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双重谓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第一谓语和第二谓语),同时用来说明主语,第一谓语通常由实义动词表示,说明主语实施的某一特定的行为过程;第二谓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或过去分词充当,说明主语处于某种状态时所具有的特征情况或身份。句法结构上,双重谓语是一种“动词+(宾语+)形容词(名词、过去分词等)”结构,它与“复合谓语”、“复合宾语”及“动状”结构的表层形式很相似。本文旨在探讨区别双重谓语与上述几种相似结构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于”是常见的虚词,它在古汉语中的主要作用是作介词。所谓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某些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同它们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短语,来对动词或形容词进行修饰的词。这说明介词必须有宾语,并和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对谓语起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定式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谓语动词形式,它有意思上的主语,这个主语被称为逻辑主语,以区别于语法上的主语。正确理解其逻辑主语对我们正确运用不定式结构很有帮助。在不定式的复合结构中,逻辑主语位于for(of)后面,不定式前面。当不定式结构充当宾语、状语或表语时,其逻辑主语常常是句中的主语,作补语时,逻辑主语为宾语、主语或修饰主语的物主代词,作定语时,主动语态的不定式逻辑主语为被它修饰的名词或代词,被动语态的不定式其逻辑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作主语时,逻辑主语或者省略,或者由for引出,放在不定式前面。  相似文献   

4.
上古汉语中,“是”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语法特点同“此、兹、斯、之”相同,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物。在句子中,它可以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作定语时,一般只表指示,用作主、宾时,则兼表指示和称代。这都与“兹、之、此、斯”相同。但是,在春秋早期以前,指示代词“是”作宾语时,有一个不同于其它指示代词的特点。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指出:“‘是’作宾语,在上古文中,有时倒置在动词前,《诗经》这类句例不少,  相似文献   

5.
《诗经》里“之”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三百零五首诗歌里,共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一个“之”字在一本诗歌集子里出现这样多次,这在古今任何诗歌集子里都是罕见的。《诗经》里的“之”字不仅使用得多,而且用法相当复杂。从词性上看“之”字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和介词;从句法功能上看,它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兼语,并能同其他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介词结构在句子里充当状语等。  相似文献   

6.
“之” 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最活跃的虚词,可以当代词,作宾语;可以当指示词,作定语;可以作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领属关系;可以作助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等等。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也是一个难点,需要研究。 首先要弄明白它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凡是主语和谓语组合起来,往往便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所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就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字,使这个独立的句子变成主谓词组,失去独立性,在单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成分,或者在复句中充当从属主句的分句。例如:  相似文献   

7.
黄冈方言用在“叫”后的“莫”可分为二式。“叫+主语+莫”式,“莫”可指代谓语或谓语和宾语或复句;“叫+莫”式,“莫”可指代主语、谓语和宾语。“莫”如不与“叫”连用,则失去指代作用。“莫”后如补出所指代对象的一部分,则“莫”指代的内容也随之改变,如补出指代对象的全部,则“莫”变为语气助词,起强调作用。黄冈方言特殊代词“莫”是上古汉语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两种似是而非的“动+的”的“的”字短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的+名”。省去名词,构成“的”字短语,有一定的规则:“名词能作前面动词的主语或宾语的,可省,否则不能。”(《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比较:①、游泳的人很多。——游泳的很多。(名词“人”可以作动词“游泳”的主语:人游泳。)②、吃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吃的都准备好了。(名词“东西”可以作动词“吃”的宾  相似文献   

9.
动词have+宾语+非谓语动词作“宾补”是一种极为普通的结构。但是如何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该结构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Have+宾语+非谓语动词可以分解为:have+名词/代词+不带to的不定式,have+名词/代词+动词-ing和have+名词/代...  相似文献   

10.
在各类词中,动词数量仅次于名词,早在甲骨文时代,动词就具有一定数量,动词一般只作谓语,到了东汉史书《吴越春秋》,大多数动词仍在句中作谓语,但作定语、状语、主语、宾语等不再是偶然现象,副词、名词、数词、动词及其短语、形容词、介宾结构等都可作动词谓语前的状语。  相似文献   

11.
语态是动词的一种形式 ,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语态有两种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发出者 ;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承受者。一般说来 ,只有及物动词才有被动语态。转换时 ,句中主动语态的宾语就变为被动语态的主语形式 ,谓语动词要变为“be ed分词”的被动结构 ,助动词 be应和主语的人称、数保持一致。主语则常和 by构成介词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 ,有时可以省去。在学习主动语态变被动语态中 ,除了要注意主语、谓语、宾语等的相应变化外 ,还须从其它的角度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带有保留宾语的被动结构有…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介词“之”的形成杨雅丽“之”在古汉语中是常用字。“之”可以表示动词、代词、结构助词,也可以表示介词。“之”记写动词,含“前往”、“到”之义。“之”记写代词,可以指代人、事物、处所,多用作宾语或定语。“之”记写结构助词,可用于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相似文献   

13.
一、智子:认为自己的儿子聪明.智,做动词用,是意动用法.意动,又叫意谓性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形容词可做意动词,它与后边名词的关系是动宾关系而不是修饰关系,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是前面的名词、形容词的性质、样式或状态.如智子,不是以“智”修饰“子”,而是认为儿子是智慧的.名词、形容词做修饰语(定语)还是做意动词,从形式上看没有区别,主要是从上下文意和词语结构上来分析.智子疑邻,“疑邻”是动宾词组,而在这种结构中,“智子”与  相似文献   

14.
贵阳方言里有许多代词。这些代词和普通话里的代词一样,可以表示人称、指示、疑问;可以代替名词、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也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等,其用途与普通话的代词基本一致。然而就其数量而言,贵阳方言代词和普通话代词对应并不整齐。就其词形和读音来看,它们也存在较多差别。本文试从这些方面,将贵阳方言代词与普通话代词作一个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5.
<正> 二、“妖”字结桷“所”字常常附着在动词或动宾词组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充当句子成分。这个词组,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等。“所”字具有代词性,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因此它仍然是虚词。它可以称代受动词支配的人或事物,也可以称代与动词行为有关的原因、方法、条件等。1、“所”动(宾)式  相似文献   

16.
Tough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句子表现形式,它是以Tough形容词为谓语的受事主语句。从句法序列看,汉语Tough结构有主语、谓语、补语三种基本句法成分。它的主语NP一般由名词、名词性短语或者代词充当,谓语则由形容词充当,动词则是作为补语出现。另外,Tough结构中也有不能否定其存在的隐性施事。  相似文献   

17.
“把”在近代汉语里应用得相当普遍。一般都认为“把”的一般用法是将及物动词的宾语提前,与“把”字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修饰谓语。其次是将部分兼语式中的兼语或双宾语中的直接宾语提前,修饰谓语,剩下的部分继续当全句谓语的补语或宾语。随着语言的发展,我们认为“把”字还有另一种用法,这就是将做补语的主谓结构(或曰主谓词组)的主语提到全句谓语之前和“把”字组成介词结构,充当状语,以修饰全  相似文献   

18.
方位词作为名词的一个小类,在句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起体词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古今汉语都是相同的,但在古汉语中方位词与其他名词一样常常活用为动词。古汉语方位词用如动词的现象极为复杂,它既可以单独充当谓语,又可以构成述宾、双宾、兼语、述补等结构充当谓语,有的述宾结构还能充任状语。本文重点论述古汉语方位词用如动词的几种类型及其意义,就教于大方之家。一、单独充当谓语方位词单独充当谓语,既保留着方位词的词汇意义,表示处所、方向、时间等,又具有了动词的  相似文献   

19.
介词结构放在谓语后作补语或补语放在动宾结构之后,这两种补语大家都会承认。但当名词、代词直接放在动词后作补语,这种补语便容易和宾语相混了。因此什么是补语,什么是宾语,还得先行交代清楚。就本篇所说的宾语、补语而论,谓语如果是外动词、使动词,宾语就是放在这些动词后面的句子成分。它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是受外动词、使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支  相似文献   

20.
科技汉译英谓语动词的转换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汉语动词句英译时,常需要转化为系动词或虚义动词谓语结构句,动词谓语转译为译句的补语、主语或宾语。谓语动词的转换翻译一般使译句正式庄重,语域提高,且适应不同的语用要求:转译为系动词谓语结构补语,是从语言而非言语角度,对语义内容作概括表述;转译为主语,是为恰当表述论述主题,或便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转译为宾语名词,虚义动词结构为修饰语提供了自由的句法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