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亭》真伪,是北宋以来一个老问题。但过去聚讼的,主要是关于传世的几百种临摹本和拓本的孰真孰伪,没有人怀疑到王羲之本人身上去,有之自清人阮元、李文田始,而阮、李的论据是不足的。近读郭老《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文物》第六期),用最新的出土资料和其它史料,考证《兰亭序》从书法到文章都是后人(特别是智永)依托,而非出羲之亲笔。这是在书法艺术史上对传统见解的一个革命。个人在拥护郭老这种革命精神之余,先从书法角度,来谈谈自己一些肤浅的看法,向郭老和读者请教。  相似文献   

2.
<兰亭序>虽书写于东晋,而"兰亭学"却产生于唐代.唐太宗推崇<兰亭序>,推崇王羲之,实质是发动一场文艺复兴运动,是在借<兰亭序>推进唐代精神文化的建设.<兰亭序>的真伪之争,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问题需要重新检视,也透视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兰亭学"的主题是中国书学."兰亭学"的延展,涉及文学、哲学、民俗学、美学等诸多方面.<兰亭序>作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某种文化形态的标志,它不仅是晋代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而且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侧面.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4,(6):118-120
郭沫若的书学论述主要表现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发起的"兰亭论辩"当中,他采用李文田的跋文作为自己观点有力的史料支撑,认为《兰亭序》是伪作,用碑学家的观点来怀疑帖学经典。可以说,"兰亭论辩"是碑帖之争的延续,也是郭沫若碑学观念的集中体现。另外,郭沫若生活的时代受碑学大背景的影响,他的书学思想必然也带有碑学观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称王羲之对《兰亭集序》的著作权包含两层意思:一,其文是王羲之所作;二,其书法,也为王羲之所书。我在《王冬之文学艺术创造力与道教文化的关系》(载《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2期)、《王羲之的道教文化背景特色》(载《学海》1993年3期)、《中古仙道诗精华》(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王羲之部分)已阐述了我的观点。感谢穆欣先生在他《办(光明日报)十年自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中,对1965年进行的《兰亭集序》真伪的讨论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这样,使世人对这场“兰亭公案”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场特殊的争论。争论双…  相似文献   

5.
(一) 《兰亭序帖》从文献考察也可看出是晚出的东西,論辯已經进行得相当深入了,我在这里还想补充一些意见。姜夔曾說:“考梁武(帝)收右軍帖二百七十余軸,当时唯言《黄庭》、《乐毅》、《告誓》,何为不及《兰亭》?”(《兰亭考》卷三。)郭沫若同志說他“只把問題提出,沒有穷追到底”;“《兰亭序》是梁以后人依托的,梁武帝当然不会见到”。严北溟先生对此作了爭辯。他說:梁武帝和陶宏景所以不提《兰亭》,“一是由于他們的守成,还沒有特別看上《兰亭》;一是出于辨伪工作的需要,《黄庭》等发现有破綻,所  相似文献   

6.
王羲之的《兰亭序》无疑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然而 ,王羲之的尺牍书法不可不提。其精美洒脱、情真意切的真实反映出书圣的内心世界和流美自然的书风。其中《丧乱帖》更为接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 ,右军的雄强风骨在其点画间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 ,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书法由行入草的完整表现过程。  相似文献   

7.
曾国武 《天府新论》2004,(Z2):270-271
王羲之的《兰亭序》无疑是一座历史的丰碑.然而,王羲之的尺牍书法不可不提.其精美洒脱、情真意切的真实反映出书圣的内心世界和流美自然的书风.其中《丧乱帖》更为接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右军的雄强风骨在其点画间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书法由行入草的完整表现过程.  相似文献   

8.
《兰亭序》是我国古代书圣、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一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不仅蜚声华夏,而且驰誉海外,是我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永和九年,即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写于四十年代初期的战国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的反秦问题是一个曾经被提出而又没有得到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个颇有意义的问题,由于观察视角的局限被搁浅了.我们的兴趣不在问题本身,而在文化意识充分觉醒的研究背景下的重新审视.本文力图从郭沫若的创作与楚文化的深层联系入手,深入阐发战国史剧的文化意义.这样,反秦问题自然会了了分明了.  相似文献   

10.
工羲之是位魏晋名士,是个政绩不错的官员,是个文笔优美的散文家,是个难得的思想家,但由于他的毛笔字写得太好,成为旷世的奇笔,便掩盖了他的其他成就。或者说,他书法以外的光彩被后人忽略了。王羲之的书名实在太大,一帖被唐太宗带人昭陵的《兰亭序》,经冯承素等描摹,被后世所有的学书者奉为临写的首要范本。凭这帖《兰亭序》,王羲之被尊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祖师。名气大、传说多、实迹少,给后人研究王羲之,理清他的真实面目造成了很大困难,给评介工作者带来的困难更是巨大。郭廉夫先生以学者的严谨花数年之功完成了《王羲之评传》…  相似文献   

11.
周海波的近著《历史的废墟与艺术的王国》(以下简称《王国》)是一部系统地对郭沫若历史剧进行文化学阐释,并试图探究其文化命题中蕴含的文学价值的学术著作,展示了作者在郭沫若历史剧研究上独到的学术眼光和进取探索的勇气。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但在塑造郭沫若文化心理结构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在郭沫若文学创作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甚至可以这样说,郭沫若一生文学创作上的优长与不足,都与儒家文化、儒家美学密切相关。儒学的中心命题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人而不仁如礼何,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抗战时期的郭沫若》是一本有特色的专著。本书作者对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活动史料,进行了深入的考查,准确地把握住了抗战时期郭沫若在政治上的特点。通过郭沫若一系列的活动的叙述,告诉人们,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一切言行,都是为了抗击日寇,反对投降,保卫祖国,保卫文化。他是一位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二是作者对郭沫若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学术研究,进行了周到的研究,准确地概括了郭沫若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成就。他的诗歌、历史剧、政论和杂文,都  相似文献   

14.
<正> 郭沫若的《暴虎辞》是在席勒影响下写成的。“吾慕许雷(席勒)《手套吟》,击鼓而成《刺虎辞》。”下边,我想从微观的角度,对席勒的《手套》和郭沫若的《暴虎辞》作一番比较研究,以期探讨一些有关的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的《文艺论集》出版于1925年,此后郭沫若多次进行修订改版,形成了多个不同版本。不同版本显现着郭沫若不同时期的思想差异与身份差异。初版本《文艺论集》中所论述的问题以及整体框架,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响应,是从中国现代文化体系建构方面考虑文学理论问题的。1929年和1930年,郭沫若对《文艺论集》连续进行了两次改版,更明显也更集中地表现着郭沫若努力于"文学"的目的,或者说是郭沫若以"革命者"、政治家的身份,进行了一次"文学"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关于郭沫若及其创作的研究几乎是与郭沫若登上文坛同步进行的。从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特色》算起,在这七十余年里,郭沫若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已经离开了初期的感受式印象式批评,也离开了因为某些政治因素的影响随意解释的时期,而趋...  相似文献   

17.
<正>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特殊的人物。多少年来,他一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里研究和争议的对象。五四运动以来,这种研究和争议更是层出不穷,波澜曲折。其中,郭沫若的孔子研究取得了极为重要的成就。仅就建国以前而论,他的涉及孔子问题的著作,比较重要的就有《论诗三札》(1920)、《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及《论中德文化书》(1923)、《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先秦天道观之进展》(1935)、《驳·说儒》(1937)、《秦楚之际的儒者》(1943)、《孔墨的批判》及《儒家八派的批判》(1944)等等。这些  相似文献   

18.
《女神之再生》和《补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试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郭沫若的《女神之再生》(1921年元月作)和鲁迅的《补天》(原题为《不周山》,1922年11月作)这两篇都取材于女蜗炼石补天的传说而形式不同的作品,作一些比较研究,一则探讨一下它们在思想、艺术上的成败得失,二则借以说明目前文学创作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一) 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作家,时代、民族、阶级以及文学传统的影响,赋予他们以共性;但他们  相似文献   

19.
关于《书供》原稿的真伪问题,我在1979年曾写了一篇题为《李秀成书供原稿考辨》(简称《考辨》)与荣孟源同志商榷,刊登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四期上。还在《考辨》未发表之前,《学术月刊》1981年第三期发表了罗尔纲先生的《李秀成自述原稿注序》(简称《注序》)一文。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评论我和荣先生关于《原稿》真伪问题的讨论。在《原稿》确系李秀成的真迹这个问题上,罗先生和我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他不同意我所说的“曾国藩对它只有删改,并未撕毁”的论断。他持三点理由就这个问题来和我商榷。本文就是对罗先生“商榷”的再商榷。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的悲剧观与西方的悲剧大师们的诸多观点是相左的。它有其自身的特色,那就是它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影响,颇具个性和自成体系。一、郭沫若的悲剧观郭沫若的悲剧观,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所谓早期,就是五四时期前后。这时期的悲剧创作,主要以《卓文君》、《王昭君》、《聂嫈》为代表。这三部悲剧,后来被作者编在一个集子里,合称《三个叛逆的女性》。反抗父权的卓文君,反抗君权的王昭君,反抗阶级压迫的聂婪,从三个不同的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