隔离模式,既是族群边界区分的一种形式,也是建构族群认同的一种必然形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青海省贵德县加莫台村的族际通婚为个案,分析了族际通婚对族群认同的影响,从而阐明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4.
徐薇 《国际论坛》2015,(1):56-61,81
在非洲很多国家里,少数族群和土著人民的生存状况是非常紧迫和严重的问题。长期受英国统治与影响的博茨瓦纳,在独立之初即确立了单一民族国家的治国方略,但这并不符合博茨瓦纳的现实国情。本文在全面系统介绍博茨瓦纳族群关系的历史社会背景基础上,描述当今博茨瓦纳的族群冲突与矛盾,并分析背后的逻辑,从族群互动的角度理解博茨瓦纳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5.
在民族群体融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各民族群体面临着生计方式转型的困扰。在此过程中,民族生计方式转型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也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制约。对于生活于高寒山区缺少发展资源的那些族群而言,族群的生存和发展主要是立足于外部资源,因而生计方式转型不仅受到了本地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多的是受到了族群文化特质、族群历史和各族群在区域社会体系中族群关系的影响,本文把后者理解为是族群性制约了族群生计方式转型。本文以生活于同一生态环境中的四个族群,形成了三种各具特色的生计方式为例,讨论当前族群的族群性和生计方式转型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形成族群最主要的"边界"不是其语言、文化、信仰等族群"内涵"要素,而是族群存在的"社会边界".南疆封闭性、板块性的地域特征带来聚居在这里的族群整体生产和生活上的同质性和低差异性,决定了封闭区域内群体社会认知心理的高度统一.恶劣的地理交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南疆板块性绿洲参与现代化的困难,使得在同一国家制度体系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本地族群更容易受到传媒的刺激而产生比较性劣势心理而导致认同强化.在社会转型期,比较性的认同强化很容易借助各式各样的社会问题而转化为群体事件.南疆的发展与应对行为的表现须专门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南疆发展的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17.
跨国境线而居的族群,既受他国同族人在族源、语言、文化等方面对他们的吸引,也有对母国的政治认同。一旦跨境族群对本族群的认同强于国家认同,加上母国民族政策的失误及国际势力的蛊惑,跨境族群的不满情绪就可能酿成分离主义,并谋求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跨境族群分离主义出现的主要原因有:跨境族群分离主义对"民族自决权"的蓄意歪曲;国际势力对跨境族群分离主义的推波助澜;泛民族主义的泛滥和蛊惑等。面对跨境族群分离主义对当代主权国家的疯狂解构,既需要继续推动和发挥联合国在反对与遏制跨境族群分离主义中的作用,也需要跨境族群母国加大民族国家构建力度以提升跨境族群的国家认同,还需要相关国家在治理跨境族群分离主义问题上积极合作。  相似文献   

18.
族群的实质是人们对他人认识、分类的结果。人类学的族群研究主要有三个范式,即原生主义、工具主义和建构主义。导致种族或族群关系产生的原因往往在族群之外,正是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导致人们以族群为边界展开各种竞争;在一个存在社会差异的多族群社会中,即便资源、权力和机会并未有意依照族群界限进行分配,任何不公事件如果发生在两个民族成员之间都可能引起有关族群的联想,引发族群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9.
刚果(金)的族群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上,刚果(金)境内存在数个政治实体与族群,因为地理和语言的障碍,他们之间联系薄弱。欧洲殖民者到来后,强行将各个族群整合到一起,造成诸多问题。刚果(金)独立后,族群矛盾集中爆发,呈现出国内族群冲突剧烈、跨界族群矛盾复杂、资源争夺恶化族群关系的特点。族群问题衍生出族群政治,在刚果(金)政治生活中大行其道。族群政治导致国家政治的结构性扭曲、制度性失效和主体性错位,对国家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治理刚果(金)的族群问题,不能重复西方多党政治的老路,而应从刚果(金)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提升政府能力的基础上,借鉴发展中国家的治理经验,才能从源头上化解刚果(金)突出的族群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平山村的族群认同、家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调查,分析在族群认同中历史记忆、血缘因素、社会因素各自所起的作用,揭示出族群认同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