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代印度最伟大的古典梵语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的长篇抒情诗《云使》于18世纪前半叶通过藏文转译成蒙古文。作为梵文原本的目的语文本和蒙古文译本的源语文本,藏文译本的得与失直接影响了蒙古文译本。从蒙古文译本的语序和用词特征不难看出其对藏文译本的依附性。但藏文译本究竟在哪些方面如何影响到蒙古文译本,以及这些影响与梵译藏过程中的问题又有何关联?本文在《云使》的梵文、藏文、蒙古文三种文本逐字逐句比较的基础上,解析蒙古文译本所受藏文译本的具体影响,并在梵文、藏文本的对照中找出造成这些影响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回鹘文《大白莲社经》一叶残卷研究(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作者研究,此回鹘文残卷虽题作Abitaki(为汉文"阿弥陀经"的回鹘文拼音),但与<阿弥陀经>(古代新疆著名龟兹人鸠摩罗什于4世纪译成汉文)无关,而是汉文大藏经中已佚,也属于佛教"净土宗"(莲宗)的<大白莲社经>的回鹘文译本.  相似文献   

3.
古代印度古典梵语名诗《云使》先后由藏文、汉文和英文译本转译成了蒙古文。其中,由藏文转译而来的译本时间早、数量多(两个全译本和一个六诗节的译文),有古代译本(18世纪)也有现代译本(20世纪),有集体翻译也有个人翻译,在印藏蒙古文学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文章在《云使》蒙古文译本、藏文译本和梵文原本之间详细对照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梳理分析了从藏文转译的《云使》蒙古文译本整体面貌以及各自的翻译得失,进而探讨藏蒙文学关系中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4.
阿日那与蒙译本《西游记》扎拉嘎在18世纪蒙汉文学关系史上,阿日那与他的蒙文译本《西游记》,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部蒙文译本《西游记》以其厚实的篇幅,简洁优雅的语言,以及原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与哈斯宝之《新译红楼梦》、无名氏之蒙文译本《今古奇观...  相似文献   

5.
<罗摩衍那>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传本,这些传本在故事情节和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上存有一定的分歧.敦煌古藏文译本和季羡林汉译本在内容和细节上存在分歧是因不同的原文传本所致.本文从悉多的生平,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以及故事结尾等几方面进行两种译本间所存差异之比较.  相似文献   

6.
《最后一个吟游诗人的歌》是18—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的长诗,诗歌生动描绘了苏格兰一带的风尚习俗,是研究苏格兰文化的重要文本。苏格兰成为大不列颠的一部分后,苏格兰文化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英格兰主流文化掩盖的状况,中国译者在翻译苏格兰文本之时也往往未能足够重视苏格兰文化,导致译本苏格兰性缺失。本文以《最后一个吟游诗人的歌》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植物、器乐、神话与传说三个方面通过译例研究文本所反映的苏格兰性,探讨曹明伦、黄杲炘两位译者在翻译中的优点与不足,同时提出更为理想的翻译,从而帮助译本更好地展现苏格兰性。  相似文献   

7.
马启成 《回族研究》2015,(2):127-134
1988年7月,由中央民族学院(现改名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阿汉文对照(上、下册)和汉文本两种版本的《〈古兰经〉韵译》,是《古兰经》在我国的第一部完整的汉文韵译本,译者是林松。这一译本独创一格,以韵散结合的文体,抑扬顿挫、鲜明和谐的节奏和音韵铿锵、顺口悦耳的旋律,赢得了各国穆斯林尤其是华侨朋友的普遍关注。这一新译本按问世顺序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第八位译音奉献的第十部汉文通  相似文献   

8.
敦煌P.988号藏文写卷考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被称为“儒家格言”的敦煌P.tib.987和988两个写卷是河西某汉文童蒙读物的藏译本,具体的资料来源此前尚不清楚。本文在石泰安法译文的基础上通过对校寻出了其中的一批典故出处,并认为这部书体现了唐宋之际西北俗文学的一种典型风格。  相似文献   

9.
老舍先生是闻名的语言大师,在《骆驼祥子》一文中使用了很多切合语境的成语典故。成语典故是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沉淀。不同知识、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话语有不同的理解,相同的话语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在互文性视角下考察译本中的成语典故翻译,从译文的忠实性、可读性两个方面分析译本翻译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10.
老舍先生是闻名的语言大师,在《骆驼祥子》一文中使用了很多切合语境的成语典故。成语典故是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沉淀。不同知识、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话语有不同的理解,相同的话语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在互文性视角下考察译本中的成语典故翻译,从译文的忠实性、可读性两个方面分析译本翻译的优劣得失。  相似文献   

11.
古老的《山海经》是一部有图有文的书,尽管原始古图、汉所传图、六朝唐宋各代记载中的山海经图都没有流传下来,但原始《山海经》所开创的图文叙事的传统仍然保存在明清两代的山海经图中。本文把目前所能见到的明清时期创作与流传的16种《山海经》图本介绍给读者,给《山海经》的图文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期引起海内外读者与研究者对图文《山海经》的兴趣,搜集更多的版本,并把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建设回民自治区》这一尚不为人所知的重要史料,以其翔实的内容证明,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政策的第一次比较全面深入具体的论述可以上溯到20世纪40年代初,即1941年至1942年。本文在首次介绍抗战时期民族区域自治的珍本《建设回民自治区》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对这一文件的作者、成文的时间、内中的思想政策及其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14,5(1):43-49,106-107
宣统《盐井乡土志》本有"盐井全图"一幅,目前相关辞典及提要未提及此图。近十多年出版的《盐井乡土志》中无图,与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油印本有关。"盐井全图"绘制者为《盐井乡土志》著者段鹏瑞,绘制时间、付印时间当在宣统三年(1911年)夏四月赵藩作序前后。无论对于《盐井乡土志》,还是对于盐井地区在清代西藏方志史上,此图都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信 《西藏研究》2020,(1):79-86
译者是翻译实践的唯一主体,但又需要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即译者主体性。藏族典籍《萨迦格言》两个英译本(李正栓2013版和美国詹姆斯·薄森1969年版)在源文选择、源文解读、翻译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等四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译者主体性差异,尤其显示了文学译者和语言学译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的思维差异和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经考察与藏译《法华经》相关的藏族史料文献,初步可认为藏译《法华经》最初是由吞弥.桑布扎翻译的,但现存的《甘珠尔》题记上写“由益希德(智军)翻译”。探析“厘定译语”及核对史料初步认为,和田出土《法华经》是814年以前的译本,可能是由吞弥·桑布扎翻译的,敦煌和《甘珠尔》中的记载初步认为是益希德厘定译语后的写本。对和田出土《法华经》上“三个写经生的署名”研究发现,这部和田出土的《法华经》是吐蕃时期的高层人物抄写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蒙古族古典文学名著<一层楼>的姊妹篇<泣红亭>的创作受汉文化及<镜花缘>等古典文学影响的情形进行了简略评述,并着重对<泣红亭>汉译本的得失进行了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藏文历史档案的收集保管、整理编目、翻译研究、编辑出版和交流利用等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了概要的回顾和介绍。同时指出因各种原因,藏文历史档案仍存在被人为割裂分散、抢救速度缓慢等问题。作为西藏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文历史档案,其年代久远、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信息多样和载体材料的特殊珍贵,其价值远非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所能局限。因此,文章认为藏文历史档案的保护和抢救,与全社会对人类文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息息相关,理应引起社会各方面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虎隆 《回族研究》2007,(1):119-123
本文就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研究伊斯兰教和“消经”的学者对广泛流传于西北穆斯林社区的伊斯兰教法经“消经”《开以达尼》的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本着历史研究必须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持之有理的原则,根据“消经”《开以达尼》塔什干原版本和调查资料,对它的作者、著述时间、印书地点、内容、翻译和版本等相关性的问题,以及它与回族穆斯林创造的拼音文字———“消经”的关系和意义进行考证和阐释,以期澄清此经典所涉及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决西周王年,是采用多学科协同作战的方法,发挥历史学、考古学、C  相似文献   

20.
The VIVA World Cup is an alternative football tournament for groups unrepresented in international sport, including groups that identify along political, geographic, ethnic, and linguistic lines. This study of the 2010 edition, held in Gozo, Malta, examines the organizers' insistence that their event is political 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 ‘national’ interests of participating groups challenged this position. While the VIVA World Cup could offer participants a site for resistance, the footballers in Gozo asserted cultural distinctiveness and celebrated affective attachments not to protest the exclusivity of world sport, but so that they could join in to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