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创作心境与创作理念的不同,导致诗人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对审美观照对象的处理方式各异,使二者诗作形成不同的美学风格:自然客体在前者诗作中是审美观照的主体对象,形成陶诗重直观重体悟的思维方式与淡逸闲远的美学风格;在后者诗作中则是引发诗人沉思或承载诗人情感的媒介,形成华诗重分析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与崇高深邃的美学风格。二者诗作在关学风格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源于中西文化系统中对宇宙本原的认识差异,这种差异影响并形成中西截然不同的美学机制与文化规则。  相似文献   

2.
羌族青年诗人李孝俊、何健、余耀明诗作较为集中地代表了新时期羌族诗歌基本创作倾向与特色 ,通过本民族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生活题材 ,演绎其坎坷曲折的奋进历程 ,揭示羌人独特的心理素质与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 ,以及深沉的反思意识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风格朴实清新、热烈奔放 ,具有鲜明的羌山民族意蕴和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3.
南永前是当今中国朝鲜族文坛上的一位严肃而真诚的诗人,是一位对民族对时代具有崇高责任感的诗人之一。民族图腾诗创作之所本,是图腾崇拜和由它产生的图腾神话。诗人在民族图腾诗作中,鼓舞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为美好的理想而拼搏,并把新的思想范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教给人们,把新的希望、信念和催人前进的精神教给人们,从而实现了人性品质的提升和民族文化素质的升华。诗人成功地重铸了自己民族之魂,丰富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是中国当代极具盛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在诗作中,吉狄马加频繁地叙写了彝族的风尚习俗、祭祀礼仪、图腾信仰、神话传说等"仪式"意象。吉狄马加在诗作中常常以彝族的仪式文化为视角来探寻彝族的历史、思考彝族的现实,彰显了他对彝族文化的深沉思考和独特想象,表达了他对彝族现实生活、未来发展、人性人文等形而上的思考和终极关怀意识,这使他有关彝族的书写更切近于本民族的原生态状态。仪式是对现实的超越性表征,是一种情感体验,具有召唤作用。诗人常常在诗作中通过"仪式"意象表达对彝族文化传统的强烈认同,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仪式书写是诗人吉狄马加诗歌创作的一种策略和表达诉求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吕刚作为学院派“中间代”诗人,其诗集《秋水那边》表现出独异的风格和诗学追求。巷四《中国诗人》中的诗作,分明受李商隐《贾生》等咏史诗和杨练“历史——文化诗”的影响与启迪,追求象征与意境化相融合的诗学境界,成为一组言近而旨远、借古以喻今的“寄托”抒情之作。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长恨歌》有三种主题之争 ,诗人经历及诗作的抒情导向说明 ,其主题应为爱情说 ,但并不完全是李杨之爱 ,而是有诗人爱恋至深的湘灵的影子 ,依据是 :其一为与湘灵之恋是诗人该类生活的主体情感 ;其二为“歌”中诗人抒写的两个悖论  相似文献   

7.
悲秋作品承载了古代诗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感伤世界。对生死的忧患和惶恐是“悲秋”最根本的抒情动机。传统农耕生活习俗和观念习养并赋予秋以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死意味,形成了古代诗人以秋为悲,以悲为美的情感定势和诗学风格。本文从惊秋、悲秋、吟秋三个层面透视秋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诗学意象的内蕴,以此解读“悲秋”感动古今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爱国诗篇是闻一多诗作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文学史家朱自清曾多次称许闻一多是抗战以前“唯一的爱国诗人” ,对此 ,学术界似乎缺少比较集中的关注和比较精细的解读。笔者认为从文化视角阐释 ,其“唯一”表现为在爱国情感中置重于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敬重 ;在以抒情言志为情征的诗歌文学中强调理智的爱和具有理性精神的鉴赏意味的诗思 ;从理想的视角阐释 ,其“唯一”表现为闻一多诗作中的理想求索是以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9.
(一) 任晓远是当代有影响的朝鲜族诗人。三十五年来,他用沛然莫之能御的激情和独特的风格从事诗歌创作,已有五百多篇诗作问世。他的诗,特别是抒情诗,在朝鲜族读者中影响较大。广大的朝鲜族读者尊敬地称他为情思绵邈的抒情诗人。的确,凡是读过他的诗、特别是抒情诗的人都有共同的感觉:他,长于抒情。他的抒情诗,情真意切,雄桀伟美,感人良深。  相似文献   

10.
彝族诗人倮伍拉且以古朴的彝族文化为写作积淀,并藉由纯质真诚的诗意风格、理智透彻的诗作态度、质朴磅礴的诗性抒发,塑造出众多风格各异的意象。探究其诗歌意象的,深入挖掘彝族文化中蕴藏的审美价值与精神内核。结合诗人创作的年代背景与写作倾向,贯注其诗歌创作的历程,剖析出彝人潜意识中的生命意识,揭明彝人民族精神的符号体现与传统文化的时代挑战,体察诗人故乡情思的艺术哲思,并指出诗人写作主题的审美移情和诗歌取向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11.
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有人兽婚恋故事的存在,这是因为这些民族同根同源,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各民族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虽然有着相同类型的故事,但是受本民族思想的影响,对这些故事又有着欣然不同的观念。人兽婚恋故事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在多元文化视角下 ,以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观照东西方爱情神话 ,可以发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性格。因而 ,这种地域特色和民族性格在东西方爱情神话中就有所反映。相同的原始社会状态 ,决定了东西方爱情神话也具有相似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论柏克的民族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柏克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要维护各民族的传统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统治秩序。但是,柏克始终坚持政府的权力不论来源如何,都要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原则。他反对民族压迫和侵略,要求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以及由此造成的独特的民族性格.他认为各民族传统都蕴藏着深奥的智慧:一个民族、社会作为群体要存在、发展,就必须有约束其成员行为的规范,而每个民族的传统在规范人们行为方面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民族传统,自觉维护民族传统和国家利益。没有任何民族可以将它的发展模式强加给别的民族。  相似文献   

14.
云南民族节日的起源、传承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表现形式,积淀着民族的古风遗俗;它起源于祭祀,有其特定的传承与演化规律,它是民族意识的个性化表达,构成民族文化的深层次内容和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5.
古代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汉语诗,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全面影响,其诗歌文本无论内容抑或形式都显示着汉化特征;同时,又因为本民族诸文化基因的存在,表现于作品的民族意识和精神风貌,与汉族作家相比难免出现的差异。重新审视和评价少数民族作家汉语诗的非汉化痕迹,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卡捷琳娜和刘兰芝跨越了巨大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并身处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她们都对生活充满憧憬,对自由和幸福充满渴求,然而,她们最终都投入了滔滔河水之中,结束了自己年青的生命。是封建礼教和宗法道德筑就了她们的悲剧命运。正是在这种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中,在对那扼杀爱情和幸福的黑暗势力的反抗中,她们展露出勇敢坚强的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个性力量。她们的悲剧也因此冲破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重大的社会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混合家庭内的家庭成员来自不同民族,在共同的家庭生活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发生矛盾与冲突,通过双方不断的协调与适应,最终有助于形成一种独特的家庭混合文化,这种混合文化对多民族社会的文化交融起到有益的影响,也为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往来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8.
呼伦贝尔的大兴安岭林区是众多北方少数民族的摇篮,繁衍生息着诸多古老民族,其中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被呼伦贝尔人称为“三少民族”。三少民族在森林环境中,以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了丰富的森林文化。其中的思想、行为层面上的文化内容,具有鲜明的自然保护意味和深刻的环境伦理学意义,而其崇尚、敬爱、回报自然的传统思想尤为突出和重要。本文对三少民族共有的自然崇拜及自然观做了阐述,并简要分析了这一文化现象的客观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篇幅描写了十五国风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本土的婚恋文化。因固有文化传统的不同,各国的情诗风格亦相差甚异。文章就陈风为管,以历史文化语境的角度窥其情诗的巫风文化内涵及其婚恋诗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上在空间上并没有接触的两个文化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惊人相似的“品种”,本文把这种相似性的文化“品种”,称为异文化之间的“系谱同类项”。同时,我们又发现,各民族文化的“系谱同类项”在各自的文化系统中所承担的功能不尽相同,有些本来不属“系谱同类项”的,却发挥着相同的功能,本文将之称为“功能同类项”。本文以中国、希腊两个民族的几个原始文化“品种”为例,对这两个新概念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认为它们可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组新的概念对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