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关于要不要在高校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存在三个疑问:一是大学生需不需要礼仪教育;二是大学生希望不希望接受礼仪教育;三是社会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有什么样的期待和需求.为回答这三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两方面的调查,一是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和对礼仪教育的需求,二是了解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存在何种需求.根据调查结论,我们知道了礼仪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提出了高校开展礼仪教育的建议,期待更多高校加强对礼仪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认识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对马克思"劳动正义"认识的不足;对马克思"分配正义"感到困惑;对马克思政治制度正义欠缺坚定信心;探析了马克思三个方面正义观的真实内涵。在当代大学生马克思正义观欠缺的现实背景下,提出了有针对性三个方面的教育对策:从历史视角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正义"感的教育;从现实生活维度加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教育;从实践方式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正义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国大学礼仪教育的实际情况,借鉴韩国礼仪教育的经验,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中国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礼仪教育基本是种养成教育,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礼仪教育要特别强调礼仪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礼仪教育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要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理解礼仪知识和规范;学校应将礼仪教育列入文化素质教育的总规划中,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根据学生礼仪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课程。  相似文献   

4.
加强礼仪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在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中开展礼仪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对礼仪教育的忽视导致社会公德失范,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形象,同时也危及整体素质和人才质量。加强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从认识上澄清和端正一些陈旧的看法;在大学生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提升其内在道德修养;对大学生进行礼仪训练;创设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建立一套礼仪规范;建立一套惩戒机制。  相似文献   

5.
礼仪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考察目前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来思考学生中存在"非礼"现象的原因.根据中小学生特点,提出了加强学生礼仪教育应从完善礼仪教育内容;营造礼仪教育氛围;训练礼仪行为;树立礼仪典型;加强合力作用,促使礼仪规范不断内化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是现代人文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我国传统修身教育的继承,开展礼仪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和综合素质。礼仪文化教育通过四种途径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并树立其良好形象:传授人文知识、传授人文思想、传授人文方法、蕴含人文精神。此外,礼仪文化教育还可以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礼仪文化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是成才教育的环节。实施礼仪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包括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教育氛围,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礼仪习惯;注重礼仪文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存在两个短板。一是缺乏文化底蕴,没有立足我国博大精深的礼仪文化;二是欠缺实践环节,单纯的知识灌输式教学不适用于礼仪这门实践学科,反而带来教会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的风险。本文立足这两点,对症下药,探讨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改革的机制和途径,研究出既秉承传统礼仪文化精髓,又体现时代内涵,既注重知识,又强调实践的的大学礼仪课程设计方案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前大学生学习存在着学习动机缺失、对师生教学活动中情感交流的迫切需求、学生间学习合作能力欠缺等三方面问题,形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因素是大学生某些社会情感的缺乏,而解决这些现存学习问题的办法主要有:从社会情感教育入手,增强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动机;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动,拓展师生交流渠道;促进大学生间的学习合作,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等。  相似文献   

9.
礼仪与道德有着内在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就是道德教育与礼仪教育的契合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礼仪教育是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三是礼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和谐.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以及个人道德品行和基本素养的具体表现,文明礼仪文化在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凸显其重要意义和作用,但当前高校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诸多不文明现象却有悖于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初衷。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导致大学生文明礼仪文化意识、礼仪文化认同及礼仪文化教育缺失的成因作出分析和研究,以期从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的氛围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失礼现象比较普遍。大学生对礼仪的理解似是而非,甚至自以为是,有些大学生过度自尊以至自恋,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因此,亟需加强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素质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学生心理素质与本科大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通过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心理特点为:既热情活泼又忧虑自卑,情绪易波动、稳定性较差;憧憬向往未来,又深受过去失败经历的影响;积极进取,富有竞争意识,但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强;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但对一些挫折仍耿耿于怀;不迷信权威,有一定的创造性,但缺乏好奇心与鲜明的创造个性。影响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的发展变化,学校、家庭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因素。应通过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营造良好心理素质教育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自我成长能力等策略优化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合肥地区的几所高校的调查,发现从总体上看现代大学生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有着比较理性的认识,学生对实现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对死亡的看法还有一点偏差,生命行为不能完全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有必要多方面加强高校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沈阳市几所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调查与相关资料分析,了解了大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的现状,并就教育观念的转变、原有教学体系、内容和手段的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生的礼仪行为水准并未随其年龄的增长、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而逐步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的情况,存在着礼仪修养的严重缺失,体现学校的礼仪教育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倡导现代礼仪教育理念,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努力,克服学校礼仪教育这项系统工程各环节相互脱节、教育过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弊端,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礼仪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大学生的行为举止、仪表形象等方面的不断变化入手,探讨了什么是大学生特有的气质和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优良气质.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提出了以大学生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公德意识、团队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等为基础,进一步开展人际交往、各种礼仪礼节、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对大学生形成一种内外统一的气质培养方式,逐步构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陇东学院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陇东学院大学生对艾滋病(AIDS)的认识及个人行为状况,为学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随机抽取陇东学院18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陇东学院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识性问题知晓率不高.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为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及书籍;88.4%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接受艾滋病和性知识教育.应结合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情况及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用人单位、大学生员工、大学毕业生以及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态度差异的调查发现,这四个群体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态度存在多方面的不对称:用人单位更重视工作态度、领悟力等软素质,而毕业生则更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家庭背景等硬素质;相对于用人单位,毕业生和高校教师都不够重视领悟力、可塑性、社交礼仪、面试表现、性格等素质。只有缩小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素质供求差异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9.
增强学生的礼仪观念、提高礼仪素养是培养高素质秘书人才的需要。本文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于如何提高秘书礼仪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及职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和具有创造性的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向社会空间拓展,尽可能教给学生多元化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教育还要求我们积极研究学生,积极调整教学策略,努力使课堂教学由同步向异步转变,实现集体授课下的个别化教学.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让学生的创造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