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力图运用统计学原理,通过对《楚辞》中出现的“东”“西”“南”“北”四字的考察,分析屈原的感情流投射,去追踪其深层实质。进而通过核心主体(屈原)的遭际,探讨屈原“感情流”的走向及其结构,剖析屈原自沉的深层原因。我们考察屈原的感情投射,发现他对于东西南北四方寄予了不同的情感,尤其对西方、南方感情最炽。对南方则多与现实情感相系联,而对西方则多与神话宗教信仰情感相涉。对东方有欣喜之情,这很可能受原始宗教意识  相似文献   

2.
《楚辞》中有《渔父》一篇,关于其作者是否为屈原的问题,历有争议。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楚辞章句》谓:“《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如果说,王逸是为了不存“偏见”而信疑并存,那么对于与《渔父》风格、形式基本相同的《卜居》,王逸却说:“《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  相似文献   

3.
《楚辞》研究二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楚辞》为刘向所集无可疑;其不见著录于《汉书·艺文志》,问题在其体例本身。《汉书·艺文志》之“屈原赋25篇”,即《楚辞章句》中《渔父》以上25篇题“屈原之所作”者;据今存文献,没有汉人对这批作品之归屈原持异议。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作品的著作权问题宋代以前,人们对《渔父》的著作权从未提出过怀疑。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应答。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然明代张京元(《删注楚辞》)以后的注家却有人开始对其著作权问题提出怀疑。他们认为《渔父》非屈原所作,或为宋玉、景差等楚人所为,或为汉人伪作(如清代崔述《考古续说·观书余论》及胡适《读楚辞》和陆侃如等)。马茂元先生主编的《楚辞注释》亦认为“本篇是楚人悼念屈原之作。”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诗意美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诗意之美的追求,是《红楼梦》较之其他古典小说在审美理想上的一个独特之处。《红楼梦》的诗意之美是曹雪芹将追求“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传统诗歌的艺术精神创造性地融汇于小说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尝试。主要体现在意境营造的虚实相生、人物刻划的复层面组合和情节结构的空白效果等小说全局的整体建构上。含蓄深永的诗意之美不仅构成了《红楼梦》独有的艺术风貌,而且大大提高了它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6.
张晓丹 《理论界》2008,(7):110-111
学术界传统说法认为屈原作品中“沅湘”一词指的是沅水和湘水。而作者认为“沅湘”这一地名,不是指沅水和湘水,而是指屈原的被放地江湘会流处一带。屈原正是在这里创作了《怀沙》与《离骚》。  相似文献   

7.
刘生良 《学术研究》2023,(10):162-168
传世《九歌》何以题名九而篇为十一,在学术界一直是个难解之谜。“九”为虚数之通行说法并非确解,“九”为确数诸旧说也多不可取。《九歌》是来源甚古的一组祀神乐歌,原始《九歌》虽不可考,但按理应以符合九篇之数为是。而与之有传承关系的沅湘之间流传的《九歌》亦即屈原据以加工改写的《九歌》,依传世篇目检索正好九篇,此即《九歌》之前九篇。《国殇》《礼魂》不在原《九歌》之中:《国殇》祭祀人鬼,所祀不在神列,乃屈原独立创作的祭祀为国牺牲将士的乐章;《礼魂》无所祭者,不能独立成篇,题目中的“魂”字决定了它与前九篇所祀之“神”无关,非“礼神”“送神”之辞,只是《国殇》的乱辞和附篇。二者实为一篇,皆为屈原自创,因与祭祀有关而被后人附于歌末,不在“九”数之内。《九歌》的“九”实为确数。  相似文献   

8.
王汝弼尝论屈原所任左徒是左史。今考《哀郢》所言“去终古之所居”的语法结构与“从 彭咸之所居”等句全同,“终古”当为人名,即夏代史官,屈原借以自指。“去终古之所居”是指屈原被 贬离左徒的史官职位。古代史官所掌图册中有丰富的绘画作品,终古且有泣图出亡之意。《天问》正 是屈原作为史官离职时的泣图之作。  相似文献   

9.
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之祖父曹寅不仅同出徐乾学门下 ,同为康熙待卫 ,还是知已之交 ,有唱和之作 ,又有学术交流 ,故而曹雪芹完全有可能将纳兰的诗词烂熟于胸 ,并在《红楼梦》中反映出纳兰性德营造的独特美学意境乃至遣词用字以及融合汉满文化的特殊价值取向。进一步开展纳兰性德《通志堂集》等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不仅有助于推进“兰学”的发展 ,还有助于“红学”研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卜居》《渔父》作者考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当代《楚辞》研究者,多怀疑《卜居》《渔父》不是屈原作,然其怀疑的三大理由均无一能成立。以《楚辞》成书之体例看,这两篇作品被收入的唯一条件,乃因作者是屈原。结论:《卜居》《渔父》油“屈原之所作”,应是毫无问题的。  相似文献   

11.
阮籍是正始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人格品质与诗歌艺术在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左思、颜延之、萧统、陈子昂等人对阮籍与《咏怀诗》的开掘、接受、内化与突破上,以及李白、苏轼、曹雪芹等人对阮籍与《咏怀诗》认知上的拓深,可以看到阮籍及《咏怀诗》在文学史中动态的存在状态,这种状态亦是生命体延续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不仅通过空间景物的描写折射人物心理世界,而且在对时间意识的表现中,以敏锐的感知揭示人物及其作者丰富而深邃的心灵世界——由时间意识所唤起的人生如寄的悲哀、由生离死别所激起的超越时间的痴想以及摆脱了人生如梦的时间感觉而飞升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的超然境界。  相似文献   

13.
陈才训 《阴山学刊》2005,18(3):51-55
《红楼梦》深受楚文化影响。黛玉形象的构思及其神貌风韵,均采自《山鬼》、《湘君》、《湘夫人》。她身上又依稀可见屈原的影子:自恋情结浓重,孤芳自赏又顾影自怜;不为俗屈、高洁自守。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屈辞中女性中心观有渊源关系,其坚定的叛逆性又与屈原九死不悔的坚韧相似。宝玉身上还有庄子影子,其天然本色论、"情不情"分别是庄子自然论、齐物论的显示。其梦游太虚境受《神女赋》启发。曹雪芹自身遭遇、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小说题材及人物命运悲剧性,使他和楚文化尚悲的情感特征产生共鸣,从而把楚文化作为构建《红楼梦》的文化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14.
卢仙娥 《理论界》2014,(10):130-133
《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女性小说。作者曹雪芹不仅描写了许多女性人物,为她们创作了这部小说,而且以"女娲补天"神话开头,男主人公贾宝玉还具有女性化的色彩。《红楼梦》基本上维持着"女尊男卑"的思想,但是对女性却又有否定的视角。本文根据贾宝玉的"女儿观",对《红楼梦》女性的对立视角以及其原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5.
杜庆华 《云梦学刊》2002,23(5):62-64
曹禺在剧作中以变形的方式来思考宇宙间的“神秘力量”和人生困境 ,力求探寻、确认悲剧人生的意义。从接受主体曹禺出发 ,分析他对奥尼尔悲剧观念的接受与变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赵娟 《学术探索》2013,(6):77-82
《红楼梦》中“一僧一道”集中体现了曹雪芹对于佛、道二教尤其是佛教的理解与体悟。“一僧一道”在太虚幻境与尘世之间示现的形象变幻,旨在告诫世人要破除对脏与洁、丑与美的执着;“一僧一道”同时登场,折射了中国文化史上佛、道二教融合互补的文化态势;“一僧一道”之使命乃是对红楼诸人物的度化指引。  相似文献   

17.
孙文秀 《云梦学刊》2011,32(3):98-103
曹学佺是晚明著名的学者、诗人和藏书家,其一生著述极为丰富,内容涉及经学、史学、地理、文字等诸多方面内容,著述类型分个人别集、编选和评点等种类。由于战乱焚毁和保存不善等原因,目前曹氏有关著述散存于中国大陆各图书馆中。  相似文献   

18.
论黄脸曹操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00,21(2):73-75
通过对文学戏剧中白脸、黄脸曹操的比较,评析了《曹操与杨修》所塑造的曹操的本色形象。并在理性分析形象的基础上,挖掘了人物形象所蕴藏的思想观念、人文价值、艺术质量和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19.
过去治史者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曹操、刘备、诸葛亮都有很高的评价,惟独对创立吴国的孙权贬抑甚多。但核诸史实,孙权无论就个人德行及创立的历史功绩与对后世的影响而言都丝毫不逊于曹刘,有些地方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可认定孙权为三国时期最突出的历史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李异辉 《云梦学刊》2009,30(6):108-110
托尼·莫里森在对小说《所罗门之歌》的创作中突破了美国主流文学传统的创作手法,融入了大量的黑人民间文学传统,比如黑人神话、传说、魔幻、意象和歌谣等,形成了鲜明的黑人民族文学特点。这些突破和特点不断地打破、重建和扩大着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