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的小说在叙事结构上相对于中国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展现,这是一种以心理情绪为特征的叙事结构。郁达夫小说在叙事结构方面呈现出现代化特征,这对中国新文学的进程具有启动作用。对郁达夫小说叙事结构的研究、分析,在叙事理论探讨层面上是具有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史传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至两汉时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空间化”叙事结构观念。先秦两汉魏晋六朝杂史的叙事结构思想基本承史传而来,发展轨迹与史传基本上也一致,但作为从史传到小说的过渡性文体形式,在叙事结构上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变迁,这种变迁进一步强化了古代“空间化”叙事结构模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小说的叙事结构往往能折射出作家的思维方式。新时期作家马原、韩少功、莫言力图突破传统叙事的思维模式创造新思维,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冈底斯的诱惑》、《马桥词典》、《檀香刑》体现出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马原的拼贴思维、韩少功的置换思维、莫言的撤退思维代表了新时期叙事结构创新的三种类型,标志着新时期文学在叙事结构上完成了否定之否定阶段,使传统的单向、封闭叙事结构不断走向多元、开放,这是一条不断创新的道路,也是不断进行思维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迟子建长篇小说的叙事结构问题,在迟子建研究中鲜有被论及。迟子建长篇小说序列的叙事结构,大致可分为多线并置式结构和U型结构两种模式。沿着历时性脉络考察迟子建小说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其叙事结构的构想,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叙事文学"大团圆"模式的承继,又与宗教信仰影响下的宿命论,以及作家对人生体悟的逐渐深入等多因素相联。多种因素的交织融合,使文本呈现出复杂内蕴。因此,通过对迟子建长篇小说叙事结构的研究,整体上观照其人物命运轨迹,可以考察迟子建小说创作对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承继以及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文首先以语义学或语源学的研究方法返回中国文化原点 ,对中国的小说概念进行了本质还原与探究 ,从文体发生学的角度指出中国小说的多祖现象 ,进而从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诸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原则。由于受中国人特有的统观型时间观念的影响 ,中国古典小说开端总是从一个大时空开始 ;中国古典小说形态多姿 ,叙事视角上有反元小说 ,也有呈现中国特色的角色性限制视角 ;在叙事结构上 ,中国古典小说的潜哲学结构与人物关系表层结构互为表里 ,共营着中国小说的结构之道与结构之技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分析反腐小说的叙事模式为切入点,试图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反讽叙事、叙事话语四个方面对反腐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阐释,并指出官场小说不仅塑造了性格鲜明的正面人物,也真实刻画了具有复杂人性的反面角色,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官场灰色人物的庸俗生活,揭示其各自不同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运用现代叙事学有关叙事视角的理论,把叙事视角和人称有机结合,对中国传统小说及郁达夫小说的叙事视角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传统小说采用的是零聚焦的叙事视角模式,而郁达夫的小说则主要采用内聚焦的叙事视角模式。郁达夫在其小说中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视角模式的革新,奠定其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论郁达夫小说与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视角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小说采用的是零聚焦的叙事视角(即没有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视角)模式,郁达夫的小说主要 采用内聚焦的叙事视角模式(包括内聚焦的叙事视角下的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方式)。郁达夫对中国传统小说叙 事视角模式的革新,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王长中 《南都学坛》2001,21(1):54-58
老舍和赵树理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同有异。二人小说叙事模式之同,源于他们对中国小说叙事传统的情有独钟;二人小说叙事模式之异,源于各自所处的现实环境及个人艺术气质的不同,赵树理基本上是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的重读和照搬,只顾及了“普及”,而缺乏创造性的提高;老舍则既继承了传统,又没有囿于传统,而是以现代的叙事方法,对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适应并提高了市民大众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非线性结构、叙述人称、叙述的自我反思等角度对卡尔维诺小说叙事艺术进行研究。非线性叙事模式表现为文本中情节与时间的无序,人物和情节的有意淡化;富有创造性的叙述人称丰富了故事的表现力,而元叙事策略挑战了故事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颠覆了传统小说艺术原有的模式和规范,向人们展示小说的虚幻性。从注重作品的内容及意义到注重作品的叙事结构,是叙事观念的深刻变化,而后现代语境中多元化、不确定性思想则是这种独特观念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小说叙事学理论的引入与发展,使得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热度不减,这一点在清末民初小说叙事研究中体现得尤为显著。清末民初正是中国小说的叙事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叙事模式转变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产生的"新小说"大都在叙事艺术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继承与革新。其中,《老残游记》体现较为明显,从对"史传""诗骚"叙事传统的继承,到对叙事视角的转变,并与西方"报章体"相融合,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具有代表意义,并进一步推进了小说叙事艺术的继承与革新。  相似文献   

12.
《白鲸》是19世纪美国作家麦尔威尔创作的一部海洋题材小说,被誉为“捕鲸业的百科全书”。该小说以幸免者以实玛利的口吻讲述了亚哈船长带领“裴廓德号”捕鲸船追捕大白鲸莫比·迪克.最终与大白鲸同归于尽的故事,小说在叙事内容、叙事主体、叙事结构等方面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本文试图从《白鲸》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出发。探讨这部经典小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3.
唐五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它的出现表明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已摆脱子、史的束缚 ,逐步走向成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唐人“有意为小说” ,叙事艺术的增强是唐五代小说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唐五代小说的叙事艺术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勾勒唐五代小说叙事视角的多样化以及各种叙事视角自身的特点 ;二是在叙事时间上 ,标注年号、有意识“扭曲时间”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预叙等叙事笔法的运用构成唐五代小说独特的叙事时序 ;三是叙事结构上 ,呈现出程式化、板块状的特点 ,作者还通过设置“小说之眼” ,使叙事结构趋于谨严、完整  相似文献   

14.
新现实主义小说在叙事方面呈现出一种共性大多采取全聚焦客观型的叙事模式,以叙事的情节模式谋篇布局,叙写一件与经济相关的核心事件,在此主事叙写的主干上延伸众多的事件与人物的枝桠,形成枝桠式的叙事结构.显示了新现实主义小说家们关于小说是大众艺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坠落的人》是唐·德里罗反思"9·11"恐怖袭击事件的重要文学作品。小说结构上重要特点是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叙事的时间不再遵循物理时间,时间线被打乱,具体表现在碎片化叙事和环形叙事。碎片化叙事主要表现在小说中叙事的时间、空间不断转换,具有无序性、碎片性;而环形叙事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的叙事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形。结构为主题内容服务,这样的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突出了"9·11"事件对美国人民造成的重大创伤,虽然人们在不断疗伤恢复,然而,伤痛却很难彻底从记忆中抹去。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结构是小说叙事方式的构成主体,它决定着小说叙事时间与叙事视角的选取。因此,中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对叙事技巧的革新与实验,首先从叙事结构入手,他们以“心理-情绪”型叙事结构瓦解着传统的"情节-性格"结构一统天下的地位,小说文本扬弃了因果逻辑链条和封闭严整的结构,呈现出心理至上的结构核心和结构动力、消解逻辑和整体碎裂的结构特质以及中西合璧、优雅节制的结构形态三大显著特性。  相似文献   

17.
进入二十世纪,西方小说的发展有了一次堪称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实践也引发了多种理论的探讨。从叙事学的角度,辨析传统小说与现代派小说的叙事技巧,可以突现现代派小说的创新之处,并由此达到对西方现代派小说叙事特征的一个宏观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小说叙事发端于中外交汇、古今争斗的背景之下,"传奇"作为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基本模式及中外文学"异构同质"的叙事传统,直接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的发生与发展,从"新小说"到"五四小说",形成了一个不断向传奇叙事传统进行承袭、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的二十年 ,是中国长篇小说由传统叙事模式向现代叙事模式转变的过渡时期。一批“新小说”家将接受新知与转化传统并重 ,在创作实践上进行着艰难的探索 ,对小说叙事角度的转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老残游记》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一篇典型作品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叙事学主要研究叙事话语与性别及身份的关联,是西方后经典叙事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刺猬的优雅》通过看门人荷妮和富家少女帕洛玛的交替视角,展示了巴黎一栋高级公寓里发生的故事,揭露她们的经历和心路演变。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围绕小说的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及叙事结构特点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探讨芭贝里身为女性作家在写作中如何通过女性叙事策略,建构起女性叙事声音和女性话语权威。其写作尝试也对中国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