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生态旅游广受关注。文章界定生态旅游产业网络的内涵及层次结构;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剖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产业网络的层次结构,分为生态旅游产业点、生态旅游产业片、生态旅游产业线、生态旅游产业面四个层面;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网络的整合内容进行分析,提出点_线_面、点_片_面的整合路径。  相似文献   

2.
川甘青三省交界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主体功能区,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推进该区域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承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川甘青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应坚持全域旅游、统筹发展、综合发展、融合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走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区域统筹旅游带动、延伸产业增加效益、丰富内涵创新产品的发展道路,通过科学规划推进一体发展、实施重点工程构筑项目支撑、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摘要]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CBET)是社区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需要解决社区发展、赋权、可持续旅游等关键问题。滇西北广大少数民族社区面临着旅游发展和文化复兴的机遇。本文结合滇西北独特的地域特点,认为应重视建设和培育社区生态旅馆、社区生态旅游小企业、体验型的社区生态旅游交通系统、二元结构的社区生态旅游市场以及生态旅游商品生产的本地化,着力打造民族社区生态旅游核心产业。  相似文献   

4.
SSM(偏离-份额分析法)是考察区域经济结构极其重要的一种方法,森林公园旅游产业收入是相关部门制定森林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促进森林公园区域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在2004-2010年几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基础上,采用SSM分析法,解析江西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收入结构总体变化特征,提出优化其产业经营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及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基础条件,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已成为发展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重要依托。文章在分析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旅游生态化与生态旅游建设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旅游生态化是一种新的旅游理念,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生态旅游是适应人们生态价值观的转变,满足大众旅游需求的变化,谋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具有生态性、责任性、和谐性、可持续性和整体性等特点。生态旅游建设包括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和审美生态四个层面,体现了生态旅游建设的生态复合性特点。现阶段我国生态旅游要在规划、认证、管理、法规和教育等方面进行建设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生态文明理念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后现代旅游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其中渗透着深厚的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后现代旅游的生态哲学理论对我国现代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它昭示着旅游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走生态旅游之路;发展"稳态经济",实现旅游经济"生态化";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弘扬生态旅游文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推进生态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8.
略论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旅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循环经济是21世纪经济的“亮点”,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本质上属于生态经济。现代旅游从产业功能上看,由以经济功能为主的阶段进入到了注重生活质量的新阶段。而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论的生态旅游正应合了这一转变,成为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主导模式。深入探讨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联系,这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原则,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打造昌九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浙赣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临港生态产业带、环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带、环鄱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带,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  相似文献   

10.
武陵源生态旅游认证指标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低碳经济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生态旅游因其在发展旅游经济、吸引游客和保护旅游资源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更成为当前国际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通过构建和分析武陵源生态旅游认证指标体系,以其探索由传统的自然山水观光旅游向生态旅游的转型,并为武陵源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旅游是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结合,是发展当地经济、保护环境和壮大旅游产业的一种理想状态。鄂西地区既具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自然资源优势,也不乏保存完整的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地区资源优势,发展态势日趋明朗,但其已经显现和潜伏的问题也值得关注,有必要从“保护优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保存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引入“最低门槛”限制和公平分配原则等层面来构建合理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洪泽湖生态旅游战略资源: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有机交融,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旅游产品多样化,可利用价值高。总结了洪泽湖区域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旅游景区散点发展、可进入性差;旅游企业实力薄弱;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不规范等。针对洪泽湖区域生态旅游开发,提出了做好生态旅游资源区划,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利用节庆资源,重新设计旅游地形象;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搞好生态旅游产品组合;发展特种养殖,推进生态农业观光项目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统一的旅游规划;健全生态旅游管理机制,积极开展生态教育等建议,以期合理开发,促进生态经济长足发展,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重大进步。基于生态文明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发展生态旅游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生态旅游发展的形式多样,开发潜力巨大。为推动城市生态旅游的发展,我国应积极开展生态价值观的宣传,改革旅游景区的经营模式,加强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生态破坏对环境的严重影响出发 ,引出旅游以及旅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指出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并介绍了山西的生态旅游 ,以及开发生态旅游对山西经济和环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生态旅游产业是在先天发育不足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利益驱使,偏离了生态旅游的轨道,出现了一些"非生态"异化现象.本文分析生态旅游四大行为主体即旅游者、旅游开发经营者、政府及当地社区居民引发的"非生态"异化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旅游实践中的生态管治体系的概念及内涵,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生态管治体系应由教育体系、发展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及保障体系四大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6.
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基于自然环境的"回归大自然"和"绿色旅游"的新型旅游,由于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生态脆弱性和环境敏感性,开发不当极易受到破坏,因而要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种效益相统一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必须从制度上进行保证.针对中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制度短板效应,必须建立和完善旅游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前,西部生态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给西部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给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进一步的损害.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激励制度安排不完善,西部生态旅游产品经营实体粗放、掠夺式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内在激励较大,缺乏绿色创新的内部激励机制,从而导致西部生态旅游业的主要问题已由产品供给数量不足转变为产品吸引力下降.因此,应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改进激励制度,促进西部生态旅游产业以全方位提高旅游产品绿色质量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创新,以有利于作为我国生态链源头的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嘉陵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嘉陵江流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流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为流域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流域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并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旅游价值,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落后的流域旅游经济形成强烈反差。嘉陵江流域是四川省同时也是中国西部生态旅游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的一个区域,后发优势明显。本文从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生态旅游产品和项目等方面论述了嘉陵江流域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生态旅游是2l世纪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是集游览观光、保护环境和生态教育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连云港市有着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优越条件,具有资源、区位、市场、社会经济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为其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在分析了连云港市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连云港市5大生态旅游产品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业中的热点,也是未来旅游的发展方向。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矩阵分析法,并以大觉山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为例,对贫困山区旅游县发展和创建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势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类旅游产业开发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