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和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好的教育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幸福教育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知识、幸福技能的传授是必要的;幸福品质、幸福人格的养成是必须的;幸福教育的实践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幸福作为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在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的同时,必须回答“教育如何与人的幸福”相关涉的问题,以提升人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关涉幸福,是因为其激发个人幸福、促进社会幸福、倡导奋斗幸福,明确教育的幸福指向;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切入人的幸福,是因为其秉承德育为先、坚持“以生为本”、重视个体发展,引导人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幸福;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对人的幸福有所作为,是因为其讲求“道明”“法当”“术精”,极大改善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有助于人对幸福的追求;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蕴涵着诸多幸福元素,是因为其开展面向全体的分类施教,推行精益教育、实践教育、生活教育,为青年学生干事创业和追寻幸福注入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3.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在开展工作时要立足于围绕人的需求、人的幸福。加强幸福教育,是贯彻落实中央[2004]16号文件精神的需要,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要从四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幸福教育。一是培养正确的幸福观;二是提高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品质和能力;三是培养健康人格,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四是帮助大学生构建幸福生活的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幸福理论基于人的本质和现实生活,消解了过去哲学中感性的、形式的和抽象的幸福,对幸福的来源、内涵和实践进行了重建,马克思幸福思想体现了幸福生成、幸福内涵和实现幸福的整合。面对当代青少年幸福教育的困境,马克思幸福思想能够为青少年幸福教育提供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在马克思幸福思想指导下的青少年幸福教育不仅能实现当代青少年幸福教育的重构,也能满足青少年理解和追求幸福的客观需要。这种研究思路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关怀,也为当代青少年自由全面发展和实现幸福开辟了一条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5.
从教育的源头来看,人类创造教育是以追求人的幸福为根本旨趣的。然而,由于实践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盛行,教育逐渐走上了背离人甚至是阻碍人实现幸福的歧途,异化成了人的幸福的桎梏。因此,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引下,匡正教育,进而引导教育复归于人的幸福旨趣,就成了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侯静敏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当前,幸福教育进入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视野,但有不少论述把幸福教育分别等同于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幸福观教育和愉快教育,走入了幸福教育的误区。产生误区的原因是这几种教育概念有很多共同之处,而人们并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幸福教育不是一种口号、模式或专题教育,而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追求和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和终极价值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幸福中国”建设正式揭开帷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从“国富论”到“幸福论”的思想转变,标志着“让人民更幸福”的思想将成为未来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幸福中国建设必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的实现依赖于全民主观幸福感的培育以及客观社会物质条件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幸福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幸福教育因应创建"幸福中国"的需要,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继而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价值诉求.具体而言,幸福教育应通过创建以"幸福课堂"为重心的"幸福学校"来创建幸福教育环境,通过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培养幸福能力来提升人的幸福素养,从而塑造幸福人生,为创建"幸福中国",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教育词典之中的固有之义,幸福与教育是相生相伴的.异化的教育造成了幸福与教育的分离,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教育理应关涉学习者的幸福,成为既能够使学习者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又能够培养学习者判断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的幸福教育,从而带给人以即时与延迟、世俗与形上、外显与内隐相统一的教育的幸福.  相似文献   

10.
中日“巴学园”幸福教育的比较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试教育压抑了学生的天性,异化了学生的幸福感。追求幸福是每个学生不可剥夺的权利。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幸福感,而且要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定初步的基础。日本和中国的“巴学园”为实施幸福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板。然而,幸福教育又与快乐教育迥然相异,幸福不应仅停留在追求快乐的肤浅层次。幸福教育植根于温馨和谐的校园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而不是工厂式的校园与无生命的书本世界。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是幸福教育的理论使命与实践旨归。  相似文献   

11.
幸福作为人类生活的永恒追求,是一个亘古而又常新的话题,古今中外学者对幸福的探索与追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至今幸福仍是人们所孜孜探索的话题。教育作为人类自身生生不息的精神生产和文化进步的实践活动,它的终极目标是"成人",因此教育必须关注人永远无法回避的关涉自身命运的永恒主题——幸福,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指向人的幸福。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幸福能力生态教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心镜 《南都学坛》2009,29(2):118-120
在高校生态系统中,大学生的幸福感受、正确幸福观的建构、幸福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幸福指数的提升,是主体和环境和谐、系统稳定发展的根本因素。在大学生幸福能力的生态教育中,要正确认识幸福和理解幸福,提高大学生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幸福研究是当今学术界深入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其研究范畴主要涉及基础理论(包括内涵界定、本质属性、结构要素、元理论学说)和专题研究(包括幸福感、幸福观、幸福指数、国民幸福、民生幸福、幸福悖论、幸福问题、幸福归因、幸福路径)两大部分,并呈现出一定的现实性、多元性和实证性特点。但对于幸福因素的作用机理、幸福构成的特殊差异和幸福研究的实践创新尚需深入探讨,同时也为幸福研究的理论创新、方法突破和实践深化留下了深入研究的发展空间。借鉴国外成熟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中国特色的幸福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中国化、本土化、特色化的幸福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幸福学研究创新发展的努力方向和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对客观生活的主观感受,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双重维度。现今建设幸福工程的主流思路,更多的着眼于改善客观维度,而主观维度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经济收入等客观维度并非如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主宰着幸福,而主观维度尤其是人格却是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但遗憾的是,主观维度的幸福效应长期以来受到低估。政府可以通过大力发展幸福教育,改善个体幸福的主观维度。幸福教育非同于目前普遍存在的异化教育,旨在让人们获得判断幸福、感知幸福与创造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论幸福教育视野下教师的主动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师幸福感和幸福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幸福教育与教师主动成长的关系:幸福是教育的本真要求,幸福即是教师成长的动力,也是教师成长的境界.教师幸福感缺失是教师不愿意主动成长的重要因素.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与源泉来自于其创造性的教学劳动中,教师应该把教育看作幸福的职业,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创造和享受幸福,在教育过程中主动成长.  相似文献   

16.
正幸福教育的校本解读与内涵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这种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就是幸福教育。宿豫张家港实验小学确立"幸福"为学校的办学主旨,即从教育的内在本质和人之发展的时代要求出发,在教育心态上,强调教师爱教;在教育状态上,关注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充分实践师生身心和智慧都获得自由充分发展的教育本质。幸福教育旨在通过成就幸福的学校、幸福的教师、幸福的  相似文献   

17.
陆婷 《成才与就业》2022,(S1):136-137
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的校园里,同学们相见,常有这样的对话——“你积多少分了呀?”“我要找找护照。”“我要找老师赚积分去。”“这学期成为幸福达人,我稳了。”……他们所说的是关于学校里的“幸福积分”。那么,何为“幸福积分”呢?  相似文献   

18.
正幸福,人人心向往之。幸福是什么?对于教育者而言,幸福就是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幸福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淋漓体现。自有教育以来,人们就探索着教育的完美。在丰富的教育记载中,有一种论述非常的诱人,那就是以幸福为目的的教育。什么是"幸福教育"?幸福教育就是在教育中创造、生成丰富的幸福资源。幸福的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对幸福的追求并在追求中获得幸福。  相似文献   

19.
&#  &#  &#  &#  &#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4):110-113
“从饭碗到使命”、“从匹配到建构”是生涯教学实践必须要完成的转型,其着力点在于生命意义的唤醒及个体幸福成长的促进。本文结合生涯教学的相关研究,提出了生命意义视角下生涯教学实践的变革策略,包括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教育策略、教学内容的叙事取向策略和效果评估的生涯适应力策略,以期对生涯教学课程的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要坚持“以人的幸福能力”为本,并在此指导下,积极对幸福观教育的目标、内容等做出整体的分析,认为关注人的幸福,应是教育真正的本真所在;明确目标内涵,才能把握幸福观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有效地剥去工具理性奴役人性的硬壳,真正赋予课程以幸福意义和价值;同时,高校德育教师也应积极借助幸福观教育的平台,实现自身的角色拓展,成为幸福观教育发展的有力支撑,从而使幸福理念完整地渗透到高校德育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